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记忆中的霸王别姬,是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前项羽与虞姬诀别的故事。公元前30年,在古罗马上演了一幕“姬别霸王”。 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在元老院被激进的“共和派”分子刺杀。恺撒生前所立遗嘱将其年仅18岁的甥孙屋大维收为养子,并立为继承人,这引起了长年跟随恺撒并自认为应当成为恺撒继承人的安东尼的不满。屋大维向“共和派”代表西塞罗示弱,获得了西塞罗的支持,成功的排除了安东尼的阻挠,成为了恺撒的合法继承人。在共同消灭了“共和派”之后,由于实力远不及安东尼,屋大维选择了恺撒、庞培、克拉苏曾使用过的手段——三头政治同盟,由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三人组成的同盟,史称“后三头”。后三头将罗马世界划分为三部分,鼎足而立,分而治之。安东尼没有选择拥有罗马本土的西半部分,而选择了富庶的东半部分,这便是他的政治短见。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了。 克莉奥佩特拉是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女王,曾是恺撒的情妇,在恺撒的帮助下取得了埃及的王位。恺撒死后,克莉奥佩特拉急于找一个靠山,她看中了安东尼——这个目前罗马最有势力的当权者。克莉奥佩特拉和恺撒相见时,她将自己裹在被子里,让奴隶将她抬到恺撒面前,这种出水芙蓉般的亮相,“征服”了恺撒。与安东尼相见时,克莉奥佩特拉的亮相只能用精彩绝伦来形容。她打扮成爱神维纳斯的样子,坐在奢华的画舫中央,女奴们打扮成丘比特的模样,为她左右奔走,一切宛若在画中。这美轮美奂的场景让围观者们叹为观止。安东尼邀请女王共进晚餐,女王则邀请安东尼到画舫上进餐,当安东尼踏上画舫的那一刻起,胜负已分。克莉奥佩特拉对安东尼的品行了若指掌。此后伴随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的便是糜烂奢华的生活,酒色逐渐消磨了安东尼的锐气。 克莉奥佩特拉 公元前36年,为巩固地位,安东尼准备远征帕提亚。完成恺撒没有完成的使命,可以使声望大增。安东尼终究只有军团长的天赋,并不具备总司令的才能,能够发挥战术上的优势,却无法在战略上纵观大局。安东尼兵败帕提亚。这次兵败使得安东尼更加依赖克莉奥佩特拉,他感觉自己无法离开她。公元前30年,希腊西岸,亚克兴角海域,安东尼与屋大维之间爆发了决战,史称亚克兴角海战。克莉奥佩特拉也参加了战斗,战斗正酣,亲眼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场面,克莉奥佩特拉暴露出了女性的柔弱,率领所部60艘战船逃离了战场。安东尼此时失去了一名武将应有的判断力,抛下了自己的军队,追随着克莉奥佩特拉而去。战败了,无可挽回了,安东尼从此一蹶不振,他知道,自己已经众叛亲离,罗马人的民族自豪感不允许自己为埃及女王卖命,安东尼手下的罗马士兵几乎都逃走了,留下的都是为钱卖命的兵痞。女王派人谎称自己已经自杀,绝望的安东尼命令奴隶杀了自己,忠诚的奴隶不忍下手,便自杀了,安东尼面对死去的奴隶,对自己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感到无比羞愧。他拔出奴隶胸口的剑,刺向了自己。女王派出使者不久便后悔了,立刻又派出了另一个使者,说明自己没有死,但为时已晚。安东尼没有受到立刻毙命的伤,他让仆人将自己送到克莉奥佩特拉身边。盐野七生女士用了一段感人的话描写了当时的场景:“克莉奥佩特拉含泪抱住了浑身是血、脸色苍白的安东尼。他终于如愿以偿的死在了克莉奥佩特拉的怀中。终身不渝地倾心于一个女人,也是男人的生命方式之一。”这是一位女性作家充满感性的描写。克莉奥佩特拉希望屋大维能维持埃及的独立地位,屋大维拒绝后,克莉奥佩特拉利用毒蛇自杀。 莎士比亚的戏剧,如有名的《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名作,很多人都不知道他还写过一部《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莎士比亚的戏剧与历史作品不同,莎士比亚用文学渲染淡化了政治斗争,用优美的辞藻描写内心的独白,没有旁白的戏剧作品,便只能从人物的语言中提炼出人性的特征了。虽然是文学作品,不免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对人性的描写,是入木三分的,是符合基本史实的。以下是一段克莉奥佩特拉与仆人的对话。 查米恩(仆人):娘娘,我想您要是真心爱他,这一种手段是不能取得他的好感的。 克莉奥佩特拉:我有什么应该做的事没有做过呢? 查米恩:您应该什么事都顺从他的意思,别跟他闹别扭。 克莉奥佩特拉:你是个傻瓜,听了你的教训,我就要永远失去他了。 这段对话体现了克莉奥佩特拉对安东尼欲擒故纵的策略,应该跟安东尼“闹别扭”,而不是“什么事都顺从他”。她对安东尼和恺撒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两者的品性也是截然不同的。克莉奥佩特拉自以为是通过自己的魅力征服了恺撒,其实不然,恺撒是一位表现出感性但本质却维持理性的政治家,而安东尼则彻底被克莉奥佩特拉征服了。 莎翁的作品中,安东尼死前是这样对克莉奥佩特拉说的:“我要死了,女王,我要死了;我只请求死神宽假片刻的时间,让我把最后的一吻放在你的唇上。”这就是安东尼对克莉奥佩特拉至死不渝的爱情。安东尼死前的独白是末路英雄的悲哀:“我的厄运已经到达它的终点,不要哀哭也不要悲伤;当你思念我的时候,请你想到我往日的光荣;你应该安慰你自己,因为我曾经是全世界最伟大、最高贵的君王,因为我现在堂堂而死,并没有懦弱地向我的同国之人抛下我的战盔;我是一个罗马人,英勇的死在一个罗马人的手里。 现在我的灵魂要离我而去,我不能再说下去了。”当笔者读这段话的时候,抛开历史成败论的偏见,抛开主观的论断,抛开政治斗争的残酷,再去审视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爱情,他们不再是埃及女王和罗马当权者的政治关系,而是普通的情人间的关系。戏剧的最后一幕,克莉奥佩特拉自杀前的独白:“我不应该这样卑劣地留恋着人间;要是她(先于女王自杀的女仆)先遇见了鬈发的安东尼,他一定会向她问起我;她将要得到他的第一个吻,夺取我天堂中无上的快乐。来,你杀人的毒物,(自篮中取小蛇置胸前)用你的利齿咬断这一个生命的葛藤吧;可怜的蠢东西,张开你的怒口,赶快完成你的使命。啊!但愿你能够说话,让我听你称那伟大的恺撒(即屋大维)为一头无谋的驴子。”克莉奥佩特拉最后的独白,反映出了女王临死前的心理——对安东尼的爱情和身为女王的尊严,同时也映射出克莉奥佩特拉的野心的破灭,聪明的女王终究不是一个智者,聪明并不代表智慧。 莎翁的戏剧之所以能表达出丰富的情感,靠的就是语言的力量,没有旁白的解释,便用丰富的语言表达全部内容。这种手法要比叙述性的文字更加有效的吸引读者或者观众,因为人们总会不自觉的默念主角们说出的“语言”,而不会说出“叙述性文字”,这便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气氛。 这种表达较平时的语言夸张许多,但正因为夸张,才能吸引现实中习惯于普通语言,缺少感官刺激的观众或者读者。萧伯纳说过一段话:“深谙人性弱点的莎士比亚,也无法探知尤里乌斯·恺撒等英雄人物的伟大。《李尔王》虽堪称杰作,《恺撒大帝》却并非佳品。”按萧伯纳的逻辑,《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即使不是杰作,也堪称优秀了吧。 克莉奥佩特拉含泪抱住了浑身是血、脸色苍白的安东尼。他终于如愿以偿的死在了克莉奥佩特拉的怀中。终身不渝地倾心于一个女人,也是男人的生命方式之一。笔者曾反复诵读这两句话,久久不能停息。姬别霸王,何其哀哉。
作者:献乐;历史百家争鸣特约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