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述》

 苏迷 2017-03-17
《周易述》
  作者:惠栋 年代:清 □解读 孙中旺

  在清代学术史上,吴派经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但构筑了恪守古训、尊信家法的汉学壁垒,而且摒弃了宋明理学空谈不实的浮华倾向,最终完成了朴实的考经证史新学风的建设,确立了乾嘉以后学术思想发展的方向。稍后的皖派、扬州学派乃至晚清学术,都可视为在此基础上的继往开来。在此过程中,吴派经学的领袖人物惠栋功不可没,其代表作《周易述》更是影响深远。
  惠栋(1697-1758),字定宇,号松厓,学者称之为小红豆先生。吴县人。出身于经学世家,曾祖惠有声、祖父惠周惕及父亲惠士奇均为著名学者。惠栋自幼博览群书,对经、史、诸子、稗官野乘以及佛、道等方面的典籍,无不涉猎探究。曾参加乡试,因不守朱熹《四书集注》而是引用《汉书》立论,为考官所黜,从此绝意科举,专注于教授弟子及撰写著述,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成为吴派经学的创始者和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惠栋一生致力于易学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周易述》一书中。本书主要发挥汉儒之学,以荀爽、虞翻为主。并且参照郑玄、宋咸、干宝诸家之说,融会其义,并自作注疏。原目录凡四十卷。卷一至卷二十一,内容为训释经文,体例复《周易》之旧,经、传分释;卷二十二至二十三是《易微言》,均是杂抄经典论《易》之语;卷二十四至卷四十为《易大义》《易例》《易法》《易正讹》《明堂大道录》《禘说》,均有目无书。今本《周易述》为二十三卷,仅《易微言》附于其后,《易大义》《易例》《明堂大道录》《禘说》皆单行,而《易法》《易正讹》均缺。《周易述》本体(前二十一卷)亦非完帙,缺下经十五卦及《序卦》《杂卦》二传,后来江藩和李林松相继补之,各撰《周易述补》。
  《周易述》的出现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自明清鼎革以来,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众多学者,针对明末以来的空疏学风,倡导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态度的经世致用之学。以易学而言,在惠栋之前,黄宗羲、毛奇龄、胡渭等学者就已经从文献考证和古籍辨伪出发,撰写了一系列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汉易象数的本来面目,使易学逐渐转向了复兴汉易的道路。
  同时,惠栋的家学渊源也为《周易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惠栋曾祖惠有声、祖父惠周惕及父亲惠士奇均为著名经学家,重考据,尚古训,尤精《周易》,著述众多,这些都对惠栋经学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惠栋对诸经注疏、诸史旧注、小学音韵、汉魏碑帖及谶纬之书等,无不广为涉猎,为其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周易述》中体现了惠栋的治《易》特色。一是推崇汉人易说,重视象数之学。在《周易述》中,惠栋大量引用汉儒之说,并以孟喜“卦气说”及京房“八宫卦说”等象数之学来解经,构成了完整的汉学体系,并促成了汉易的复兴,走出了一条与宋学不同的治《易》之路。二是重小学,以文字、音韵、训诂知识解《易》。在《周易述》中,惠栋实践了“识字审音,乃知其义”的治经方法,由古书的文字、音韵、训诂以寻求义理。正是在惠栋的倡导下,这种方法才得以成为乾嘉学术的主流。三是贯通群书,纳入多学科以解《易》。《周易述》中所征引的古籍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部,并把天文、历法、律吕、礼制等多学科知识纳入了解《易》体系中,颇具现代科学所强调的实证精神。四是追求古义,改易经文。为追求古义,恢复《周易》的本来面目,在《周易述》中,惠栋以汉儒之说和《经典释文》所载,对当时通行的《周易》文本进行了大量校改,并提出了自己的证据和理由,对了解汉易有一定启发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志在恢复汉易,但惠栋对其中的阴阳灾异等神秘主义的内容并未简单搬用,而是坚持了儒家人文主义的易学传统,这是难能可贵的。
  《周易述》是惠栋一生治《易》的结晶,是乾嘉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易》学著作,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周易述》及惠栋其他《易》学著作为保存、整理汉易做出了重大贡献。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著作引导了乾嘉《易》学的发展方向。乾嘉时期,易学的发展从偏重义理的阐发,转向了对汉易的整理和解说,以汉儒之说重新注解《周易》,这和惠栋的倡导是分不开的。
  就学术史而言,惠栋在《周易述》中,提倡学宗汉儒,溯其古而求其源,重小学训诂与名物典制以求义理,继顾炎武之后开辟了新的学术蹊径,形成了显著区别于宋明理学家的治学特色,对乾嘉学术的发展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正是由于惠栋的倡导,才形成了以沈彤、余萧客、江声、王鸣盛、钱大昕等为代表的吴派经学。他们大多恪守惠栋的治学风格和宗旨,崇尚汉学,强调文字、音韵、训诂的重要性,在经学、史学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
  在解经方法上,《周易述》采用汉儒之说,自为注而自疏之,开启了清人十三经、诸子新疏的先河。诸经自汉魏人作注,唐宋人为之疏解以来,至明代依然因袭。惠栋打破了这种局面,另立新疏,其中的创新意识颇具积极意义。
  《周易述》的版本,主要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卢见曾雅雨堂刻本、《四库全书》本、道光九年(1829)广东学海堂刻《皇清经解》本、民国初年学海堂石印本、《四部备要》本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