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苍山结茅图》赏析

 书画雅苑 2017-03-17

髡残(1612-1673),清初四高僧之一,俗姓刘,字石谿,号白秃、天壤残道者、石道人等,湖南常德人。他是一位传统功力深厚的山水画家,与弘上于同一时代。甲申间逃避战祸于常德桃花源。当抗清斗争处于低潮时,于1651年出家为僧。他成长在改朝换代时期,几乎与同代僧侣画家一样,始终其学术和艺术态度上流露出一种“遗民”思想,并以信奉已儒化了的佛教子弟的身份面对时代。他勤学苦练,学养渊博,画学王蒙、黄公望,而自具风貌,功底扎实。他以书画倾泻胸中块垒,寻求人格的完善。喜游名山大川,尤喜黄山,在那里住了年余,作图不下十数幅。他是一个天资高妙,性情梗直,崇尚气节的人,出家后交游的也大多是明朝的故老遗民。他诗文书画皆工,绘画成就尤为突出,与石涛齐名,史称“二石”。又与弘仁、八大山人、石涛并称“清初四画僧”。这些人都是学古而不泥古,重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富于创新精神的画家。髡残也是如此,其丹青奥境奇辟,魅力长存。

苍山结茅图》 纸本设色 纵89.8厘米,横35厘米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苍山结茅图》画面群峰耸立,山泉飞流而下。林峦之间白云缭绕,屋舍临溪而建,前庭一仙鹤与高士闲居,尘外幽逸之气顿生。图案画面给人一种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之感。画中绘一位隐逸的高士在苍翠幽邃的群峰绝壑间结庐隐居的生活情景。冉冉升腾的白云缭绕着苍山翠壑,似乎要封锁入山的路径,把尘世间的凡夫俗子都挡在山外。图的上部是穿插的群峰耸立,有泉瀑飞流直下,一段白云缭绕林峦之间;下部是潺潺的溪流,溪旁巨石堆叠,石上林木丛生;中景则林木间透出屋舍,屋前是一片开阔地,一仙鹤旁若无人地徜徉其间,使人见鹤即发联想:与鹤相处者必高士无疑,画境深了一层。全图树干、屋宇、山石等处用赭石,余多用墨青烘染,一股尘外幽逸之气荡漾而生,令观者顿生往游结庐之情。此图虽然开幅不大,却有宏伟的气魄。笔墨沉着浑厚,构图缜密严谨,一气呵成,无懈可击。此外,髡残擅于用中锋勾勒云气和流水,使画面既凝重又不失流动感。

《苍山结茅图》局部(一) 纸本设色 纵89.8厘米,横35厘米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苍山结茅图》局部(二) 纸本设色 纵89.8厘米,横35厘米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苍山结茅图》局部(三) 纸本设色 纵89.8厘米,横35厘米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苍山结茅图》局部(四) 纸本设色 纵89.8厘米,横35厘米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