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学会这五招,写人作文不得高分都难!

 日月同辉照人间 2017-03-17

老舍说过:“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来……我们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他来。每一个动作中清楚地有力地表现出他一点来,他须越来越活泼,越实在。”

这就是说,只有成功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人物的精神世界才能得以充分地展示,形象才能真正立起来。可如果单单注意去捕捉表现人物动作的词语,似乎还不能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那么该如何扮靓动作描写,使其更好地为刻画人物服务呢?

1给动作“量体裁衣”

给动作“量体裁衣”,就是要针对不同的人物个性,进行最符合人物个性的动作描写。如:

说到爬树,那可是李刚的拿手好戏。开了春,几米高的槐树枝上缀满了一簇簇的白色小花,空气中流溢着淡淡的清香。他会先站在树下侦察侦察“树形”,想上一会儿,然后猛吐两口唾沫,用劲搓搓手掌,“哧溜哧溜”几下,便爬到最高的树枝上荡啊荡。

你看,“站在树下侦察侦察‘树形’”“猛吐两口唾沫”“用劲搓了搓手掌”“‘哧溜哧溜’几下,便爬到最高的树枝上荡啊荡”,正是这些富有特点的动作描写,让这位爱爬树的“调皮鬼”活灵活现地站在了我们面前。2给动作“涂脂抹粉”

给动作“涂脂抹粉”,就是指在描写人物动作时,给动词加上修饰语。如:

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跳动着。他弯着腰,两眼滴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道防线,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这个片段描写了篮球队员投篮的场景。篮球的跳动是“前后左右不停地跳动着”,眼睛是“滴溜溜地转动”,跳起投篮是“虎跳”,球是“不偏不倚地”落入篮筐的。修饰词语跟动词的巧妙搭配,把人物带球投篮的那份潇洒给表现了出来。3给动作“加上表情”

给动作“加上表情”,就是在描写人物动作的同时增添神态描写。如: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冰心《观舞记》)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在描写舞蹈家不断变化的舞蹈动作的同时,也着力抓住她的神态变化,如“表现出无限的哀愁”“表现出无边的喜乐”“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等,把舞蹈家高超的舞蹈技艺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读来如在眼前。4给动作“配上声音”

给动作“配上声音”,就是将人物动作描写与语言描写相结合。如:

他发现塘边的狗尾草上趴着一只红色的蜻蜓。“哥哥,你别动,看我的。”弟弟说着,就向狗尾草移动。只见他瞪着眼,猫着腰,身子向前倾斜着,小心翼翼地移动着脚步,突然,他把手一伸,两个手指一捏就把蜻蜓捉住了。“偷袭成功啦!”他得意地朝我晃晃手中的“战利品”。然后,他用一根细线扎住蜻蜓的长尾巴,一手掐住细线的另一端,放开蜻蜓,蜻蜓振动翅膀飞起来。他跟着蜻蜓飞跑,嘴里还大声嚷着:“我坐‘飞机’了!我坐‘飞机了’!”

这个片段,作者将弟弟“捉蜻蜓”和“‘放’蜻蜓”的动作跟他当时状态下的语言相结合,把一个自信、贪玩、快乐的弟弟推到了读者面前。而弟弟语言的描写,也使文段读来显得有声有色。5给动作“插上翅膀”

给动作“插上翅膀”,就是在描写人物动作时,借助修辞手法,使描写更生动。如:

爷爷拿起毽子就踢,一会儿用左脚,一会儿用右脚;一会儿在身前踢,一会儿在背后踢;一会儿踢得高,一会儿又踢得低;一会儿用前额接毽子,一会儿用脚面接毽子。动作敏捷,非常灵活,不管怎么踢,毽子就是不落地。

片段采用排比句式,把爷爷这个踢毽高手表现了出来。

枪声一响,两个姑娘如离弦的箭一般,向前冲去。她们动作协调有力,在冰面上轻快地飞驰,仿佛两只飞燕在紧贴地面飞翔,你追我赶,互不相让。最后,在教练员和观众热情的加油声中,两人几乎同时像一股旋风冲过了终点。

片段前后三处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冲”“飞驰”等动作,把“两个姑娘”在冰场上勇夺冠军的激烈劲头精彩地展现了出来。

同学们,试着运用上面的方法,扮靓你笔下的动作描写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