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篇 道

 自然学派 2017-03-18

 

第一篇   

 

 

第一章  天地之始

 

    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道:指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法则、真理、规律等。本篇小结中有详解。

  名:老子哲学专用名词,对“道”的表象的称谓,在第二篇二十一章里将做详解。

  [jiǎo]:边际、边界。引申踪迹、端倪的意思

 

译文:

        可以被表达出来、解释清楚的道,就不是永恒的、基本的道。能够准确描述得出来的名,也不是永恒的、基本的名。道作为天地尚未生成之前的初始存在,这时我们可称其为“无”;道又是孕育世间万物的母体,我们又可称其为“有”。所以我们要牢牢抓住“无”的方面来体验道,来感悟它的无形无象的玄妙;同时也要把握“有”的方面来观察道,来探知它隐约显露出来的踪迹。“有”和“无”同出自于道,却又是道的不同表现方面,都可以说是非常的玄奥。它们玄奥得令人无法表述,是宇宙间所有奥妙的源头。

 

解读:

        道的玄奥之处,就在于其无中生有地演化生成世间万物的能力。在万物出现之前,宇宙间应该是一无所有的,或者说连宇宙都还不存在。然而此时道却已经存在了,因此道的性质就只能是无形无象、没有实体的“无”。而无形无象、没有实体的道,居然能演化出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道”又怎么可能是绝对的虚无呢?因而“道”又必然含有“有”的因素,是一种虽然特殊到没有实体和难以感知,但却又不容置疑、确实一直发挥其作用的存在。这难道还不够玄妙,不够挑战人类的智商吗?

 

         道能够无中生有地让世间从“无一物”演变为“有万物”,它本身也是无中有有、亦无亦有的!道乃是无物之物,无到极点之物(无极,见第二十八章原文),但又是一种不生不灭、足以演化和驾驭宇宙万物的最本质存在。能够时而从“无”的角度来把握道的本质,时而又能从“有”的角度来考察道的作用和踪迹,体会其中的无穷奥妙,真是妙不可言啊。

 

        不过,很多读者看到这里,不但不会觉得妙不可言,反而会觉得不知所云、难以理解,甚至有些人应该已经下了“纯属胡说八道”的定论。我相信,本篇所包含的七章内容,都会让大家产生类似的感觉!对此,现在我只能劝大家稍安毋躁、耐心一点。因为道作为老子学说的核心概念,决不是我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也不是大多数读者轻轻松松就能理解的,大家看了这些章节之后感到很茫然,甚至认为很荒谬,这都是正常反应。我将在本篇的小结里,把各章内容融为一体,加以总结和升华,尽力用平实的语言将“道”的概念给大家解释清楚。而的概念则要再等一等,在第二篇二十一章才能彻底揭晓,现在我只能说,作为名词的“名”,在《道德经》里一般来说并非名称名分的意思,而是一个特殊的概念;作为动词的,则为称谓描述的意思,这一点上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熟悉《道德经》的读者应该知道,人们对于这一章的解读可谓多种多样,最大的分歧就在断句上,比如有的断为道,可道,非恒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期徼,著名的马王堆帛书版《道德经》甚至直接写成常无欲也,以观其妙;常有欲也,以观期徼,但我认为这些解法虽然在语法上似乎可行,但体会其语义就总觉得不够合理,整个章节更是无法前后贯通,浑然一体。

第四章  象帝之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③之先。

 

注释:

  冲: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zhàn]:深,深沉,引申为隐约的意思。

  象帝:万物的有形始祖。

 

译文:

    道是空虚的,而且使用起来永远也不会被装满。它是如此的深邃,好似创始万物的宗主和本源。它挫销自己锐利的锋芒,解除自己纷杂繁复的形象,缓和收敛自己耀眼的光芒,把自己与平凡的尘土相混同,就那么幽隐深邃地似乎存在着,又难以被清晰地感知。我不知道是谁孕育了道,只知道它比万物有形有象的祖始出现的还要早。

 

解读:

   作为万物之源的道,应该是无穷无尽、无所不能的,按照人们常规的理解,它应该是锐不可当,法象万千,发出万丈光芒,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它万物之始身份。但是道却把所有这些自己应该具备的特征全部收敛掩藏起来(或者它根本就没有这些人为想象的特征),把自己混同得像尘埃一样,让自己隐藏于事物的背后,让人们难以捉摸。

 

    老子把道比喻为一个看似空虚的容器,可以包罗万象,什么东西都可以容纳,从来不会被填满。而以往人们大多把“盈”解作了“穷尽”,这实在是没有必要的牵强之举。


 

第六章 玄牝之门

 

   谷神①不死,是谓玄牝②。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③。

 

注释:

  谷神:指“道”。谷,这里应为结果实,生养的意思,谷神是形容道具有生发万物的神奇力量

  玄牝[pìn]:玄奥的母性。

  勤:尽。

 

译文:

    道就好比是永不消亡的孕育之神,可以称为玄奥的母性根本。玄奥的母性之门,是孕育天地万物的根源。它绵绵不绝,永久存在,怎么使用也不会穷竭。


 

第十四章 无状之状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①,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②,其下不昧,绳绳③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④。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释:

  [jié]:追问、究问、反问

  [jiǎo]:清白、清晰、明亮

  绳绳:渺茫幽深、纷芸不绝

  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

  纪:纲纪,规律。

 

译文:

    它却看不见,称为“”;听它却听不到,称为“希”;摸它却摸不着,称为“微”。道的这三个特征是没有办法追究到底、严格区分的,所以就混合为一点:难以感知(恍惚)。它的上面也不显得光亮,下面也不显得阴暗,隐隐约约、渺茫难测而无法描述,最终归于无形无体。这就称为没有形状的状态,没有实体的物象,这可称为恍惚。迎着它看却看不到它的前面,随着它看却看不见它的后面。掌握了自古至今不变的大道,就可以驾驭当今世界的各种具体存在,可以探知世界万物的起始,这就是道的基本规律和作用。

 

解读:

    本章上接第四章,继续用深奥含糊的语言来描述道的样子。这种描述最大的特点就是等于没有描述,甚至还不如不描述!因为道本来就不是我们能用感官直接感受到的某种具体东西,它隐藏于所有可感知事物的背后,只能用心去感悟和体会,而不能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去直接感知。

 

    那么“道”这个谁也看不到的东西又有什么用呢?它远可以探知宇宙的起源,近可以驾驭世间万物。“执古之道”,有的版本为执今之道,其实这就无关紧要了,因为道从古到今并未变化。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①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②,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释:

  [liáo]:无形的,空虚的。

  殆:危险;困乏。这里指出现差失。

  反:返回,返本复初。

 

译文:

        有一个东西浑然一体、自然而成,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无声无息、无形无迹,不依赖于任何事物而独立存在、也从来不曾改变自己,循环往复地运行而从不出现差失,它是天下万物的本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地把它叫做“道”,勉强地形容它为“大”。“大”就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止它而运转不息,运转不息就会延伸悠远,延伸悠远而后又循环回来。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之间有四个东西可称之为“大”,而人可以居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解读:

       本章指出了“道”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一个绝对的、权威性的存在,是天地万物之母,它不会为任何事物而去改变自己,堪称绝对的老“大”。无论是天地,还是人,还是其他万物,都只能效法和遵从“道”,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能够自觉行道的东西,也有资格称为“大”,道本身当然是无可争议的“大”;天地可以自然地遵循道,也可称其为“大”;而人就有点复杂了,人类作为万物的灵长,可以说具有悟道行道的能力,但这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把自己从蒙昧无知的动物,改造成感悟天道、自觉行道的圣人,从而跻身“四大”之一。这个“大”字,很多人解释为“广大无边”,而实际上应该解释为高于一切,拥有绝对性和权威性。不管是谁,只要得道、行道,就能和“道”一样无往而不胜。

 

        “人亦大”,很多版本作王亦大,这也是有道理的,毕竟能得道行道的人才可以为王,才可称为大。但我认为人亦大显然立意更高,人人都要得道!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反①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① 反:使事物不断地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也就形成了阴阳不断互相转化的循环过程。

 

译文:

    阴阳互相转化,往复循环就是道的运行规律;道发挥作用的方式是柔弱和渐进的、难以察觉的。天下万物都是产生于有形的物质,而有形物质又演化自无形的道。

 

解读:

在郭店楚简版《道德经》里,“天下万物生於有,生於无”,并没有说“有”和“无”谁生谁的问题,而从第一章来看,有和无可理解为道的两个方面,也不存在什么谁生谁的问题,这句话就相当于“万物生于道”。我这里无意于辨析哪个版本是老子正宗,只求明白道理。所以,本章里的有和无,我把它解释为“有形之物”和“无形之道”,本身无形无象无实体的道,如何演化出有形有象有实体之物,并进而演化出世间万物,这总是要思考的问题,下一章就要讨论这个问题了。


                  第四十二章(上) 负阴抱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①气以为和。

 

注释:

  冲:激荡,冲击,交流。有的版本为,则是平衡,中和的意思。

 

译文:

    道从“空无一物”的状态衍生出初始的“一”,即“有物的状态”,一又生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产生了更多的物质,这些物质组成了世间万物。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组合而成,阴阳二气互相激荡交流彼此中和并和谐统一,形成了一个平衡体。

 

解读:

    这就是老子的宇宙观,类似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八卦,八卦生万物。道就是世间万物的总源头,本身无形无体,乃无物之物,也可称为“无极”,无极产生了“有形”、“实在”的太极,太极孕育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不断相生相克,和谐统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物质,这些物质组成了我们眼前的大千世界。

 

    其实,老子的思想是非常朴实无华的,我以上的解释似乎都有些过于繁琐了。如果简单地来理解,老子不过是告诉大家,正如有了数字“一”,我们就能用它来得到无穷无尽的数字一样,有了“道”这个母体,万物也就可以演化形成了:有了“道”就有了“一”,有了“一”就能有万物。在后文中,老子经常用“一”来代指“道”。严格来说,道生一,所以一不是道,但仅取其基础、根本的意义,还是可以用一来代指道的。


 

小结

 

      老子开篇就点明了自己这本书要说什么,那就是“道”。然而,对于这个“道”,老子自己也无法明确、形象地描述和定义它,而是把它推到了一个至高无上、而又玄奥至极的位置上。但不管怎么说,老子还是给出了道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面:“无”和“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指出“道”是一种能无中生有、其本身也是亦无亦有、堪称无物之物的万物之始,它被老子比喻为“谷神”和“玄牝”,可以为“天地之根”。在第四十章里面,老子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皆有其源头,有形之物追溯到其根源,可称为第四章里提到的“象帝”,即万物有形有象的源头,然而这个有形有象的源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老子说是从“无”而来的。但是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演化出世间万物呢?当然不能了!这个“无”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万物的真正起始,就是“无极”,就是“道”,它是“象帝之先”。

 

        什么是道呢?老子回答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简而言之,就是在天地万物出现之前,道就已经存在了,且从来不曾改变,周而复始地运行,从未停歇或出现差失。正是道的运行,演化出了天地万物。

 

    那么这个道是什么样子的呢?老子也说不清楚,因此他回答的很有水平:“道法自然。”道就是它本来的那个样子,它不需要谁来创造,也不需要学习和效法谁,道就在自然之中。老子也觉得这么说有点太笼统了,还是应该再“具体”说明一下,于是有了下面的描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也就是说,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无上无下、无始无终、无形无象、不可名状,最后老子用了两个字“恍惚”来做概括,这一恍惚,大家就更迷糊了。

 

    当然仅仅“恍惚”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因此,老子还是给出了道的特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的运行规律就是阴阳相生相克,不断互相转化,动态平衡,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就是在循环转化中保持平衡。而道的作用特点是“弱”,也就是说,道的作用方式是潜移默化,毫不牵强,不露踪迹,难以察觉,看似柔弱无力,却无可抗拒。

 

    那么道如何生万物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演化万物。万物皆由阴阳二气互相激荡,和谐统一而成。

 

  作为两千多年前的智者,老子能把“道”理解成这样,那是相当了不起的,甚至已经远远超出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要知道,即使是到了现在,全世界的大多数人们还是只能把自己无法理解的一切归因于超自然超人类而又带有人类特征的神明(人格神)在操纵,而老子居然能把所有的神话传说、妖魔鬼怪、神仙天帝撇在一旁,树立了一个自然存在的、无形无象的、没有超人类神明特性的“道”,真是中外历史上少有的奇迹。

 

    然而,尽管老子竭尽所能地从各个角度来阐释道,但他知道,自己还是没有办法说清楚,这才发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感叹,毕竟“无中生有”太超出人类的想象力了,几千年前的人怎么能完全清楚其中玄机呢,故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当然,“道可道,非常道”,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终极大道是没有“为什么”的,是无法再用什么理论或规律来解释的,即只能用道来解释一切,而没有任何东西能解释道。虽然无法解释“道为什么这样”,但我们还是要努力搞清楚“道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

 

    那么数千年之后,我们对于道,是不是应该有更清楚一点儿的认识呢?

 

    我认为对道的理解,应该有三个层次。首先就是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客观规律或者叫自然规律,这些规律在人类乃至万物出现以前就一直存在,比如最简单的1+1=2,未尝不是一种规律、一种道。在这个世界出现以前,或者即便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消失了,1+1=2也是存在的,是无法消灭的。这些规律,具备了道的不生不灭,独立不改,周行不怠,无始无终,无形无体,支配万物的特性,堪称“无物之物”。小到微观粒子,中到身边之物,大到天体星球,无论是天然之物还是人类社会,背后都有其规律来指挥,只要认识到自然规律的普遍性和不可侵犯性,自觉寻找规律、遵守规律就能得到好的结果。我认为到这一步的哲学,就能指导人的生活各方各面了,够用了。也就是说,把“道”理解为自然规律,就足够了,这是第一层。

 

    至于这些自然规律能否归总到一个根源,由一条“天道”所主宰,这个问题恐怕还需要长久的实践来“求”和“证”。现在能总结出来的就是“平衡”和“循环”,世间万物都是在阴阳互相转化、动态平衡、往复循环中得到长生的。而“平衡”和“循环”实际上是合而为一的,正如我们在骑自行车时感受到的那样,静止的平衡是难以保持的,只有动态的平衡才能真正长久稳定,动态的平衡只有通过阴阳不断互相转化,循环不止才能够达成。比如原子,那就得有正负电荷的平衡,电子的不断旋转才能保持自身稳定。再比如,几乎所有的自然规律,都可以用方程(等式)来表达,无论怎么动,结果都是平衡。这是道的第二层,“平衡”和“循环”,可称其为“法则”。

 

    不过老子的《道德经》并不满足于此,而是继续描绘了这样一个玄幻场景:基本法则亘古永存、先天地生(实际上是不生不灭),它可以无中生有,演化出宇宙万物。有些人可能觉得这纯粹是胡说八道,但这恰恰可能就是宇宙的本源。比如是否可以凭空产生实虚两种物质、或者说阴阳两种能量、抑或是两种场—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阴阳二气?两者虽然能够互相抵消而重归于虚无,但是不是也可以一直在互相追逐、互相感应激荡、相生相消,在平衡和循环中得以永存?这是不是就形成了“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基本粒子”?只要有了这一步,无中生有、演化万物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不过这一步现在还只能是我自己的猜测而难以被科学实验所证实。

 

所以我下一步极尽想象之能事,进一步假设宇宙万物的形成。太极图阴阳鱼的模型,是否就是最基本粒子的模型?是否就是那个“象帝”?而阴阳互相追逐,相生相克是在三维空间进行的,这就造成了基本粒子在八个卦限的方向上,具有了不同的性质,这是否就是八卦的真实意义(二生三)?这八种性质,分为纯阳,纯阴,半阴半阳,阳多阴少和阳少阴多。看似五种,但半阴半阳由于阴阳发展趋势不同而分为离和坎,阳多阴少根据不同趋势也可分为兑和巽,阳少阴多分为震和艮,由此基本粒子八向性质各异。这就给基本粒子之间提供了丰富的排列组合方式,为形成其他各种不同粒子奠定了基础。粒子物理学提出的基本粒子共62个,而这些形态各异的“基本粒子”,很可能就是由最基本的象帝粒子,或者叫太极粒子组合而成的。随后,各种质子中子原子以及其他更复杂的粒子纷纷组合而出,造就了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世界。这可能就是刨根问底的道的第三层,宇宙的核心机密和终极真相: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间万物的本质,不过是虚空中发生的一缕缕的波动!理解到了这一层,那么本篇中老子的那些看似玄幻离奇的说法,也就统统变得容易理解了。

 

    关于基本的象帝粒子或太极粒子,我大胆地猜测它就是光子!阴阳二气就是可以互相感应、在空间中旋转变化的波动的电场和磁场!基本粒子就是光子,一团电磁波。

 

    不管我关于宇宙万物起源的这个假说是否成立,这已经无关于“道”的本质了,我们现在也完全不必执着于此,我们人类所要做的、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对自然世界(也包括人类自身)、自然规律(也包含支配人类的规律)的认知不断地向前发展,不断贴近世界的本来面目。而实现这个目的的方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求证知行”。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也就是如何对待道(自然规律)的过程,它应该是一个求(道)—证(道)—知(道)—行(道)的过程,一环紧扣一环。前面的“求”和“证”的过程,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以进行,而且是一个不断往复,不断“求”、反复“证”的过程;“求”和“证”的结果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及其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知”,古人称之为“悟道”、“得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既已真知,焉有未行?这里最后的“行”,就是水到渠成的自觉地按自然规律办事了。然而就算是行道,其中亦有求与证的因素,求证知行,也是无止尽的大循环,因为我们时刻要记住,我们的所“知”所“行”,仅仅是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阶段性认知成果而已,可能是局部范围内的、一定条件下的,近似或相对正确的东西,必须不断接受现实的检验、不断地完善发展。世间有终极大道,但人类对它的探索和认知却不见得有彻底完成的那一天。

 

    其实,所谓的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实际上也就是运用求证知行的这一套办法(即科学方法)来认识世界,并帮助人类更好地在世界上生存。这套办法,是人们在实践中无论是出于自发还是自觉,都必须采用的、也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古人混淆了“求”“证”与“知”“行”的关系,因而才一直纠缠于知难还是行难、先知还是先行的困惑之中。“求”、“证”虽然也是实践,但不属于“行”。“求”、“证”艰难,又都是为了“知”,或者说是组成了“知”的过程,因而“知”亦难。“知”“行”几乎不分先后,但“行”已经从所谓的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因此相对前面几个步骤来说,应该说就比较容易了。

 

    目前我们知道了道的真谛在于平衡和循环,按照这个法则来行动才能实现稳定和长久,违反这个法则就会导致动荡和灭亡。符合天道的行为必得善果,可称之为善行;逆天道的行为必得恶果,则为恶行。善与恶都是根据对人造成的结果来判定的,而行善与行恶的主体也只能是人。地震、水灾造成伤亡再多,也不能说地球是恶的,因此有人方有江湖、无人即无善恶。善果与恶果不仅作用于善行与恶行的直接对象,也同样会作用于施为者。你对别人施加了剥削和压迫,收获的必然是仇恨和反抗,而仇恨和反抗怎能带来善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怎能是一句空话?

 

    狼吃羊本无善恶之分,而且就算狼再凶残和狡猾,也没有能力把羊吃干净,而是让羊跑得更快,这就达到了生态平衡。但假如有一天狼成了无敌的超级狼,打破了狼和羊之间的平衡,那这个超级狼就是名副其实的“恶”狼了(这里说狼恶,是站在狼的角度上来说的,过度地不必要地吃羊对狼来说是恶行,这属于虚拟的狼的哲学,与上文善恶只能对人而言之说并无矛盾,那是人的哲学),就会把羊吃光,恶狼必然变成“饿”狼,自己也必然消亡。人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了“超人”,已经有能力打破整个地球上的很多平衡,如果为所欲为的话,则必成“孤家寡人”,最后也不免被天道所消灭。

 

    幸而人是有智能的,如果能认识天道、顺应天道,改破坏平衡为维护平衡,寻求循环永久之法,也许就能真的实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之能否“大”取决于其能否得“道”。得道则可稳居“四大”之列,不得道则走向灭亡,连狼和羊都不如!因为你的能力远超羊和狼,一旦用错方向,自然就变成了超强的毁灭能力。

 

  以上是我对于道、善恶、知行等方面的所感所悟,正是:

无善无恶道长存,

有善有恶根在人,

顺道则善逆道恶,

求证知行天人合。

 

    虽然表面看上去非常类似王阳明的心学四训,而且我的确从王氏心学中吸取了不少东西,但王阳明认为善恶与良知皆由心生,而似乎缺少了对客观存在的道的认知。王阳明虽然提出了知行合一,但合于哪个一呢?当然是道(自然规律)。善和恶如何区分呢?当然也是以是否符合“道”来判断。而道本身作为宇宙的本原、法则和各种自然规律,就是它自己那个样子的,谁也改变不了,也谈不上善和恶的问题。如何“合于道”呢?只有求证知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