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Intel 七代 Kaby Lake 桌面版 测试&装机指南

 天选小丑 2017-03-17

友情提醒,多图杀猫!!!

至发稿日,Intel正式发布了第七代的Kaby Lake桌面版,而其实Kaby Lake桌面版发布日之前就已经偷跑,万能的淘宝早就可以买到散片的I7 7700K的U,价格虽然贵了不少(跟盒装差不多),不过为了早点拿到,个人还是提到订了U,准备这篇测试跟装机指南。

介于文章避免不了冗长,我就直接在开头说下结论:如果刚好你在春假刚好准备组建一套中高端的平台的话,那么Kaby Lake平台是目前的首选,且尽量在这1.2周买好配件,否则临近春节只会涨价或者难以购买。

购买理由

每年自己都会患上最新的平台,只不过今年来得有点快,以前Intel基本在4、5月份发布新平台,今年提早到了1月份。

而Kaby Lake平台相较前代主要加入对USB 3.1、HDCP 2.2的原生支持,以及完整固定功能的HEVE main10和VP9 10-bit硬件解码。简单来说,这货会比Skylake效能高那么一丢丢,并且带来一些新特性。对普通人比较有用的大概就是原生USB3.1还有频率的官方提升。

平台介绍--主板微星(MSI)Z270 XPOWER GAMING TITANIUM

上一代Z170A MPOWER GAMING TITANIUM的延续版,算是微星家ZX70系列的顶级主板,除了传统顶级板的堆料高扩展特性以外,最重要的银白色的配色活生生在一众顶级板里面杀出一条血路。所以这次特意订了Z270的版本。 (实体店购买,不过JD、马云家都未上架,所以上个上代的链接吧)

配合主板,所以包装也都是“银装”。

旗舰版主打的高扩展,多功能。

密密麻麻各种接口说明

配件当然也很多,独家专用的大概就是下图里面主板专用螺丝、LED控制板,电压测试点接线、模块延长线等。

主板外观:基本是目前市面颜值最高的主板之一。

主板背面的“纹身”。

供电部分,目测跟上一代差不多(时间比较紧,没拆散热片确认);CPU旁边的那个显卡6pin是为了给多卡用户增强PCIe供电,不过位置对于理线党来说,比较尴尬。

内存插槽都有金属包边,主板供电口旁边是额外插的超频模块,里面的金属触点用来测量各部分的实际设置电压。

存储接口,除了传统SATA口以外,还有最新的U.2口,而USB3.0插座很贴心的变为侧插了(官方也有附送USB3.0转90°的转接线)对于理线党来说可谓好事。

PCIe位置,4条显卡插槽都有金属包边,而原来的M.2口也从上一代的2个变为3个,中间的那个还有附送M.2 SHIELD金属马甲,为一些高端的PCIe SSD准备(不过没多附送2个有点可惜,希望后续可以单独买到)。目前装机的话,个人建议大家可以优先选择M.2 2280/2240的SSD了,装机简洁很多,也是未来的趋势。

开关机键旁边的是官方的超频设置。

IO口,比较值得注意的大概就是双网卡,USB3.1口还有镀金的USB口。

平台介绍--机箱

对个人来说一台主机里面,机箱的重要性可能不亚于主板,毕竟每天首先看到的就是机箱。而这次平台机箱的选择个人着实折腾了一番。本来一开始设定的目标是联力的O7S,结果年前不会有货,其他型号有货唯一看中的就是PC-A05FNA;其他品牌也有考虑过海盗船的400C,不过想要的白色又没货。所以最后直接订了联力的PC-A05FNA

LianLi PC-A05FNA:老的PC DIY玩家应该耳熟能详的一款经典全铝合金机箱,特点大概就是售价不贵(想对联力其他型号),外形低调闷骚,结构特别且紧凑;所以国内国外都有不少用这款机箱DIY的经典方案。

我选的是银白色,原因也很简单,耐脏不显灰尘,且浅色最容易显示出金属的质感。

因为当时年代关系,所以光驱位跟软驱位依旧有保留,目前用处是不大,不过部分特殊用户可以考虑接硬盘热拔插盒之类的,我是打算接个软驱位读卡器。

联力的铝箱包边跟缝隙,算量产型机箱里面做的最标准的了。所以也是不少品牌早期学习的对象。

A05FN系列最特别的就是结构,紧凑型ATX结构,电源是通过延长线比较奇葩的前置。

前面板是可以拆除的,当然主要是为了安装电源。

平台介绍--M.2 SSD

存储部分,速度还是容量性价比?我选择了两者兼顾。这边选择的了M.2 2280规格SSD,创见的MTS800 512GB,跟PCIe SSD 256G的价格差不多;虽然单盘的速度实际已经够快也够满足日常使用了,不过还是买了两张然后组件RAID 0,所以速度也就可以翻天了。

貌似最近又涨价了,还好我买的早,一般来说存储设备过年期间因为物流跟备货问题都会涨价,所以需要的提早购买。

MTS800系列基本都是创见TS6500主控+三星缓存+镁光的MLC颗粒,发布到现在基本也没有出现什么“门”出现,所以还是可以放心的。

另外M.2口的SSD目前基本已经成为主流了,且价格跟传统2.5寸盘基本没什么差价,所以大家装新机或者旧机子升级的话,只要主板支持的话,优先考虑M.2口的SSD,毕竟安装方便且不需要额外的数据线连接,也简洁不少。另外我这台机子就直接用两块M.2 SSD组RAID 0当1T的存储盘用,直接放弃连接其他SATA设备,整机简洁不少。而其他大容量的数据存储,就连接自己的家里的NAS搞定。

平台介绍--内存

本来想订芝奇新出的RGB版内存,不过要一月中才到,所以先拿之前旧平台的内存用,芝奇的(G.Skill) Trident Z系列 DDR4 3000。

之前买了两套,一套买的早1K多,后面一套好像也是8xx买的,现在说内存涨价,其实价格还是一样。这套也算比较经典的DDR 4内存了。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叫捷豹银,前后买了两套,一共8GX4=32G内存,剪辑视频什么也基本够了(虽然16X4更爽)

平台介绍--电源

海盗船的RM750X,白金全模块,夸张的10年保,低负载停转,相比RM750I虽然少了USB监测,不过性价比反倒更高,基本双卡三卡都可以搞定。

所有的配件一览

丰富的模块线,其实这种全黑的线,我就懒得再单独订制了。

RM 750X性能跟口碑普遍都挺好的,外形也出色,所以跟水冷一起打包买了。

平台介绍--显卡

RX 490到底什么时候发布~~~~这边用的是XFX RX480 8G黑狼进化版,自己之前买的一张旧卡,还有一张同事一起买的,本来准备借来装逼弄CF,结果。。。

黑狼进化版相较黑狼标准版,就是堆了更多的料,PCB长度也更长(跟980ti或者泰坦)差不多了,所以散热跟超频也都可以更放心了。

新驱动对RX 480优化其实越来越上道了,双卡的效能也非常OK,还免桥接,低负载的时候基本会有一张卡是休息状态,使用的时候才唤醒全功率使用。虽然 RX 480 4G效能也很好,不过如果玩双卡还是8G适合一点,不会爆显存。

相较之前的黑狼标准版或者公版,PCB长度长了不少,而且散热器规格也升级了,不单4热管主要的散热片体积增加不少。供电也变为8PIN供电,而双BIOS依旧保留,明显对标蓝宝的白金版,不过价格却便宜了。

之前还买了配套的模块风扇,所以这次刚好换上,统一风格。实际效果等下看了。

平台介绍--水冷散热器

个人之前也说过,一般普通用户使用的话散热器方面个人比较推崇风冷散热器,不过如果你是为了追求装机效果一定要装一体式水冷的话,那么目前来看只推荐海盗船的了。

推荐海盗船并非因为其外观或者信仰,而是一体式水冷其实也弄了这么多年,贼船家的一体式水冷除了贵以外,品质确实值得信任,停泵或者漏水都比较少见,更多都是被玩家拆坏的,而且保修5年,一般来说贼船家都是坏了直接换新的给你。

H80I V2的冷头不单薄,而且外形也越来越好看了,冷管从橡胶管变为包了蛇皮网,不单美观,而且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H80系列是厚排,虽然散热片密度还不是特别大,不过还是需要高风压的加持,个人一般推荐双风扇然后低转速的组合,既安静效能又高。

安装过程

首先当然是清空机箱,只保留机架,然后构思如何安装走线。

A05的硬盘位是可以拆除的,我就直接拆了,因为用不到。

拆了后装了一个乔思伯的日食,原来的孔不兼容12或者14规格的风扇,所以只能用万能扎带。这样靠谱吗?低转速是没问题的,而且反倒有一定的减震效果。

然后就是把主板上面能装的都装了,先装了两块创见MTS 800 SSD,其中一块可以用马甲,另外一块等之后再找渠道买个马甲。

等之后进BIOS里面设置开启RAID 0

电源部分其实装了2次才搞定走线。

内存部分也直接插满

试了下XFX RX 480黑狼进化版的双卡的效果,插满果然是最好看的(可惜没注意到要悲剧了)。

剩下要陆续把其他东西塞进机箱了

电源主板是最先装进去的,显卡其实可以等最后装。

未装水冷之前的走线效果,个人倒不追求视觉的完美,只要风道合理不乱就可以了。而且也没用任何定制线。不过这边也看到了,本来要装CF装逼的,结果。。。显卡跟电源都太长,会挡到副卡,所以只能先测单卡了,之后等490再换吧。

背面,看似一般,实际如果没整理的话,哪些IO线会更乱。

U到手后总算把机子装好了,H80I安装难度算一般吧,稍微注意下即可

整机安装好后的效果,原定 统一红色,整体算简约型。


测试

测试前说明下,为了上首发,所以测试时间非常短,系统虽然是新装的,不过除了驱动以外,其他系统补丁都 16年7月的,还未更新;而驱动目前也不好说是否稳定,所以下面的测试成绩算仅供参考。

理论测试

一开始可能装机的时候按到OC模块,所以一开始开机主板居然直接给超到自动超频的最高档5.2G,而且居然可以直接用,R11.5的分数真的是艹天艹地,不过1.5V电压也很恐怖,所以我还是给恢复到默认频率测试了一篇,然后用主板自动超频到5G也测试了一篇,然后对比。

CPU-Z,多核跟单核效率都提升了些,相对6700K(毕竟频率提升了),而超频5G之后性能提升了也不少。

R11.5,超频到5G提升不少的说,虽然默认频率就已经很BT了。

X264解码测试,超频5G之后还是提升了一些。

VRMAK,居然不升反降,估计是对GPU部分比较敏感,所以CPU核心数跟结构差不多的话区别不是很大。不过XFX RX 480 8G黑狼进化版 搞定目前的VR平台基本还是没问题的。

3DMARK的FSE,超频后还是提升了一些。

Time Spy的CPU分数,超频后区别倒挺大。

还有就是内存带宽,默认频率时候的2133跟超到3000HZ,数据上差别还是比较多的

RAID 0测试

两张创见MTS 800 组件RAID 0之后性能提升还是非常大的,读写数据基本都是原来单盘的2倍.而RAID 0操作其实蛮简单的。

主板的UEFI/BIOS介绍

默认的高级界面

SSD擦写也有。

有LN2 极限超频设置,针对骨灰级玩家

主板自带的超频设置其实非常简单就可以超到5G,只不过电压不大好看(1.375),所以可以在主板自动超频之后再用系统预设慢慢调低电压,毕竟不开盖的Kaby Lake只要超过1.3V电压之后,热量是非常可观。

整块主板的风扇设置方案也挺直观的。

温度测试,5G,核心电压实际1.39V,不开盖的话,正常都会暴热,不过H80I还是把CPU压制在90左右的温度了;别看这个温度挺夸张,只要调低一点点电压,区别都非常大,所以之后会争取把温度控制在最高不超过75°。至于开盖,我就不折腾了。


总结Kaby Lake平台是否值得购买?

个人觉得如果你近期打算装一台主力的主机(就是不怎么折腾更换的话),还是值得购买的,对于普通用户来说首先受益的大概就是频率的提升,这对普通用户来说区别是最明显的。Kaby Lake平台相较上一代的U不单默认频率普遍+0.2G,BOOST后的频率差别也挺大。 (下面附超能网对历代I7的测试,里面有对比上一代6700K的对比,其实近系带都是这样,同频率5%提升)

而对中高端用户来说,Z270相较前代主要原生支持了USB3.1、Optane SSD和PCIE-E通道升级到24条,不过U跟主板目前的销售策略就是不涨价,然后旧型号降价处理,而消费电子一向都是买新不买旧的原则。此外有个比较容易忽视的就是Z270基本普遍都可以双M.2,而这以前要高端Z170才拥有,而目前高端Z270可以拓展到3 M.2口,普通用户可能难以理解,不过对高扩展或者高要求用户来说还是挺有用的(M.2口真的比SATA口好用多了)。

超频的话,目前个人并没有感觉Kaby Lake的U超频能力有多突出,相较上一代来说基本电压好看一丢丢而已。基本还是在在4.5-5G的实际使用范围内折腾。当然,之后会蛮期待I3 7350K 估计开核之后超频会比I5 I7好玩。普通小折腾用户建议风冷玩低电压双4.5G,效能跟难度都是最佳的选择;强迫症5G用户可能要研究下开盖了(慎重、慎重、慎重)+1.35V左右的设定了(散热器推荐高热容散热器)。

配置推荐,这个其实还是一样,入门/普通用户着重考虑B250/H270+I3/I5的组合;中高端/DIY用户着重考虑Z270+I3K/I5K/I7K的组合;相较X99平台,除非你是重度性能用户,要不1151平台的易用性还是比较好的;此外内存部分个人建议优先考虑买8G单条(不管是单条还是一对X2),而SSD部分,相较于PCIe、NVMe,个人觉得还是优先考虑M.2口,然后容量适合的盘,因为目前SSD的发展其实有点性能过剩了,之后主要考虑的还是容量。

下面是我这次装机的配置表,供参考,虽然我知道很多人要吐槽显卡才480而已,不过我原定的打算CF的,CF之后的性能还是很可观的,现在只能静待RX 490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