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两个“一字之师”

 老刘tdrhg 2017-03-17
2017-03-16

我们在写文章或者创作诗文的时候,免不了个别之处用字不够精准,恰逢身边有朋友、同事加以指点,改动了一个字,却使得文章更加精美。又有时,我们识文断字之际,“秀才不识字,只会读半边”,读了错别字,又有方家指正。这时,我们会称这位朋友或者同事为“一字之师”,这些能订正我们一字之误读,或更换我们诗文中某一、二字之人,即可为师。

说起这“一字之师”,跟历史上的两个典故相关。

首先说的是唐代,据五代时期王定保所著《唐摭言·切磋》记载:唐代有个官员,名叫李相,其人甚是好学。话说李相读《春秋》,每天一卷。不过,俗话说:“人无完人”,即便如李相如此好学之人,也会有不认识的字。《春秋》中记载鲁国有一重臣名叫叔孙婼,这个“婼”字本读如“绰”,李相却把 '婼'字误读为“吹”这个音。李相身边有个小吏,每当听到他读错这个字时,便不由的暗暗皱眉。时间久了,这个小吏皱眉的细节还是被李相所察觉了,不免有些惊讶,就问他:“难道你也常读《春秋》吗?”小吏说“是的。”李相又问:“为什么每次我读到这里的时候,你就有些皱眉不满呢?”小吏碍于身份,不便明说,遂委婉地回答道:'从前我的老师教我读《春秋》时,教错了,把“婼”字读成“绰”了。现在我听 到您读做“吹”,才醒悟到自己读错了。”李相一听,立刻明白是自己读错字了,忙说:'那不一定。我没有跟老师学过,是对着书后的注文读的,而你是有老师教过的,肯定是我错了。”经过核查,发现书上的注文果真有误。 李相连忙站起来,把小吏请到自己的座位上,拜小吏为师,称为“一字之师”。

而第二则典故,也是唐代的。据北宋陶岳《五代史补》所记载:晚唐时期有个著名的诗僧,名叫齐己。齐己的作品诗风古雅,格调清和清,在当时即享有盛名。有一年的冬天,恰逢一场大雪。这一天清晨,齐己出去,被眼前的一片白茫茫吸引住了。这时,前方的几枝蜡梅花吸引了齐己的注意,眼看几只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己诗兴大发,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也是当时的一位著名诗人,与齐已交好,正好至齐己处拜访。齐己对这首诗颇为得意,将《早春》一诗给郑谷欣赏。郑谷看后,赞不绝口,但是认为仍有瑕疵。认为梅花已经开了数枝,就是开了一片,显然不能算早了,就提笔改了一个字,将'数枝'改为'一枝',突出其独在百花之先绽开。齐己看了, 连声称赞,恭恭敬敬的对郑谷说:“改得好,改得好,您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