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连马医科

 苏迷 2017-03-17
寻常小巷,哪条寻常?
  就说察院场西南角的马医科,吴门医药早年兴盛时,巷里建有医皇庙,供奉伏羲、神农、黄帝三位皇神。南宋时,巷里开设济民大药房。开庆元年,马姓人氏重建民药局。民国后,改名马医科。
  取名关联医药行业的小巷,苏州城里就这一条。
  小辰光,住在观前街西端的食品公司旁。到了上学年纪,母亲就近择校,送我到马医科小学读书,送过几次,就自己去,放学也自己回来。印象中,没看到巷里的医皇庙,也没有看到买卖药品之类的店铺。
  马医科巷子窄,每天早上,家家门口摆着大大小小的红漆马桶。拉着黑色垃圾车的清道夫边走边摇铃铛,“倒-垃-圾”!我那时小,看见黑洞洞的颜色,觉得不好,有点怕。
  马医科巷口有一爿不大的剃头店,每次剃头,邻居刘好婆送我到店里,人多只好坐着等。师傅很认真,把我当大人,氵大完头,还拿明晃晃的刮刀要修面,吓得我哇哇大叫。走出剃头店,我又胆大起来,自己穿过人民路跑回家。那时人随和,不必担心受人欺骗。街上巷里车辆少,也不用害怕被车碰撞。
  马医科小学教学楼呈L形,一年级教室设在楼下拐角处,常年不见太阳,冬天冻得缩缩抖,好在我在那里只上了一年课。依旧记得语文老师教《秋天》的场景:“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没教几遍,同学们都会背诵。后来又教《十月革命》:“俄国的士兵高呼着口号,奋勇攻打资产阶级的大本营冬宫。”老师看我心不在焉,有滥竽充数味道,叫我站起来单个背,我说,俄国的士兵高呼革命口号冲冲冲,引得同学“咯咯咯”地笑成了一片。我读书一知半解,那时就挨老师批评。
  晃晃悠悠,六十年过去了。退休了,每周还会再去马医科走走。
  马医科小学原是振声中学附属小学,前几年搬迁到景德路,合并到学士街中心小学。学校旧址现在挂着市光明进修学院、市光明职业培训中心的牌子。校舍一分为二,大部分归属平江老年大学。那些教学楼还都完好如初,只是楼上改成了练功房。我报名学练太极拳,每周一堂课,动作做得洋泾浜,逗得沈老师抿着嘴巴笑半天。末了,还得正经鼓励我:“喔唷,勿急勿急咯,慢慢练好哉。”
  巷中34号,一幢民国老房子,是单位设立的老年之家。活动日里,我们这些老顽童就像赶早集,坐定之后天南海北地侃。中午不回家,凑够人数就去嘉余坊吃一顿,大家平摊AA制。
  姑苏区老年活动中心建在巷口东面17号。机关原工会主席老方在老年之家当管理员,总是担心自己工作没做好。有天对我说,你认得人,摸摸底,看看人家姑苏区老年活动中心办得如何?我回来报告:“说硬件,人家要比我们好,有电脑室、桌球室、健身房,还有卡拉OK机。要说人气嘛,我们比他们足得多!”老方这才放下心来。
  马医科还有不少其他老房子。29号绣园,是苏绣艺术家沈寿创办的刺绣学校,现在是市控保建筑,每次路过,总想进去一探究竟,可惜,长年关门,暂不开放。
  38号是清代书画家、藏书家、乾隆年间进士潘亦隽的故居。潘晋升户部主事后,辞职回苏,以书画诗文自娱自乐。里头躬厚堂是清代早期建筑,内有藏书楼“三松堂”,如今成了民居大院,站在门口张望几次,终未入内细看。
  巷西曲园,清末文学家俞樾故居。参观过几次,我感兴趣的是俞樾的隶书石刻,“惜食惜衣不但惜财尤惜福,求名求利只须求己莫求人”。读读想想,终于明白了些道理,不由感慨万千。人的欲望不能太高,要自珍自爱知足啊。
  马医科向西走到底是小菜场,旁边有个大饼店,老板会做蟹壳黄,黄灿灿,香喷喷,想吃还要排长队。那就排吧,买6只或8只。趁热一气先吃几只,剩下带回家,慢慢享用。
  马医科,成了我们品味苏式休闲生活的好去处。
  因为靠近观前街,巷子里的宾馆饭店接连开出。大年初五,在南京工作时的老领导来苏游览,我领他们入住巷中小宾馆,饭后乘兴走小巷、逛曲园、品尝蟹壳黄。老领导夫妇年轻时忙于工作,苏州还真没来过,这会儿是兴致勃勃,边看边赞:“一条小巷都做得那么精致,苏州人生活在天堂里,名不虚传!”
  是的,流连忘返,乐此不彼,只因马医科附近还有小巧的怡园和听枫园呢,客人们是真喜欢上了这雅气的小巷子。
  猴年岁末,人民路改造完美收官,巷口大洋百货商城装饰一新,居民们喜气洋洋挂起了红红的中国结,小巷踏着春天的脚步,同我们一起迈进了金鸡报晓、万象更新的好年份。

  □周海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