分享

《苏东坡全集》:一蓑烟雨任平生

 老刘tdrhg 2017-03-16

苏东坡全集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诗、词、文、书、画俱佳。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一代诗歌新风;其词旷达豪放,又兼具多种风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豪放一派;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书别开一派,自出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诗画一律,力求神似,与文同、米芾共创宋代文人写意画派。

苏轼文章独步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其不改乐观天性,超然洒脱,正如其词所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生平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21岁进士及第,并为主考官欧阳修所赏识。后又应制科考,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名噪京城。先后在凤翔、杭州、徐州、湖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任职,又数膺京官。因党争之故,被诬“谤讪朝廷”获罪入狱,先后被贬黄州、惠州、儋州。65岁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思想博杂,于儒、释、道均有吸收融汇,但其“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佞佛”,通三家之变,成一家之言。在政见上倾向于儒学,在处世上出入庄老禅宗,观察问题颇能超脱,处世接物又较旷达,故虽历尽挫折漂泊,始终达观。

苏轼为人光明磊落,正直坦率。新党执政,其上书直言新政弊端,为新党所不容,自请外任;旧党得势,他被召还朝,又因反对司马光等打压新党、尽废新法,为旧党所不喜,再求外调。苏轼从政40年,被贬谪流放33年,但不论新党当政,还是旧党临朝,他都始终保持着人格的超然独立,不虑祸福,正直坦言。

苏轼爱民如子,政绩卓著。外调杭州时,他疏浚西湖,筑建“苏堤”;任职徐州时,他抢修堤坝,安抚生民;流放黄州时,他大兴慈善,设立中国首家孤儿院“救儿会”,救助弃婴;被贬惠州时,他改善民生,开创广州最早“自来水”供水系统,解决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流放儋州时,他开民心智,兴办学堂、讲学授书,培养出海南首位举人和首位进士……苏轼每每离开一地、调任他地时,百姓往往夹道相送,涕泪横流。

苏轼幽默风趣,智慧超卓,在艰难困苦中仍能旷达自适,一生不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热爱美食,秉信“人间有味是清欢”,一生留下东坡肉、东坡鱼、东坡羹等菜肴60余道。世人皆以岭南苦,被贬惠州时他却活得逍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嗜酒,每每流放一地,他便就地取材,自酿美酒,款待朋友。他一生酿过米酒、蜜酒等多种酒品,并撰有《东坡酒经》。他专注烹茶,留下许多茶道圣经,与司马光的“墨茶之辩”,更是被誉为茶道中的“千古真经”……

苏轼受欧阳修影响,反对五代宋初浮巧轻媚的文风,更不赞成当时流行的艰涩险怪倾向。认为“有意而言,意尽而止,天下之至言也”。又认为诗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提倡文艺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其理论主张对宋代诗文革新贡献甚大,对后代也有影响。

文坛巨匠

苏轼是位难得一见的文艺通才,诗、词、文、书、画皆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在他的身上,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苏轼 · 饮湖上初雪后雨

苏诗存世2700余首,涉及政治、社会、历史、人生、山水记游、朋友唱和乃至艺术创作等诸多方面,抒写情怀,慨叹人生,讥弹时政,寄寓名理,无不形象鲜明,神味完足。苏诗风格多样,对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诸人均有继承发挥,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个性极为分明。

苏轼 · 念奴娇

苏词存世340余首,为北宋存词最多者。苏轼将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有突出贡献。在此之前,虽有晏殊、欧阳修、柳永等人的发展开拓,但词仍未突破“艳科”藩篱,题材狭窄,风格柔媚;而苏词则“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扩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风格,突破了词的音律,提高了词的地位。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均开宋词风气,以至“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 · 前赤壁赋

苏文存世4000余篇,居“唐宋八大家”之列。苏文坚持了欧阳修行文平易之路,而更为畅达自由;文体多样,风格各异。政论文如《策略》《策别》《策新》等滔滔雄辩,气势逼人,继承发展了《战国策》《孟子》及贾谊、陆贽的传统。抒情小品如书札游记等,生动传达日常生活情趣与感触。贬谪黄州时所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是抒情小赋之代表作。其散文对宋以后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影响巨大。

书画

苏轼 · 枯木怪石图

苏轼明确提出“诗画一律”的概念,大大促进了诗、书、画的结合。自他起,文人画才着意倡导绘画的主观抒情性。其真迹《枯木怪石图》,以笔墨写意趣,滋味浓郁,乃文人画的典型代表。其书法如绵裹铁,温润遒劲,世称“苏体”,位列“宋四家”之首。传世作品颇多,以行楷《前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等为代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州寒食帖》,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在书法史上影响颇大,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诗词品读

苏轼著述颇丰,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书传》《东坡易传》等传世。这里略举其诗词12首共赏。

词选

1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品评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作者面对人生旅途上的风雨、打击、磨难,无所畏惧,泰然自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诗人兼哲人的倔强性格、达观襟怀与睿智情思显现无遗。

2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品评

苏轼词风清雄旷放的代表作。抒写了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愤激不平,表达了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深沉思考,更显示出善于以超然旷达的态度消解历史的悲剧意识与人生失意的悲伤情怀。

3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品评

借写打猎习武,抒发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通篇胸襟磊落、壮怀激越,具有一种刚健豪迈的格调,与当时婉约柔丽的词风形成了鲜明对照,为南宋慷慨激昂的爱国词开了先河。

4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品评

中秋咏月绝唱。上阙写出世与入世、退隐与进取的矛盾心理,两次转折一气贯注;下阙化景物为情思,更是一韵一意,一意一转,愈转愈深,最后化悲怨为旷达,转出一个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5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品评

千古第一吊亡词。苏轼夜梦亡妻,醒后作词悼念。词为记梦,真幻交织,缠绵悱恻,而又低沉凝哀,催人泪下。在怀旧悼亡中,又揉进了自己坎坷失意的身世之感,使词的情思意蕴更为深厚。

6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品评

苏轼既能写辞气雄迈的豪放词,又能作妩媚清幽的婉约词。如这首小词,虽是一幅日常生活小景,却描画得意象鲜明,风韵妩媚,加之音韵回环,使全章奇情四溢。

7

望江南

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品评

苏轼《超然台记》有言:“‘超然’,以见余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外也。”上阙所见春景即是高处超脱市井之外而观;下阙结句“诗酒趁年华”仍是超然于物外,以无往而不乐的态度看待人生,化解诸般愁绪。

8

满庭芳

蜗角虚名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品评

因口舌之祸而身经囹圄的苏轼,痛定思痛之后,对人生较从前看得更真切、更透彻,认识到得失荣辱、祸福生死自有因缘,不可力求。全篇由讽世到愤世,从自叹到自适,显现出作者愤世嫉俗与飘逸旷达两个性格侧面。

诗选

9

饮湖上初晴后雨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品评

诗中,苏轼对西湖风光做了富于诗情画意以及美学理趣的艺术概括,清王文诰赞其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篇。后二句将西湖比作西施,西湖别称“西子湖”即源自于此,此二句亦成为西湖定评。

10

题西林壁

注:西林,佛寺名,在庐山西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品评

庄子思想中有一个基本命题,即“小知不如大知”。人往往受个体局限,对事物的认识偏于一隅。苏轼对庄子心有戚戚然,常在日常生活中触发一些哲学思考和体悟,本诗就是一个大小之辨的实证。

11

和子由渑池怀旧

注:渑池,地名,今属河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品评

自苏轼此诗后,“雪泥鸿爪”成了人生行踪偶然无定、留迹瞬间烟灭的一个喻象;同时,这也成为苏轼“长于譬喻”的例证。此诗起势超隽,运笔自如,意境恣意而苍凉,既是东坡本色,又显出宋代七律的新特色,成为历代传诵的名篇。

12

和董传留别

注:董传,曾与苏轼交游,

后荐举未果,穷困早卒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品评

此诗赞扬寒士董传的才学品格,同情其应举落第的不幸,并表达了深切期望。首联写董传身着粗布衣,但因腹有诗书,而风神秀朗,意气轩昂。清高步瀛赞此联“飘然而来,有昂头天外之慨”。

结束语

苏轼笔致灵活,情感率真,其诗词读来豪气自生,荡气回肠。虽一生历经坎坷,但不论出处穷达,他始终坚持四个不变:辅君治国、经世致用的抱负不变,怜恤生灵、为民造福的思想不变,襟怀坦荡、独立不阿的品节不变,乐观豁达、幽默风趣的心性不变。正是这“四不变”,使他的人格熠熠生辉。王国维《文学小言》六云:“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本期参考书目:

《苏轼诗文鉴赏辞典》 夏承焘、臧克家、缪钺、周汝昌等领衔撰稿

《苏轼集》 陶文鹏、郑园编选

《苏轼词集》 刘石导读

《苏东坡传》 林语堂著,张振玉译

策划:党委宣传部 张春萍 褚财宽 马丹红

指导:艺术与传媒学院 王新惠

编辑:党委宣传部 马丹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