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中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两句,用明末大儒王夫之的话讲就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其中尤以颌联“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两句最为出彩,情景交融,意蕴深厚,引得后世很多诗人化用。如北宋周邦彦《齐天乐》词中的“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元代白朴《梧桐雨》杂剧中写道:“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 记住上面这两首诗——或者,只需默念“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和“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这四句,我们就永远记住了诗情画意的大唐帝都长安(西安)。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诗人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那阵阵悠扬的笛声不知从哪儿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了洛阳全城。而春风沉醉中的美丽的洛阳城啊,也从此随着李白的这首诗而名传千古了。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被收入《唐诗三百首》,作为唐诗名篇历来脍炙人口。张继留下的诗作并不多,描写苏州城的唐诗也不算多,但诗不在多贵于精,有这一首《枫桥夜泊》,就足以让诗人、古刹和姑苏城一并名满九州且永垂不朽了。
《石头城》(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组诗的第一首。涛声依旧,六朝的繁华却早已不复存在,只剩冷月空城。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据说当年白居易读后曾“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赞曰:“我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用这首诗来代表富于历史沧桑感的南京,我以为最合适不过了。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就是现在的北京市。读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伫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陈子昂的这首诗一扫齐梁颓靡遗风,吹响了唐诗盛世到来的号角。
《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安史之乱,让诗圣杜甫与成都结下了不解之缘。美丽的蓉城一度温暖和抚慰了诗人漂泊苦难的灵魂,而诗人回报蜀地的,就是那一首首有关成都的华美诗章。《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当我们心中恋慕上了这两句诗,也就同时恋慕上了成都这座城。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中有关宣城的诗作不在少数,比如《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诗句何其豪迈潇洒!但在我,更喜欢《独坐敬亭山》这首小诗,因为如果没有它,敬亭山,这座宣城北郊不起眼的小山一定不会象今天这样名扬天下,游人如织。李白的小诗之于宣城,是最好的旅游名片。
《滕王阁》(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因唐高祖李渊幼子滕王李元婴得名,故址在南昌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公元676年(唐高宗上元三年),年轻的王勃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了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南昌的滕王阁,因这首诗和《滕王阁序》,从此成为唐诗的“四大名楼”之一。
《琵琶行》(唐)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当年的江州,就是现今的江西省九江市。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因为这首诗,那幽怨凄恻的琵琶声仿佛穿越千年,依旧萦绕在今天每一个漫步九江浔阳江头的游人耳畔……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