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最近,我在新生大学做了一次关于写作的分享,内容是 “如何建立自己的素材库”。 从同学们的反馈来看,这次的分享 “有干货”、“很实用”,还是比较成功的。然而,我想说的是,分享的这些方法,并不是新东西,大家其实都是知道的。 去年,李笑来老师开始在新生大学讲写作课,到现在已经开了好几期了,相信新生大学的同学们基本上都上过。而我分享的内容,只不过是对写作课内容践行后的收获罢了。不信?且听我慢慢道来。 去年 5 月份,李笑来老师开了第一期写作课,但是有个附加条件:写 3 篇文章才能参加。现在想来,真的得感谢这个条件,让我再次提起了笔。 为了满足条件,我凑了 3 篇文章去听课,并且顺手向新生大学公众号投了稿,结果也正如我所料 —— 一篇也没中。 如果现在我告诉那时的自己,10 个月后你向新生大学投稿的 4 篇文章全部被录用,并且在新生大学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还建立了【素材群】帮助更多同学建立自己的素材库,估计无论如何我都不会相信的吧? 言归正传,这期写作课真的刷新了我对写作的认识 —— 相信你也是这样,比如说写作是沟通不是表达、文章要尽可能获得反馈、揣摩读者转发文章时的心态、写作要积累素材等这些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 当然,光记住还不行,更重要的是践行。 ◆写作是沟通 ◆ 当我知道了 “写作是沟通不是表达” 时,我总结了 “写前三问”,在写作之前,我会问自己三个问题: 1. 这篇文章要说的是什么?这是为了避免写作的时候跑偏,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并且保证自己一次只说一个问题; 2. 这篇文章对读者有什么用?这是为了避免写成自嗨型文章,只顾自己表达,不顾读者的感受和收获; 3. 怎样吸引读者一直读下去,这是为了让文章顺畅耐读。 ◆写作要反馈 ◆ 当我知道了 “写作要获得反馈” 后,便开始设计自己的评论模板,给别人“有效评论”(真正起到反馈作用,相对于那些 “好棒”、“加油”、“学习了” 之类的无效评论而言)。现在,我已经给出了 159 篇有效评论。
“有效评论”模板 后来,我和匡陈洁,江炯山,段扬扬和刘磊几个朋友一起在新生大学建立了 “写作精进小组”,为大家创造了一个能够互相评论文章的环境。 现在,写作精进小组已经超过 1000 人。虽然我多次在群里发文章强调,评论文章有什么样的好处,但是想影响 1000 人实在是力不从心。于是,我决定先影响一小部分人,再让他们去影响更多的人。所以,后来有了【写作时间】。 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写作精进小组 90% 的 “有效评论”,都来自【写作时间】。 告诉你一个识别他们 “真面目” 的小技巧,如果评论开头和结尾是这样的 “这是xx评论的第yy篇文章”、“xx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写作时间】的成员了。 如果你没有收到过 “有效评论”,这也很正常,我们是互相评论。没有付出自然没有回报,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只有给别人有效评论,别人才会这样对你。 ◆写作要揣摩读者心态 ◆ 当我知道了 “揣摩读者转发文章时的心态” 后,我运用元认知能力,揣摩自己转发文章时的心态 —— 毕竟揣摩自己更容易一些不是吗? 比如,当我在学习(是 “学习” 专栏,而不是 “看” 专栏)得到专栏【精英日课】里面的《周末小议|量子纠缠》这篇文章时,看到了下面这段话:
当在文章中看到自己的名字之后,我心中有一种被击中的感觉,立马就想把文章分享出去。这时我开启了元认知,对自己的这种分享欲进行了分析: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