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谷子一生下过一次山,收四个无名小卒徒弟皆名流千古...

 专治牙痛 2017-03-17
  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常入山采药修道。因隐居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为老子弟子。两千多年来,兵法家尊鬼谷子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道教则将他与老子同列,尊为“王禅老祖”。
  鬼谷子(约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20年),姓王名诩,又名王禅,道号玄微子。春秋战国时期人,华夏族,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一说春秋战国卫国朝歌人(河南淇县) ;一说是战国魏国邺地人(河北临漳)。一说楚国苦县(河南郸城)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鬼谷子常入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为老学五派之一。“老学, 苏、 张( 苏秦和张仪) 、 鬼谷一派,申、 韩一派, 杨朱一派, 庄、 列一派, 尹文一派。
  他通天彻地,人不能及。一曰数学,日星象纬,在其掌中,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曰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曰言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曰出世,修真养性,祛病延年,服食导引,平地飞升。
  鬼谷子一生只下过一次山,只收过四个徒弟:庞涓、孙膑、苏秦、张仪——他们进山前都只是无名小卒,出山后个个大放异彩、名流千古。这四人运用鬼谷子传授的兵法韬略和纵横辩术在列国出将入相,呼风唤雨,左右了战国乱世的政局。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鬼谷子的言传身教。
  据史料记载,鬼谷子有五百弟子,其中名震千古的如: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商鞅、毛遂、范蠡、甘茂、乐毅、要离、范雎、猗顿、田穰苴、蔡泽、邹忌、郦食其、司马错、蒯通、黄石、公孙衍、李牧、魏僚、曹刿、荀跞、魏章、茅蒙、西门豹、魏成、吴起、王龁、魏昂、文种、吕不韦、田骈、白圭、计然、李斯、王翦、白起、郭纵、王濬、徐福等一干记名与不记名弟子,身跨道家、纵横家、阴阳家、兵家、法家、名家等等!竟对中国历史的进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天下时势
  所谓天下之时,就是天下大势的运动趋向。所谓天下之势,就是推动天下大势的各种力道。
  如果把天下比做大海,风向是时,因风而动的潮流是势。把握时势,就是弄潮。天下时势,扑朔迷离,神鬼莫测,瞬息万变。圣人知时识势,因时用势,因而治世。奸贼逆时生势,因而乱世。
  如今的天下时势,既包括国内又包括国际。
  2、揣天下
  揣情就是度量他人之心。若是揣人,则要察其言,观其色,闻其声,视其行,然后推知其心之所趋。
  若是揣天下,则要透视国情,观其货财之有无,人民之多少,地形之险易,军力之强弱,君臣之贤愚,天时之福祸,民心之向背,然后推知其国运是盛是衰,是兴是亡。
  简言之,势、运、財、人、器、天地,君臣。
  3、谋定而后动
  弈棋离不开棋子,你们各人掌握的一百八十块棋子,置于盒中永远都是死棋,只有置于局中,才会生动,才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若是一子落错,轻则失地损兵,重则全局皆输,是以任何落子,必谋定而后动。
  也就是说,出手就要有章法。
  4、机心与道心
  机心是术,若无道心统御,术越高,行越偏,到头来不仅难成大器,只怕想保自身,也是难能。
  世上多少人沉迷于此,祸及自身,殃及他人。
  此为平衡,术用的多了,而内力不足,则呜呜喳喳半天,却一脚被踹飞。
  5、悟道的四重境界
  悟道可有四重境界,初为闻道,次为知道,再为见道,终为得道。
  春秋鲁人仲尼闻道,但不知其所以然,于是不辞劳苦,赶赴洛阳,问道于先圣老聃。
  先圣论道三日,仲尼由是知道,大悟人世之理,遂立儒家之言。由此可见,“知道”二字,甚了不起。
  悟道,找规则,任何事都有发展的规律,找不到就是瞎干,不知道只有方向叫摸着石头过河,求大师指点啊...
  6、术与道
  任何学问都有术道之分。就兵学而言,用兵之术在于战胜,用兵之道在于息争。
  故善用兵者,并不好战,用兵之道,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在于化干戈为玉帛,以四两拨千钧。
  不要对着干了,给我点玉帛就打道回府。
  7、何谓善言
  善言者,言则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可使人想所不欲想,行所不欲行;
  不言则神定如山,势若引弓之矢,可使人心神不安,如坠五里云雾中。此所谓不言即言,无声胜有声。
  言,文字 语气 表情 肢体 气质,言,即传达信息。
  8、观天下
  观天下就如观这远山,不能单靠眼睛,要用直觉,要用心。
  观远山,不必上远山,看深谷,也不必下深谷。反过来说,若是真的上了远山,你只会观不见远山,看不到深谷。
  就好比钻进林中,但见树木,不见林莽。要想看到林莽,唯有站在此处绝顶,用眼望下去,用直觉望下去,再用心望下去。”
  谁能告诉我直觉是什么?我只能翻译成身临其境般。
  9、天、圣、人三道
  天道为自然之道,也即宇宙万物的生克变化之理;
  圣道为人世之道,也即安邦定国、天下大同之理;
  人道为人生之道,也即安居乐业、为人立世之理。此三道相辅相成,失此离彼。远天道,圣道困; 远圣道,人道难。
  一物降一物,一环套一环,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情况都在制约之下,在规则之中,规则是打不破的,只有遵守不遵守之分罢了,不遵守,真的可能是不懂,拜师...
  10、何谓摩意
  所谓摩意,就是投其所好,诱其心情。譬如说,对方廉洁,若说以刚正,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
  对方贪婪,若结以财物,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对方好色,若诱以美色,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
  是以善摩之人,如临渊钓鱼,只要用饵得当,鱼必上钩。
  在任何规则之中,要搞掂成事,需要搞掂好人,弃饵得鱼。
  王诩前半生事于列国,后半生隐逸山林,专事授徒,着有《鬼谷子》一书。他是王氏立姓之后第一位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从其行为来看,堪称战国风云的幕后总策划。
  云遮雾绕鬼谷子
  说到王诩,能知道这个名字的人少之又少;而说到鬼谷子,知道的人就多了,他是纵横家学派的创始人。鬼谷,是个地名,子,是古代对卓有成效的男子的尊称。很显然,与其他诸子百家不同,鬼谷子是唯一以地名、而不是以姓氏指代其名的人。
  由于正史没有给他立传,与其他诸子百家比较起来,他的生平事迹显得相当不可考,以致有人怀疑他只是个传说中的人物。不仅如此,鬼谷子究竟是哪里人,他是否姓王名诩,《鬼谷子》这本书是否为其所着,都为后世人所存疑。
  那么,鬼谷子是否确有其人呢?正史虽未曾为其立传,但无论是《战国策》,还是《史记》,都多次提到这个人,肯定其在纵横术上的高超智慧,并提到叱咤一时的纵横家苏秦、张仪皆为其弟子。至于野史一类,记叙得就更为丰富了。既然还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资证纵横家学派乃为第二人所为,那么鬼谷子就可以被认定为此一学派的唯一创始人。事实上,大多数史学家也认为鬼谷子是实有其人的。
  至于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的哪国人,可谓众说纷纭,有说他是楚国人,有说他是齐国人,还有说他是魏国人。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说法,是因为在这些诸侯国里,都有名为“鬼谷”的地名。但更多的史料倾向于认为他是魏国人,《资治通鉴》就明确说到,鬼谷子是魏人。
  如果说鬼谷子是魏国人,这就比较符合他本人的王氏出身。在民间,鬼谷子还被称为“王禅老祖”,这个“王”明显带有标明其姓氏出身的意味。公元334年面世的、至今依然存世的王氏族谱《江左第一世家王氏世图谱》里记载,王诩是周灵王太子晋的第五世孙。
  太子晋生活的时代与王诩生活的时代相隔大约160年左右,五世孙的说法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太子晋之子王宗敬“避周难于晋,家于平阳”,“晋”是指晋国,“平阳”是古地名,位于今天山西省临汾市。晋国后来瓜分为韩、赵、魏三国,王宗敬子孙生活的“平阳”恰好就在魏国的范围之内。所以,说王诩为魏国人是较为可信的。
  那么,作为一代宗师的王诩,他的身世为什么会显得如此云遮雾绕、扑朔迷离呢?这大概跟他“入世”为官时的波澜不惊、碌碌无为有关,也跟他“出世”后的隐姓埋名、与世无争有关。如果把正史与野史结合起来,我们就能描述出王诩一生活动的清晰轨迹。
  早年游走于列国之间
  我们知道,韩、赵、魏三家分晋,是以周王室承认它们的诸侯国地位为标志的。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的诸侯国地位正式确立,晋国名存实亡。魏国获得了横跨今天的山西以及河南、河北的大量土地,到了公元前390年左右,魏国建国十多年,正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势头。
  就在这个时候,王诩降生在魏国的一个士大夫家庭。太子晋与王诩之间的世系传承关系,相关族谱记载得不是很详尽,因此,现在无法确知王诩的父亲是谁。有资料说其父叫王错,《新唐书 》说王错曾为魏将军,但该书同时又说他是太子晋的八世孙。不同史料之间的说法出入太大,因此不足为凭。
  王诩降生时,老子、孔子、孙子都已谢世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以上,墨子刚刚去世,而孟子和庄子即将诞生。这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对于少年王诩来说,他不能不受时代风气的影响而发奋读书,立志扬名。那时,摆在他面前的经典着作,既有《周易》、《春秋》、《论语》,又有《黄帝内经》、《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他广泛涉猎,兼收并蓄,为自己打下了扎实的天文、星象、哲学、历史、医学以及军事等方面的功底,正是在诸多方面的纵深学养,使他在日后求学或求官于列国时,总能在特殊时刻引发出其不意的命运转折。
  那个时代又是一个狼烟四起、弱肉强食的时代,少有大志的王诩并不想仅仅只做个书生,他更向往那种叱咤风云、纵横捭阖的政治生活。大概在十五六岁的时候,他踏上了拜师学艺之路。他所学的“艺”,乃是干政之术;其旅途的第一站,就是当时的天子之都洛邑。
  此时的周王朝虽已江河日下,但作为名义上天下共主的所在地,洛邑多少还有一抹盛世浮华。据说王诩在这里拜了三个老师,一个精于天道,一个通晓兵法,一个擅长说辞。通过注重演习的手把手的传授,王诩的思想日益精进。他在洛邑呆的时间大概得有好几个年头,期间悉心关注时政,了解各国地理。因此,在离开洛邑返回魏国之前,他已经对当时各诸侯国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以及天下大势了然于胸。
  应该可以推知,王诩返回魏国时,他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当年他的先祖太子晋十五岁加冠成人礼,现在,即使按正常的二十岁加冠,他也该步入成人行列,何况他还有着比同龄人深厚得多的造诣。可是,当时的魏国正好陷入王位继承人的权力纷争,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王诩,是没有人会注意到他的。急于一试身手的他显得很无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得选择远走他乡,到楚国去谋事。
  自春秋至战国,楚国一直都是一个历久不衰的强国,这里江河纵横,沃野千里,物阜民丰,先秦“九薮”之一的云梦泽在其境内绵延九百里。只是可惜的是,在这样一个鱼米之乡,王诩的运气并不好,楚王一点也不赏识他,他只得靠占卜维持生计,顺便考察世风人情。
  传说他曾在云梦泽一带,或者说在洞庭湖边一度隐身,这可以看作是他人生的第一次静心思考。之所以有王诩是楚国人的说法,大概跟这段经历不无关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王诩结束了隐居生活,自楚涉韩。王诩在韩国得到了很好的接待,他在外交上的特长也有了发挥的舞台,这位几经波折的饱学之士终于开始了他一生中仅有的一段风光岁月。他常常作为韩国的外交使节出使诸侯各国,屡屡为韩国争得利益。他善于把每次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尤其善于总结智谋策略的运用,就这样日积月累,王诩的强国合纵、弱国连横的纵横学思想初步形成。
  但王诩的前半生似乎注定是颠沛流离的,与韩国一段好景不长的蜜月过去之后,由于受到排挤,他被迫出逃,投奔宋国。宋国是个小国,在七雄并举的时代,它顶多只能算个陪衬而已。因此,尽管受到了礼遇,王诩还是觉得池塘太小。这一次,是他主动选择离开,他不辞而别,到了东边的齐国。齐国是一个人才荟萃的国家,这里的争鸣论辩之风十分盛行。按说,王诩正可如鱼得水,可是,后来的史实证明,他在这里也并没有干出什么令人称道的事情来,否则,史书肯定会记他一笔。
  似乎历史上那些入世很深的人,大多都不能着书立说;而那些入世了、后来又抽身隐退的人,却往往能够留下传世之作。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讲,尽管王诩有志不能展,有才不能用,但这正好促使他以另一种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经过在齐国的一段惨淡经历,王诩决定顺乎天意,彻底退出世俗纷争,隐遁山林。
  鬼谷山下授名徒
  王诩的隐逸之地叫鬼谷,并因此而得名鬼谷子,对于这一点,没有人有异议。但对于鬼谷究竟在什么地方,王诩究竟在当时的哪一方天地隐居,那就众说纷纭了。据说,全国叫鬼谷的地名有十几处之多,像湖南的大庸、湖北的当阳、四川的峨嵋、陕西的韩城、河南的登封等等,都有叫鬼谷的地方。那么,鬼谷子究竟隐居在何处呢?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三个。
  一个是位于泰山脚下的鬼儿峪。王诩是从齐国的政坛上隐退的,他并没有走多远,就走到泰山脚下一个叫“鬼儿峪”的山谷里隐居。传说这里颇多坟地,乃鬼魂所居;久而久之,“鬼儿峪”被人们叫成了“鬼谷”。另一个是位于山西运城云梦山的鬼谷。
  云梦山又作云蒙山,这里至今还有个叫南王庄村的地方,传说是王诩的出生地,村东、村南遗有王诩及其后代的陵墓。云梦山有一条南北大幽沟,相传,黄帝把杀死的蚩尤兵卒都葬在这条沟里,每到晚上,磷灯鬼火,遍野悠悠,天阴雨湿,鬼哭啾啾,这条沟就被人称为鬼谷。王诩归隐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选择在这条沟里居住。还有一个是位于河南北部淇县云梦山的鬼谷。
  此处云梦山又名青岩山,在淇县西南十五公里,属太行山脉。这里峰峦迭嶂,气象万千,在一个洞口,刻有明代洛阳通判窦文的笔迹:“鬼谷先生隐处。”清雍正年间,这里重修王禅庙,碑文中可以看出“王禅老祖隐于洞内”的字样。此外,还有民国年间的遗迹,都标明王诩的隐居之地就在这里。
  也许再历经千年,王诩确凿的隐居之地都无法考证出来。其实,他隐居于何处,这一点并不重要,换一个角度思维,王诩既然选择了隐居,他就不想让后人了解他更多,我们又何必要在这一点上穷根究底呢?
  有些人隐居了,就从此不过问世事,王诩却不是这样,他大肆收揽天下之徒,传授游说干政之术,似乎要把自己当年无法实现的宏愿,假徒弟之手来完成。换句话说,他要以“出世”的方式,来达到最为彻底的“入世”目的。
  传说他教授的弟子,有苏秦、张仪、孙膑、庞涓、陈轸、尉缭子、毛遂、范雎、徐福等等一批人,这一长串名字,几乎囊括了战国时代最有名的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乃至说客、方士等。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看来鬼谷子的声势也不在其之下。
  设若在战国,没有了上述的一长串名字,那么,一个狼烟四起、金戈铁马的时代,顷刻间便化成了一个偃旗息鼓、风平浪静的时代。鬼谷子本人住在山谷,不曾下山,但他实在堪称战国风云的幕后总策划。但历来就有人提出疑问:鬼谷子怎么教得了这么多人呢?这种说法的可信度究竟有多大?
  包括鬼谷子在内,这一批纵横于战国舞台上的风云人物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生卒年不详。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首先从这些人物活动的大致年代上来推测他们成为师徒关系的可能性。
  鬼谷子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20年间。苏秦、张仪的生年皆不可考,至于卒年,依《史记》推测,前者是公元前321年(也有说是公元前284年),后者是公元前309年,与鬼谷子的卒年大体相当或稍晚。同样地,孙膑、庞涓的生年也不可考,庞涓因败于孙膑,自刎于公元前342年,孙膑则大约在前320左右去世。
  至于陈轸、尉缭子,前者无法描述生平,只有事迹片断,曾与张仪有交锋;后者也一样,但着有《尉缭子》一书,大体生活在梁惠王(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时代。由此观之,以上几个人与鬼谷子生活的年代有着较多的重叠,师从鬼谷子的可能性是有的。
  但那个勇于自荐的毛遂,史载死于公元前256年,比鬼谷子晚去世60年以上;秦相范雎死于公元前225年,比鬼谷子差不多晚去世一个世纪;徐福生活到了统一后的秦代,然后率队远渡日本,跟鬼谷子生活的年代就更远了。因此,基本可以判定,这三个人与鬼谷子的师徒关系有很大的附会成份。
  我们再从史料的角度来作考证。《史记》中有“苏秦、张仪俱事鬼谷先生学术”、 “(苏秦)东事师於齐,而习之於鬼谷先生。”等语,可见,苏秦、张仪是鬼谷子的弟子,是得到后世认可的。苏秦“头悬梁,针刺股”,温习的就是《鬼谷子》的《阴符》篇;他后来施“合纵”之术,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张仪则凭着“连横”绝招和出色的外交才能,位登秦国宰相,使秦“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鬼谷子王诩是纵横家的鼻祖,他二人则是纵横家的集大成者。
  再看孙膑、庞涓。《史记》说他们两人是同学,但没有说他们师从于何人,很多野史却说他们是鬼谷子的弟子。陈轸、尉缭子也属于同样的情况。  鬼谷子授徒,遵循一个原则,这就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这种教学原则非常符合天道,有这样的境界,他当然不会在乎后世人是否记得谁是他的弟子,这就像他并不在乎后世人是否认为《鬼谷子》这本书为他所写一样。
  《鬼谷子》是怎样一本书
  《鬼谷子》一书,分上、中、下三卷,共有十七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  对《鬼谷子》的看法,历来褒贬不一。唐初宰相长孙无忌谓《鬼谷子》:“便辞利口,倾危变诈。” 中唐散文家柳宗元谓《鬼谷子》:“险戾峭薄,恐为妄言,乱世难信,学者不宜道之。” 而北宋欧阳修则谓《鬼谷子》:“因时适变,权事制宜,有足取者。” 为什么一本书会有如此极端的毁誉褒贬呢?简单地说,因为这是一本没有披戴任何道德外衣的谋略学着作,它主张,为了达到目的,一切被认为合理的手段都可以运用,其思想与儒家所推崇的仁义道德恰好大相径庭。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游说技巧。战国时代,一个人要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必须首先得到君主的赏识,而要让君主赏识,你就得游说君主。由此,游说之术,或者说,纵横捭阖之术大行于世。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形象的例子来了解《鬼谷子》讲的是什么内容。
  譬如,有一个叫苏秦的人,(这个苏秦不是对应历史上的苏秦。)他有一番统一列国的理想,决定到秦国去说服秦王,然后让秦王授予他权力去实施理想。那么在见秦王之前,他就得先收集有关秦国和秦王的资料,揣摩分析秦国的综合国力以及秦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而制定有效的攻心战术。但因为毕竟还没有接触实际,这一番分析和计划不一定完全准确,所以在见到秦王后,他得再次进行权衡、比较,进而确定更有针对性的计谋。当完全符合实际后,他就得作出决定,果断付诸实施,以达到被秦王接受认可的目的。
  以上这个过程,就是揣、摩、权、谋、决的过程,是完全在苏秦的内心里完成的,而要顺利完成这个过程,必须得借助形之于外的技巧。都得借助什么技巧呢?得借助捭阖术、反应术、内揵(jian)术、抵巇(xi)术、飞箝术、忤合术等等。
  具体地说就是,苏秦要根据秦王的想法,譬如他的品德、他是否喜欢钱财、是否喜欢美色等特点投其所好,以与之建立特殊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进言了,在进言时,要选择最恰当的时机,尤其要掌握对方的心理变化。
  要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或缺陷,并加以利用;如果发现自身有什么漏洞,则要想方设法加以堵塞。或者运用赞美对方的方法,从而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与秦王打交道,苏秦在任何时候都要运用好捭阖之术。捭,就是分开,阖,就是闭合。阳、动、刚、张、方都是“捭术”,阴、静、柔、弛、圆都是“阖术”。当遇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机会时,苏秦就要采用捭术,主动出击;当环境与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就应采取阖术,身居暗处,以积蓄力量。
  在运用这些技巧时,要时刻做到思维敏捷、头脑灵活、知识广博、多谋善断。很可惜的是,苏秦的秦国之行,没能做到这一点,结果他不为秦王所赏识,失意而归。那为什么他没能做到这一点呢?是因为他的内在涵养不够。所以,苏秦就回到家里,刻苦攻读《鬼谷子》的《阴符》篇,这是专讲如何修炼内在涵养的。
  修炼内在涵养,一是炼神,以保持旺盛的神气;二是养志,以达到做事专一;三是实意,通过获取知识来充实自己。此外还要训练如何分威散势、转圆成方,明损得益等等。经过一年多的修炼,苏秦再度出发,不过这次他去的不是秦国,而是其他六国。结果他成功了,说服了六国君王,挂上六国相印。以上的例子,包含的就是《鬼谷子》的主要内容。
  《鬼谷子》的技巧,大可运用于今天的内政,外交、战争、经贸、公关乃至个人的为人处世等领域。《鬼谷子》号称“智慧禁果,旷世奇书”,有人害怕它的“赤裸裸”。其实,一些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虚伪、奸诈可能更可怕,比较起来,《鬼谷子》的可怕倒显得不可怕了。
  关注头条号【历史工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