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解曾国藩:不明白这两点,一定成不了大事 | 专栏

 金麟167 2017-03-17

最有格调的国学微刊


专栏作者

刘荣,现居上海,名牌大学MBA毕业。每日五点起床读书的国学爱好者,潜心钻研国学数十年,颇有心得。擅长结合当下历史、社会和国际热点解读国学,文章极具前瞻思想性。



曾国藩人生六戒,第六戒是“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小时候祖母曾经对我说“不怕不识字就怕不识事”,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总结出的智慧。


如果目标只是维持温饱,那么在条文规定和文件整理,也是曾国藩所说的“才”方面做的很出色,应该足够实现目标;


如果目标是做一番事业,那么眼光就不能被日常细节所拘泥,要思考一些方向性的东西,就是平常说的战略,也是曾国藩所说的“识”,但是有了这个“识”就是否意味着一定能够成功呢?


夫子曰“尽人力而制天命”,那还要看我们这个整个社会发展趋势与“识”是否一致,尽管有时候“识”非常高明,但是与客观环境不一致,亦不能够成功。


“识”从属性上还应该认定为智慧范畴,所以应该从第三爻与第四爻中寻找相关内容。


“天意”则属于命运,则要从第五爻与第六爻进行寻找。


在易经中谈到眼光的为“风地观”卦,谈到天意的为“水火既济”卦。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易经第二十卦“风地观”,第三爻:观我生,进退。意为观察自我的德性,以审定自己的进退。第四爻: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意为观察国家的风光,利于做君王的宾客。


虽说以“识”为主,但是还离不开“才”的积累,“才”可以理解为一幅画,只要按照画中指示所走,一般能实现目的;而“识”是动态的,是四维的感觉,只有阅尽沧桑洗却铅华才能够领悟人生真谛,才能够真正体会什么叫做“光阴似箭恍如隔世”,否则真的有种无病呻吟之感觉,这叫做“观我生,进退”。


以自己人生经验推及整个社会方能了解发展趋势,就像《道德经》说的那样“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才能做到“观国之光”才能够真正做到有“识”。


有人说中国宋朝如果不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任期自然发展的话,可能我们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说明那个时期我们无论文化还是经济,都可能甩出周围国家好几条街,可是我们不但输给了没有文字的金国人,而且还不吸取教训,后来还输给了创立文字时间不久的蒙古人。而且过了几百年之后,同样输给了大清,据说当时大清唯一兵法就是内陆的《三国演义》。


国际外交战略的纵横捭阖和战场上的瞬息万变,需要瞬间迸发的判断力深深考验领导人的智慧,而不是靠一两篇文章所能够决定,只有超常智慧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易经第六十三卦“水火既济”,第五爻东邻杀牛,不如西郊之禴祭,实受其福。


意为:东边的邻国杀牛宰羊来举行盛大的祭礼,还不如西边邻国能按时举行虔诚简单的时祭,西邻“实在地得到上天神灵降赐的福分”。第六爻濡其首,厉。意为小狐狸渡河时弄湿了头,有危险。


当今讲到天意一般会被指责为迷信,但是事实上好多名人的成功,确实是因为客观历史条件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如果没有资产阶级思想的兴起,怎么可能出现拿破仑的叱咤风云;如果一战后,英美不是对德国非常苛刻,就是有一百个希特勒也不能够利用德国人复仇心理发动二战。


对于天意,只要用心体察即可,千万不要什么都往这方面想,毕竟命运不是我们所能够自由控制的,自己控制不了的东西何必关注她呢?


我们所能够控制只有自己主观能动性,否则就像第六爻中说的那样,“濡其首”,自己把自己弄迷糊了。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利用周世宗病逝和皇家孤儿寡母的大好机会,发动“陈桥兵变”,开创大宋三百年基业。同时期在南方有个小朝廷南唐,在赵匡胤无论攻打北方北汉,还是攻打南方南汉,南唐都保持克制,采取坐山观虎斗态势。直至北宋军队兵临金陵城下,南唐后主还在佛堂念佛,指望佛主显灵,期望天佑南唐,沦为千古笑谈。



一加一等于二,能够算出这个结果说明有“才”;但是能够知道一加一在算错的情况下不等于二,并编成段子说明你有智慧,有“识”;再高一层次,一加一在正确情况也不等于二的哥德巴赫猜想估计很多数学大家都曾经思考过,但是能否成功,则完全看“天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