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筷子的人生情结 —— 我与筷子的故事

 老党1943 2017-03-16
             我与筷子的人生情结                                  
 —— 我与筷子的故事
              
      筷子,是中华民族同胞扒饭夹菜最简单常用的普通饮食工具,却有着三千多年悠久历史,这有专著定论,不必多赘。

    因为作为中华儿女,每人同“筷子”都有一份特殊感情,不解的缘分凝成的深厚情结。从我记事那时,除了“伊-拉-呀-拉”学话,就要数由父母亲手把手教我学会使唤筷子了。我小时候,使用的是老城隍庙市场筷子店买的普通“天竺筷”,筷上还有铸铁模子烫烙的花纹图案。可笑的是甫学时,两只筷子在小手里转来转去不听我调遣,后来勉强夹上了菜,夹到半途中或夹到快近嘴边时,筷头上的菜就掉落下来;后来慢慢学会了夹菜,可拿筷子的模样不标准,全靠一个食指背朝上,拨弄两根筷棍,虽然太难看了,好歹也能扒饭夹菜到嘴里;后来长大了要走亲戚做客,这种使筷动作,堂、表小兄弟姐妹时常暗里笑看我。后来下决心“拨乱反正”纠改过来,费了好大功夫。

    我与二哥俩五六岁快上小学那年除夕团聚吃年夜饭时,母亲给我小哥俩一人一双“银筷子”,让我俩好一阵惊喜。银箸比天竺筷短细,上半部镌刻有精美花饰,银箸头上一根细银链将两根筷子系结成一副不分离。但银箸好看不中用,卖相蛮好看,但扒饭夹菜太滑溜,特别夹芋艿、洋芋、鱼丸之类,就闹笑话了,虽不至于笑得喷饭,也让人笑得捧腹流泪。后来只当收藏,再没让银箸伴随着上饭桌。

    后来到外地工作,立业成家,两个儿子出生、成长,也到了学习使用筷子的时候,起初也像我当年一样“笨拙”模样,我就给他们讲述我小时候学使筷子的经历,鼓励他们以标准姿势夹筷一步到位,少走弯路。他们成长过程刚懂事时,“反四旧”年代刚结束,银筷子在市场上还没恢复面世,新兴上市的是粗长圆滑的仿象牙塑料筷子,这家伙太圆滑了,不多久就淘汰弃用了。还是竹木筷子实惠。

    回到上海,怀旧情结驱使我几次重游我成长的故里老城隍庙,买回一把貌似红木的铁木筷子,掂在手上沉甸甸的,有心实的感觉。但“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却不被老伴、儿子认可,我只好束之高阁,改用竹筷。竹筷,经济实惠,家中老伴作主(家主婆,名副其实),每餐人手一双,外加一二双“公用筷”,既避免了口水交叉感染,又避免了菜肴隔时变馊。从“非典”、“禽流”发生以来,这良好卫生习惯一直保留至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