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孩子 “窝里横”的反思

 dodofff 2017-03-17

 


全文约1817字,建议阅读时长4分钟





  经常在幼儿园校门口看到这样一幕:在幼儿园里表现良好,循规蹈矩甚至有些懦弱的孩子,看到接的家长,一言不合马上像变了一个人,稍微不顺心就对家长大声责骂,甚至大打出手。


  这种现象在小学里也很常见,规规矩矩排好队伍从校门口出来后,孩子一不开心就横竖看家长不顺眼,各种找茬,各种乱发脾气。如果这时正好有老师经过,孩子又立马恢复成“小绵羊”,大气不敢出。


  在各种游乐场所也能看到这种现象,家长带着孩子兴高采烈的去玩耍,又不知道哪里惹了不高兴,孩子对着家长大喊大叫起来,蛮横无理。而等孩子开始自己玩耍,和其他小朋友有了冲突或是被欺负了,他却只知道哭而没有任何办法。


  围观群众一眼就看出:这是典型的“窝里横”啊。



  大家都知道“窝里横”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这意味着孩子面对外界环境手足无措,不能及时调节自己,适应环境。只能在“窝”里找到存在感,在“窝”里找舒适区。


  这种现象背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要从家长和孩子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家长的教养方式。怎样的教养方式容易产生“窝里横”的孩子呢?对孩子过分保护、过分溺爱,尤其是在那些隔代抚养的家庭中。


  在这些家庭中,不愿放手,不敢放手,处处小心,处处保护,对孩子有求必应,缺乏应有的规矩和底线,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


  在家长眼里,这是关心、呵护、爱孩子的具体体现,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容易养成他们任意妄为,有恃无恐的性格。


  而一旦他们离开“窝”,走向广阔的外部世界,则会发现,原来别人不会迁就他,不会对他特殊对待,重点关注。


  另外,由于家长保护的太好,孩子一有问题就冲在前面,人为的在制造屏障,剥夺了孩子与同龄人交流、互动、学习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缺乏与人正常交往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屡屡受挫也就在所难免。


  对于孩子来说,“窝”里顺心如意,“窝”外处处碰壁,自然而然,孩子学会了逃避,减少与人交往。时间一长,孩子变得孤僻和胆怯,然而对外界的不满情绪以及各种委屈怨恨却在不断的累积。


  内心的不良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一个出口来发泄,那发泄到谁身上才会没有副作用呢?当然是家里人,只有他们让着他顺着他。



  自此,“窝里横”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溺爱孩子→孩子缺少与外界的交流→与人交往受挫→不良情绪累积→对家里人发泄→更加溺爱孩子。


  如何改变“窝里横”的孩子,并打破这恶性循环,让孩子勇敢的走出舒适的“窝”,在广阔的天地自由发展呢?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立即停止对孩子矫情的保护和溺爱

  

对于孩子来说,过度的保护和照顾反而成为他成长的绊脚石。对于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由“帮你做”转变为“自己做”。


  可能一开始孩子不能适应这种改变,但是家长只要不断坚持,慢慢的,孩子会在这过程中体会到自力更生的乐趣和成长的幸福,并且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面对各种困难不再害怕躲避,而是勇敢的迎接挑战。


  从简单的自己吃饭,穿衣,走路,系鞋带开始,慢慢的扩大到自己整理衣服、玩具、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再后来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尽量不求助家长。


尽可能多的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机会



  每个人都是在交往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没有谁是天生就会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


  “窝里横”的孩子往往缺少这种锻炼,缺乏与外界打交道的经验。家长可以利用各个场所创设和同龄人交流沟通的机会,让孩子多接触,多交往。


  在一开始,孩子可能会手足无措,被其他孩子无视或者是欺负,家长这时一定要忍住冲动,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处理。回家后,可以帮孩子想办法或是给他提供意见,引导孩子不断总结,不断反思。


* 来源:本文正文内容来自 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对原文作者深表敬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