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档案 姓名:史亚楠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学科:语文 教龄:13年 荣誉: 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示范课一等奖、新乡市优质课讲课比赛第一名 有一棵树,总在太阳升起之前就披满光华。它的光亮不在于反射外物的光芒,而在于努力从根部汲取营养,为自己确定成长的方向。能量一旦一路向上,便会朝向开花的方向释放。史亚楠老师就是这样一棵不断向上的树,在自己成长的同时,也带给学生们成长的光芒。 真性情,有梦想,扎根课堂,以深爱的教育事业为土壤,汲取书籍的芬芳。她阅读名师语文课堂教学教法著作,反思并实践,深入课堂教学研究,使个人成长走专业化成长之路;她阅读班级管理的育人书籍,一片真情付与学生,使个人和学生相伴成长;她潜心教学实践,开展第二课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自己和学生的成长之路布一个大格局。越向上,便与光明越有机缘,愿史亚楠老师以梦为马,书香为伴,继续坚定成长! ——首届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 周枫琳 成长自传 史亚楠:书香为伴好成长 成长是一种经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个轨迹。成长的道路有很多种,但方向只要是向前的,那它的轨迹就有章可循。 1 13年前的夏天,带着大学期间教学观摩赛特等奖的光环,我走上了河南师大附中的讲台。我每天精心备课,极尽所能找一切关于教材内容的知识,把它们塞进我的教案,对着镜子一遍遍练习;课堂上,我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像一个演员站在她最喜爱的舞台上一样,我为我的表现洋洋得意。 忘不了那次课上,一位学生小声地嘀咕:“老师,你就不能少说点儿!”我张开的嘴一下子停在了那里,我永远不会忘记当时自己的尴尬。几番思索,几个难眠之夜,沉下心来查阅了无数本教育书籍,请教了无数位老师,终于明白,正因为我长久地浸淫在曾经的成绩中,自我满足,便没有机会成长。 发现自己还不足,就是成长的开始。从那一天起,我备教材也备学生,备教法更备学法,我的课堂慢慢灵动起来。在这时期的阅读中,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和《给教师的建议》成了我的“工具书”。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以成长的姿态面对教学中的困难,阅读就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读书是成长的最有效途径。 2 2012年,我加入了周枫琳名师工作室。周老师说:“成长,需要读书,读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更新,更重要的,它能使你思想常新,激情常在。”我与一本本好书便在名师工作室结缘。 与大夏书系的“名师讲语文”系列结缘,余映潮、程红兵、程少堂、李卫东、王君……一位位名师将他们的语文教学理念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我们,但总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与《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结缘,仿佛看到王教授一遍又一遍苦口婆心地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告诉我一堂好课的标准;与《名家六十讲》结缘,语文课上的文学世界之门一一敞开;与《名作细读》、《如是解读文学作品》结缘,孙绍振先生如剥丝缕地将文本阅读化为审美的快乐。 最难忘的结缘是与王崧舟老师在课例《长相思》中的遇见。那是工作室每月一次的课例讨论之约,读一堂好课对一位教师的刺激在于引起了下一轮的干渴与烦闷,任何一节好课的作用都不仅仅在于听完好课的一刹那,而在于它长久地带给我们的思考。由这一个课的机缘,阅读了王崧舟老师的《听王崧舟老师评课》《诗意语文课谱》《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等书籍,品味着诗意语文的理念,反思着自己以往的课堂,投入到教学实践中,慢慢地居然嗅到了课堂上散发的诗书之香。我将这段经历总结为一个公式:阅读+反思+实践=教师的成长。厚厚的一摞读书笔记散发着书香,阅读浸润在生命的每一个角落,让人生潜滋暗长出一段别人所不曾经历的风景。 一位教师的成长有他职业的特殊性,既有个人的成长,也有学生的成长。在阅读浸润着我成长的同时,我也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书香为伴,不断成长。那年暑假,一年级的儿子有一项作业吸引了我——列读书清单。受此启发,我也给七年级刚入学的孩子们设计了一份阅读厚礼——“我是小书虫”阅读银行卡……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当我把这张阅读银行卡收上来的时候,惊喜地发现:读书最多的孩子竟然在这个月有40多万字的阅读量。一位家长还在家长寄语中写到:“学习开始有些紧张,但阅读不停,阅读的内容还应当拓展。生活中不仅有学习和考试,还应该有诗和远方!”亲子共读,名著分类,读书笔记展示……一个个阅读活动的开展使书香浸润了校园,与书结缘,共享成长。 3 工作三年后,我考取了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习期间,我再一次坐在课堂上,聆听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将自己在实践中思考和阅读的积累沉淀下来,完成了有关诵读教学的毕业论文,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成长有了方向。 如果把人的成长比作一个木桶,短板代表的是人的最低能力,那么长板就决定了人的核心竞争力。我的长板是什么,我能不能以它为核心来对自己的成长再次规划,以诵读入手,实现书香相伴的更长远地成长路径? 2013年,我和一群热爱诵读的学生们创设了河南师大附中经典诵读社团。孩子们对于书香的渴望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带着孩子们读《诗经》,读《三峡》,读《声律启蒙》,读《少年中国说》。我和他们一起参加社团文化节、语文节朗诵展演、新乡市青少年经典诵读大赛、河南省经典诵读大赛、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当我们的诵读获得全场满满的掌声时,当我们参加比赛捧誉而归时,当我们的社团连年获得省市级优秀社团的称号时,我在思考:我们做这些事到底是为了什么? 周国平说:“比成功和幸福都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必须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一颗饱满的灵魂。”作为教师,与书香为伴,和学生一起成长,这是我的灵魂饱满,并使我获得了争取幸福,体验幸福的能力。细嗅书香,迷恋自己和学生们的成长,是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感悟! 4 2012年,工作已经进入第8个年头了,对教学的热情一点点降温,那是所谓的职业倦怠期吧。教学成绩也还不错,可是心却停留在原地。转机出现在河南省教学观摩课比赛前后,《细致观察,写得充实》折腾了一个月,周老师手把手的教导至今铭记在心,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不再赘述,唯记得那时迷茫的感受。一遍遍地推倒重来,再一遍遍粗磨细砺,备课稿写了22遍。课上完了,思考未停止,所幸的是带着这些迷惑上路,我可以一直在路上。 后来的作文课上,我一直在努力模仿那节课。从方法到形式,从内容到设计。树叶、鸡蛋、书本、黑板都是我带着学生感知的对象。大约一个学期以后才开始渐渐明白,感知训练应该怎样去做。真正清晰地明了这个课的设计意图,其实是在一年后。当我听别人再上感知训练的课时竟觉得自己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像一位陌生的朋友渐渐熟识起来,感觉真好,轻松愉悦。自习辅导上,有二十分钟时间,那就不妨做个小训练——一支笔,一双手也可以作为感知的材料,像小游戏一样的训练让孩子们不断有新鲜感,普通班的孩子们作文也写得长起来了,语言也生动起来了。作文课的快乐在初识的欣喜中不断蔓延开来。 学生的训练是一方面,自己的练习也是一方面。我尝试和学生一起写作,下水文使自己对训练的感受更加真实,体验学生的感知,自己的心灵也跟着敏感起来。一篇篇下水文和和学生的作文一起被讲评,我分明感受到了自己和孩子们成长的快乐。 专注与专业让我不断享受课堂教学的快乐,但我从未感到满意和自得,也从不敢就此停留。因为我知道,既然成长是一个次次更新的命题,那就无关乎成绩或是结果。所以,一直以来不敢懈怠,也一直在发现自己的不足。一切都来源于“在路上”的成长心态。 对个人专业成长影响最大的书:《24节气诵读古诗词》 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书,它为诵读课堂创造了一片新的天空。这又是一本奇妙的书,它为语文教师打开了一扇窗。它所记录的是一个特别的课程。以24节气为线索,常丽华老师带着她的学生们诵读古诗词。 在这一年四季的诗词之旅中,师生家长吟诵学习了近150首诗词。孩子们从此真真切切地爱上了诗词,爱上了诵读,爱上了中国文化。孩子们和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在诗中相识,也在诗中交流。他们体会着自然的敏感,对生命的敬畏和惊喜,他们懂得了责任,懂得了担当,懂得了感恩…… 合上书,我有所悟,所谓“生活就是语文”不就应该如此?我和孩子们初识的第一次交流就从“今天是个什么日子”开始。孩子们的第一次文学鉴赏就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启程,《月夜忆舍弟》《玉阶怨》……孩子们略带稚嫩的诵读声悦耳清脆,有中国味的语文课堂由诵读开启! 晨诵、午读、暮省;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中国的土地上,播中国的种子——语文课堂,你竟如此美丽! 史亚楠老师的说课视频(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土豪随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