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报讯 文、图/记者 尚炜 藏品提供/顾汉生汉代螭龙纹琮
与喜欢高古玉的朋友聊天,问其心境时,听到最多的就是,“纠结、寂寞”二个词。而这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大凡是因一件件宝贝在一些看惯了明、清玉器的业内人士面前一露脸,即屡屡被贴上“假货”的标签,其否定的依据,就是玉器表面有一层光亮如镜的“玻璃光”。 握着不少货真价实的好东西,却鲜有人识得。只能在夜深人静时自娱自乐,这些藏家的心情,有时堪比“卞和”。 笔者也曾有这种经历,一日,一位收藏界老朋友送我一件汉代玉器,因我当时未接触“战、汉”时期高古玉,当他将玉器慎重的递到我手里时,说了一句:“‘形、工、料、沁、光’是高古玉鉴定的五大要素;在古玉器中,有‘光’的,较‘无光’的身价要高出许多。”而我听后,却未品出个中滋味。过了几天,恰好遇到了一位从事古玩业多年的朋友,当我满心喜欢地将此玉器拿出来请他欣赏时,他只瞅了一眼就问:“买的?付钱了没?”我如实禀告。“那最好让他给你换一件。”他委婉地说。回家后,我纠结不已:换吧,不好开口;不换吧?难道自己要背着人情债,珍藏一件“赝品”?思来想去,我还是壮着胆去找那位藏家。他听清缘由后一脸无奈,稍加思索后说:“我再送你一件他们都看得懂的玉器,但这一件是没光的,其年份要比先前那件有光的差许多。”果然,这次再找那位朋友掌眼,一下子通过。 随后的日子,因工作关系,在几位高古玉藏家那儿宝贝看多了,尤其是见证了76岁的故宫博物院玉器专家周南泉先生收徒,以及严谨鉴定的过程,加上翻阅专业书藉,我对高古玉器上的“光”才有了正确的认识:所谓“玻璃光”,是指玉器表面存在的一种硬亮挺括、光亮如镜的亮光,并非实指该玉器的光泽与玻璃的光泽一般。在高古玉藏家眼里,有玻璃光的玉器,琢工必定相当精美,其表面分外平整、光洁亮丽、反光明显,与普通玉器的柔和光泽明显不同。“凡是高古玉,无光就可能有问题。”周南泉先生说,高古玉的玻璃光,与用现代工艺加工玉器表面的光有本质不同,两者相比,就如同是“皮革”与“人造革”。高古玉表面的光成因有三:一是那时玉器用料多是和田籽料,材质细腻润泽;二是那时玉器的打磨工艺极为特殊;三是因古人的深葬习俗,在深坑环境下,尤其是水坑玉器长期受含矿物质地下水的浸泡发生化学变化等。比如,在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上,可以见到这种材质变化。 考古界与古玩界所说的玻璃光(或称玻璃包浆)分两种:一种主要见于良渚文化出土的精致玉器上,其表面自然泛现出一层白而亮的光泽,隐约感到其光照若鉴,很有特色,因此被考古界和古玩界的一些人称为“玻璃光”;另一种多见于战汉玉器中,这些玉器选料极精,加工极细,地子极其平整,纹线精致流畅,多出自熟练匠师之手。据说,古时玉器琢成之后,要以手工方式用细软的毛皮仔细擦拭打光,具体工艺技术早已年久失传了。这样打光的玉器,周身都异常亮丽光泽,质感凝厚明净,与众不同,称其为玻璃光,或玻璃包浆。 古玩界常说的玻璃包浆都是指后一种情况。凡具有玻璃包浆的玉饰,无论大小均属精品,其价位远高于类似的普通玉器,如今已是很难遇到。 据说,有玻璃包浆的玉器十分娇嫩,切忌与汗手接触,否则时间一久便会失光。古人既然有这种说法,也许是经验之谈,宁可信其有,而不可当其无。长期以来,由于玻璃包浆的制作工艺早已失传,从未见过有玻璃包浆的赝品出现过。
真假玻璃光的鉴别
近年来,有人利用加工宝石的新工艺来抛光玉器,由于碾琢得相当规矩,地子极平,连边缘亦平如刀削,再加上新的抛光工艺,使玉器外观呈镜面光泽,但与真品相比,它的表面新鲜浅薄,不像是古旧玉器的包浆,更像是玻璃的闪光。 真假玻璃光的鉴别上,据资深藏家介绍,当你用强光手电,从一定距离照射高古玉时,能感觉到它的光既厚重、又外柔,是由内向外透出的。所以要想判断真伪,上手观察真正玻璃包浆古玉是必须的,如没有见过真品,稍不注意,的确容易“走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