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肖斯塔科维奇:电影《牛虻》组曲

 山西的老杨 2017-03-18

肖斯塔科维奇为电影《牛虻》配乐之浪漫曲


     肖斯塔科维奇作为前苏联传奇音乐家,与他生活的时代是密不可分的。曾经在一篇很长的文章里读到他的坎坷经历,让我对他产生一种回避的心理。以我想来,凡是与政治有牵连的事物都会变得异常复杂。



      几年前,有位老师给了我一盘他们乐团演出的CD,里面就有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据说,第五交响曲是作曲家在非常严峻的时刻献给斯大林的作品。也被称作贝多芬似的命运交响曲。实话讲,我没有听,因为不喜欢听命运交响曲。也是几年前,在韩奥志先生的博文里,我听到了肖斯塔科维奇为电影《牛虻》谱写的音乐,当时就愣了神,因为实在太好听了!电影早就看过,但是不知道电影配乐作曲是肖斯塔科维奇。这让我对作曲家有了新的认识和好奇心。

      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我不陌生,十几岁时这本书的内容几乎烂熟于心。记得当时伏尼契被称为英国作家,书的脊梁上是那么写着的。

      有一天聆听安德烈.里欧演奏的小提琴曲《Romance(The Gadfly)》时,《牛虻》一书的内容混合电影的镜头涌向眼前,我有一种想写点什么的冲动,可是却不知从哪开始。是从小说《牛虻》讲起,还是电影《牛虻》谈起呢?再一点,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这首乐曲,被人们称之为浪漫曲,结合影片来看,总感到浪漫不起来。想了一想,既然大家都称之为浪漫曲,我也就用《肖斯塔科维奇为电影牛虻配乐之浪漫曲》做了标题。

      对于小说《牛虻》,让我铭记在心的不是十九世纪意大利烧炭党人力求祖国统一,驱逐入侵者的革命斗志,以及亚瑟和琼玛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而是神父蒙泰尼里与亚瑟那种撕心裂肺的亲情。牛虻对待父亲那种复杂扭曲的矛盾情感,让我在阅读时感到十分焦虑。而且觉得这个视死如归的革命者,让敌人闻之丧胆的男子汉有那么些小心眼。在我看来,无论是琼玛打他的一个耳光,还是神父对亚瑟没有透露是他生父的无奈,皆有着各自不得已的苦衷。可是牛虻不依不饶的地不止一次用语言的匕首刺向蒙泰尼里的心口。让我对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充满了同情。这倒也让我感到伏尼契笔下这位革命者的形象是丰满的,因为他不仅有优点也有缺点。

      记得小说中有一个情节我记忆犹新。由亚瑟改名为列瓦雷士的牛虻,装扮成一名年老的朝圣者去教堂附近执行任务,恰遇已成为红衣主教的蒙泰尼里。明明是父子相见,而牛虻以惨烈的语言报复着曾经他深爱的神父大人。当夜晚来临,牛虻忍不住对父亲的思念,悄悄溜进教堂大门,躲在大柱子的暗处。看到痛苦的蒙泰尼里走过他身旁时,失神喊道:爸爸。然而那声音立刻消失在高大的教堂穹顶,步履蹒跚的蒙泰尼里猛地愣了一下,他茫然地叫道“亚瑟”。那种情景的描写太让人难过了,我的眼泪哗哗地流淌,心想让亚瑟赶紧认了父亲,这样太折磨人了。然而小说就是小说,作者总要设计许多令读者意想不到的悬念才能更加吸引人。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肖斯塔科维奇为电影《牛虻》配乐的浪漫曲也恰恰重彩点在了牛虻与蒙泰尼里这对父子的身上。

      电影行进近五分钟时,年轻英俊的亚瑟在神父蒙泰尼里处翻阅一本书籍,随着竖琴拨动音乐响起,柔美的小提琴旋律伴随着蒙泰尼里慈祥的声音:“你听我说,亚瑟。你还年轻,你的能力还薄弱。不过你的心到很热,很纯洁。我祷告天主,愿你永远不要消失对不幸的人的关怀......”亚瑟依偎在神父的怀抱里,一双明净的眼睛望着神父,深情地倾诉着自己对神父的热爱。感人至深的一幕随着动听的音乐深深打动我的心。在亚瑟尚不知情的时候(他还不知蒙泰尼里是他父亲),如此亲爱的父与子,若能一直这样下去该多好啊。一阵沉闷的教堂钟声打断了令人沉醉的小提琴声,也预示着这对父子的不幸即将来临。

       这首乐曲第二次奏起时,却是父子俩在监狱里的相逢。蒙泰尼里作为决定牛虻命运的最高神职人员来到监狱,当牛虻告诉蒙泰尼里自己是亚瑟时,蒙泰尼里双手抱头痛苦的大叫了一声。在牛虻一声“爸爸”的颤音中,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再次轻轻响起,依然是优美的小提琴伴随着父与子之间的拥抱,然而已没有了曾经的温暖与喜悦,只是浓浓的苦涩,令人心碎落泪。

     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牛虻都会记在我的心里。然而正是因为聆听了肖斯塔科维奇为电影牛虻谱写的乐曲,使我想更多的去了解肖斯塔科维奇的其它音乐作品。对我来讲这是件好事情。





卓瓦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