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那么李白和杜甫则是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代表。看李白杜甫诉说国家兴亡,这两首最经典。 古风·其十九 唐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零度视角赏析 “一生喜欢游名山”的李白,在不惑之年结束了长安生活,之后曾到西岳华山游玩。此诗作于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之乱的第二年,此时的叛军已经攻占洛阳,但长安尚未被占领,而李白此时正在南方苏浙一带游玩,后来隐居庐山。比起杜甫的颠沛流离,李白的生活还算安定。 难道是李白不关心国家兴亡吗?真的不是!李白一生的志向在于施展抱负,为国效力,可惜在朝堂之上,被小人排挤,政治上终不得意,于是长笑一声离朝而去,游山玩水,求仙问道,直至后来的隐居,这李白想求得精神上的安慰;而当李白听到祖国北方生灵涂炭的消息,痛苦万分,遂作此诗,用来痛斥叛军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全篇诗描写的是一幅仙境,美好的生活正是李白毕生追求,似乎看不到安史之乱之后国家的境况,就连最后四句,也仅仅是描写了洛阳被叛军攻占后的景象;简单的描写,没有发出激情万丈的呐喊,没有控诉,但就是这样一个对现实的描写,恰恰给了当朝统治者一记响亮的耳光,借此打醒黑暗中的唐王朝,同时,也教育了人民,教育当朝统治者要清醒过来。李白的诗风由此可见是含蓄委婉的,只从整体上揭露战乱的残酷,好似李白正是此时天上的仙人注视着人间发生的一切,大胆豪放。不仅具有高度的写实风格,更具有艺术感染力,不愧为古代浪漫主义诗人的至尊。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零度视角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也是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明皇逃亡四川,其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安顿好一家老小,只身投奔李亨,可见杜甫的忧国忧民。投奔途中,杜甫被困长安,诗人感时伤世,遂作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杜甫的诗是现实主义色彩,不愧“诗史”之谓。“春望”望见的究竟是什么呢?是沦陷的国都、残破不堪的城池、遍地荒芜,杂草丛生,树木残败。回想起,昔日的长安繁华美景,如今烟消云散,这样巨大的落差,不管是谁,恐怕都是难以相信和承受的,何况是此诗流落的杜甫呢?花儿的哭诉,鸟儿的哀鸣,这些景物的细致刻画,更让杜甫增添几分伤感。后四句是描写诗人自己的境况,与家人相隔千里,不能团聚。此时,诗人已经年近50(据记载为四十六)的人竟然也苍老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地步,这样细致的刻画,可见诗人此时在为国家前途担忧,为家中亲人的安危担忧,这是多么焦虑愁苦。 此诗对现实的描写,情景交融,形象更加鲜明,感情真挚流露自然,增加了艺术感染力。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多么的可怕,而诗人却无可奈何,他痛恨:当朝者的腐败统治;自己的势单力薄无法拯救万民于水火。只能通过这现实的描写,来引起别人的关注。“忧国忧民真情怀”这是对杜甫最贴切的写照。 一个是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是感时伤世的现实主义诗人。李白的诗词风格可以用“豪雄”概括,李白的抒情往往是爆发式的,犹如惊涛千里,一气直下,比如《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等。而杜甫诗中也不缺浪漫主义因素,但是基本上还是属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杜甫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把现实主义推向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这就是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的一个关键原因,比如《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包括《春望》。也难怪后人将李白与杜甫相提并论,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壁”。 欣赏更多经典诗词,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古诗词品读(pinshici),感谢朋友的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