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朝阳 王夫人是贾府的下棋能手。当然她下的这一盘棋并不是咱们说的象棋和围棋。王夫人下的棋是贾府里的权力棋。棋盘在贾府,而棋子则是她手中的亲信。王夫人在贾府下的第一招妙棋就是把王熙凤嫁给了贾琏。本来身为贾母次子的贾政,是无权享受继承祖先荫俸的。同样,在贾家,贾政也没有继承祖业的权力,而真正名言正顺的,应该是贾赦。然而贾赦不务正业,贪财心狠,风流淫乱,胡作非为,惹得贾母盛怒,责他在贾府之外的东门居住,这也是必然的事。有贾母在,贾赦自然要畏惧三分,尽管心里不平衡,却也无可奈何。王夫人将王熙凤嫁给了贾琏,又做上贾府大管家,这既是王夫人面子上的光冕,同时也称了贾赫夫妇的心意。毕竟,王熙凤还是他们的儿媳妇啊! 王熙凤恰巧就象一条红色的纽带,在无形之中,拉近了兄弟之间的关系。这种亲上加亲的姻缘,不仅使贾母称意,恐怕贾府上下人人都会赞成吧!正是因为王熙凤在贾府拥有八面玲珑的人脉,才奠定了她在贾府独有的地位。王熙凤不仅是荣宁二府的红人,而且还是王夫人和刑夫人手上的如意棋子。王熙凤的发达是王夫人的脸面,也代表贾赫夫妇在荣国府的权势,贾母如何不喜欢这个折中的角色儿呢!可以说,王夫人在贾府下的这个妙棋,既巩固了自己在贾家的地位,同时也给足了贾赫夫妇面子,还增强了贾府内部的凝聚力,为贾母解决了难题,去掉了一个心病。王夫人如果明智,要想继续稳固自己在家中权力的话,那她务必要把握好王熙凤这枚棋子,不仅让她为自己好好效力,同时还要周旋得贾赦夫妇心服口服。 然而王夫人让王熙凤当家,却只是一个引子。她其实并不真正在为贾府的兴旺发达着想,而是为了巩固和扩张自己的权力。事实上,王夫人的权势扩张理念,是毫无根基的。首先说,贾政即使是能够接受了贾家的祖业继承权,但却不能世袭爵位。试想,官职不大,即便是将贾家诺大的深宅大院据为己有,结果也不过是当地的一个富户而己,却着实称不上豪门。何况权大一方,贾赫又有足够的条件取得贾家的继承权呢?可见王夫人与薛家联姻,虽说是富上加贵,但其实又能给贾家带来多少实惠呢?诚然薛宝钗是个管家的能手,有嘴有心有能耐,聪明赛过王熙凤,文采赛过林黛玉,心机也不比王夫人差不到哪里去。可是支撑起豪门一方世界的天空,实际上真正依靠的不仅是富贵,同时还要具有男人的权势。倘若贾宝玉考中状元,一举天下成名,并且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不要说一个贾府的辉煌被支撑起来,而且王夫人在贾家的权势地位,还真是别人无法可企及了呢! 作为贾母次子的贾政,要想支撑祖业,的确只有让儿子考取功名这条路。至于宝玉的婚姻,确实不关乎贾家的痛痒,根本就不必刻意强求什么“金玉良缘”。因此,早期的贾政并不怎么喜欢薛宝钗。甚至在宝钗做了灯谜之后,还令他闷闷不乐。 王夫人撮合金玉良缘,是在贾府下了一招败棋。首先说,这招棋充分暴露了她在贾府扩张权势的野心。本来王夫人通过王熙凤撮合了荣国府的关系,但是这只是王夫人取得众人信任、巩固个人权势的一个捷径。在拥有了绝对优势之后,王夫人开始收拢权力。一方面压制王熙凤,一方面暗地里给金玉良缘铺就成功之路。王夫人先是令薛宝钗参与三人团的管理,然后就抄检大观园,撵走了晴雯,撤去了贾宝玉的这个心腹,从而使活跃在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一个送信人消失了。王夫人每走一步棋,都向金玉良缘迈近了一步。然而使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步步的行棋,却已经将整个局面打乱了! 王熙凤不能接受金玉良缘,因为王夫人是想让薛宝钗顶替她的位置。为了巩固自己在贾家的地位,王熙凤在病势沉沉的时刻,推出平儿做挡箭牌。然而平儿还是很轻易地被王夫人撤换了。当然后四十回的故事成了谜,但是从前八十回看去,很明显,当金玉良缘即将成为现实的时候,也是王熙凤失势的时候,王熙凤失了势,贾赫和贾政兄弟之间的矛盾剧增。元妃薨逝,贾母倒头,贾宝玉便错娶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心爱的林妹妹病亡,一下子心如死灰。当贾家大厦已倾,贾宝玉已无心挑起恢复家族兴旺的大梁时,贾赦和刑夫人一方的恶势力也崛起一。 探春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可见王夫人的从内部杀起,不仅是通过绣春囊事件大肆抄检,同时还通过金玉良言的父母之命,伤透了贾宝玉的心。当一个人从精神里变得虚空和悲哀,当伤痛控制了一个人的灵窃,他还会有多少意志,去为活着的人们支撑起一方精神世界呢?王夫人用“金玉良缘”这招败棋,杀得不仅彻底,而且厉害。因为真正的杀不是来自于抄检,而是对待儿女爱情的摧残!这是从精神灵性中的绝杀啊! 王夫人的这招败棋,不仅败暴露了自己的阴谋,同时也引起贾赦夫妇的窥视。中秋节贾赦说笑话讽刺贾母偏向,那时候,刑夫人早就将绣春囊挑出来,将了王夫人一军。大观园在王夫人的治理下,成了个人亲信的权力场,将贾赦夫妇排挤得毫无一席之地,也难怪贾赫有怨言了!倘若王夫人不刻意成就金玉良缘,这一切又怎么会发生呢? 王夫人真是夫人之见!而贾政也确实是个妻管严,贾政除了督促贾宝玉的学业以外,又何尝过问得了这些家务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