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如是 来源:小猪读财(xiaozhudc)经授权发布,特此感谢! 笙财说 我们的资本市场、保险业、基金市场建立的时间并不长,很多法律不够健全,从业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所以很难避免素质低下的某些业务员误导我们买入并不适合自己的产品。这里,举几个例子,希望小伙伴们擦亮眼睛,做一个理性的投资者。 近日,有这样的一则新闻,重庆73岁老人余婆婆将5万元救命钱存银行,本来是为了方便给老伴治病,结果第二天发现这笔钱“不见了”,事后一查,才发现这笔钱被莫名转成了'7日理财产品'。经过和银行交涉,这笔钱被退回活期账户,不想没过几天,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转成了另外一款理财产品。 相信很多朋友多会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银行经理说是好的是存单,拿回家就变成了一份保险。其实这样的问题并不仅仅发生在银行,还有保险、基金、信托等产品销售过程中,出于自身的利益,销售员会把投资者引入误区,误导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认识。 王先生的描述:自己的母亲,有天去某行支行准备存款时,穿着银行工服的员工,看到母亲进入营业厅银行大堂时,主动热情的询问所要办理的业务后,在完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直接引导母亲前往柜台签署了某个保险产品合同并将十万元现金存入了其业务账户。 由于母亲当日的匆忙和大意。直至晚上到家回忆起存款过程有些异常时候,拿出之前签署的协议一看,才明白自己买到了一份保险保单。后来经过认真阅读那款保险产品的各项条款,发现一条,可以在10天犹豫期内,解除协议的条款。于是母亲当晚就设法联系到了当天给母亲办理业务的保险代理人。 在母亲一个朋友的陪同下,第二天见面大家都心知肚明了之后,跟那个代理人撤销了之前的保险存款。 同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在中老年朋友的身上,主要由于他们缺乏金融常识以及产品的基本辨别能力,非常容易受到销售人员的误导,往往在不清楚的情况下被推荐购买一些产品。 注:在遇到银行经理推荐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口头承诺收益并不代表未来真实的收益; 2)购买产品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清楚产品的类型及特点,比如是一款什么投资品,风险怎么样,投资期限是多久,资金去了哪里,是属于长期的投资品还是短期的投资品等等; 3)认真做好风险等级测评,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风险承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做好风险测评才知道自己适合怎样的投资产品,而不是盲目听从别人口中的推荐; 4)了解清楚产品的手续费,这样才清楚究竟能拿到多少收益; 5)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募集期,重新计算实际可能取得的收益率; 陈女士是一位全职太太,她可谓是保险达人,自己的好朋友是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几年下来,陈女士买了10多份保险,有给孩子买的教育金保险、孩子的重疾保险、自己的意外险、分红险、返还险也是好几份。陈女士的先生每月收入过万,每月除掉房贷车贷,以及家庭的生活费用剩余不多,年底基本上都用作每年缴纳保费了。 保险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购买合适的保险可以让我们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然而,保险业的名声并不好,主要原因是保险业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保险业务员素质不高,为了自身利益给客户推销并不合适的产品。 陈女士的风险意识很好,不过问题在于,家庭责任最大的成员都没有合理的安排过一份保障。 注: 1)风险不可能完全被转移,也并不存在所谓的“保障全”的完美产品; 2)购买保险一定要多做对比,弄清楚同类产品的优缺点; 3)弄清楚保险购买的先后顺序; 4)正确认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风险,保险的本身应对的是小概率事件的发生,一些保险业务员在销售的过程中会大摆事实,例如某某名人得了某某病,谁谁年轻有为的小伙驾车发生事故,哪家漂亮姑娘20来岁身患绝症,事实如此,不过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当我们意识到了以后做好相应的安排就好了,也并不是业务员们口中说的那样恐怖; 5)关于终身型、返还型、分红型的产品,也经常是保险销售人员口中说的好产品,既有保障,最终还要返还,请记住:保险公司不是善堂,羊毛出在羊身上。返还给你的,一定来源于你多交的部分,但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往往不高。有能力,自己理财更好。 6)李嘉诚和犀利哥并不需要保险!“李嘉诚说,别人都说我很富有,拥有很多财富,其实真正属于我个人的财富是给自己和亲人买了足够的保险。”这也是很多保险业务员口中的“推销神器”,当然这句话的真实性无从考究。 就李嘉诚的财力,就算是生病,直接可以享受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保障,他真的需要通过保险来给家人进行保障吗?而犀利哥也不需要保险,是因为犀利哥担心的是每天如何吃饱肚子的问题,而不是担心哪天生病了如何拿钱去医的问题! 某贵金属公司,3年,7000个客户,全部亏损,无一人赢利,人均亏损20万,总共亏损14亿,全部落入这家贵金属公司的腰包。自315曝光后,现在已经没人做白银了,取而代之的是原油,换汤不换药。 这类公司非常多,我们也经常收到这类电话,号称双向交易,还带杠杆,是赚钱变成富人的捷径!然而事实是,这类产品设计的本身就是针对普通投机客的,他们很好利用了普通投资者的投机赚快钱的心理,即使最初略有盈利,但最终都会全部亏空给平台。 注: 1)合理认知我们身边的投资产品;风险性、流动性、收益性是衡量一个产品的三个要素,没有风险低,流动性好而且收益还高的完美产品。要想取得长期稳定的回报一定是牺牲流动性来满足的。 2)不要投机,要投资,做任何一个投资决策都要清楚投资的逻辑是什么?我们赚的是哪个地方的钱? 3)所有的骗子都对人性中的贪婪、急功近利、恐惧都有着清楚的认识,他们对症下药,给我们抛出高收益低风险的诱饵,告诉我们不用动脑筋也能轻松赚钱的方法,其实如果赚钱真如他们说的那么容易,他们还那么辛苦来和我们聊天干什么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