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常见病治疗配穴

 家和b2fljzsbi1 2017-03-18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常见病治疗配穴

一、头面部穴位
1.天门
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线状。
主治:发热、头痛、感冒、精神不振、惊惕不安。
2.坎宫
定位: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主治: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3.太阳
定位:眉后凹陷处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
主治:发热、头痛、惊风、目赤痛
4.山根
定位:两目内眦连线的中点,鼻根低洼处。
主治:惊风、抽搐。
5.人中
定位: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下2/3交界处。
主治:昏厥、抽搐、惊风。
6.迎香
定位:鼻翼两侧旁开0.5寸,鼻唇沟内。
主治:鼻塞或鼻流涕。
7.牙关
定位:耳下1寸,下颌骨凹陷中。
主治:按牙关主治牙关紧闭;揉牙关主治口眼歪斜。
8.囟门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骨凹陷中。
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衄、鼻塞。
9.百会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主治:头痛、惊风、脱肛、遗尿、目眩、惊痫。
10.耳后高骨
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11.风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平风府穴。
主治:胸闷、咳喘、痰鸣、呕吐。
12.天柱骨
定位:项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主治:呕吐,恶心,项强,发热,咽痛,惊风。
二、胸腹部穴位
1.天突
定位:胸骨上窝正中。
主治:痰壅气急、胸闷、咳喘、恶心呕吐。
2.乳根
定位:乳头直下2分
主治:喘咳、痰鸣、胸闷等。
3.乳旁
定位:乳头外旁开2分
主治:喘咳、痰鸣、胸闷等。
4.膻中
定位: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处。
主治: 咳嗽、气喘、胸闷、心烦。
5.胁肋
定位: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主治:胁痛胸闷、痰喘气急、疳积等。
6.中脘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腹胀、食积、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嗳气。
7.腹
定位:腹部。
主治:腹痛、腹胀、消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化不良、恶心呕吐。
8.脐
定位:肚脐。
主治: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疳积等。
9.天枢
定位:脐旁2寸。
主治:腹泻、便秘、腹胀、腹痛、食积不化。
10.丹田
定位:小腹部脐下2寸与3寸之间。
主治:腹泻、腹痛、遗尿、脱肛、疝气、尿潴留。
11.肚角
定位:脐下2寸旁开2寸大筋。
主治:腹痛、腹泻。
三、腰背部穴位
1.大椎
定位:第7颈椎棘突下。
主治:感冒、发热、项强、咳嗽。
2.肩井
定位: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
主治:感冒、惊厥、上肢抬举不利等。
3.风门
定位:第2胸椎与第3胸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1.5寸。
主治:感冒、咳嗽、气喘。
4.肺俞
定位: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1.5寸。
主治:喘咳、痰鸣、胸闷、胸痛等症。
5.脾俞
定位:第11胸椎与第12胸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1.5寸。
主治:腹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疳积、四肢乏力等。
6.肾俞
定位:第2腰椎与第3腰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1.5寸。
主治:腹泻、便秘、少腹痛、下肢痿软乏力等。
7.腰俞
定位:第3、4腰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3.5寸凹陷中。
主治:腰痛、下肢瘫痪。
8.脊柱
定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是小儿身体上最长的线状穴。
主治:发热、惊风、疳积、腹泻、便秘等。
9.七节骨
定位:第4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
主治: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主治泄泻;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主治肠热便秘。
10.龟尾
定位:尾椎骨端。
主治:腹泻、便秘、脱肛、遗尿。
四、上肢掌面穴位
1.脾经
定位:手拇指末节螺纹面或拇指桡侧缘从指端至指根。
主治:主治体虚、厌食、腹泻、便秘、疳积等。
2.肝经
定位:示指末节螺纹面。
主治:惊风、烦躁不安、目赤、口苦咽干、头昏耳鸣等。
3.心经
定位:中指末节螺纹面。
主治:高热神昏、五心烦热、惊惕不安、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夜啼等。
4.肺经
定位: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主治:感冒、发热、咳喘、自汗等。
5.肾经
定位:小指末节螺纹面。
主治:遗尿、脱肛、久泻、久病体虚、先天不足、喘息等。
6.胃经
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1节。
主治:食欲不振、呕恶、嗳气、烦渴善饥、吐血、衄血。
7.大肠
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主治:补大肠主治腹泻、脱肛;清大肠主治便秘、食积、身热下痢。
8.小肠
定位: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主治:本穴多用清法,主治小便赤涩、水泻、遗尿、尿闭。
9.肾顶
定位:小指顶端。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脑积水。
10.肾纹
定位:手掌面,小指第2指间关节横纹处。
主治:目赤、鹅口疮、热毒内陷、瘀结不散之高热、呼吸气凉、手足逆冷。
11.四横纹
定位: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1指间关节横纹处。
主治:推之主治疳积、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等症;掐之能退热除烦、散瘀结,主治惊风等。
12.小横纹
定位: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主治:推掐小横纹可退热、消胀、散结,主治脾胃热结、口唇破烂、腹胀等,对肺部干性罗音有一定疗效
13.掌小横纹
定位: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主治:咳喘、百日咳、肺炎、口舌生疮,对肺部湿性罗音有一定疗效。
14.板门
定位:手掌大鱼际平面。
主治:腹胀、食积、呕吐、腹泻、嗳气、疳积等。
15.内劳宫
定位:掌心中,屈指时中指、无名指之间中点。
主治:揉内劳宫可清热除烦,主治心经有热之口舌生疮、发热、烦渴等;运内劳宫主清虚热,对心、肾二经之虚热最宜。
16.内八卦
定位: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所作圆周(线)。
主治:胸闷、纳呆、痰喘咳嗽、腹胀、呕吐等。
17.小天心
定位: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主治:揉小天心可清热、利尿、镇惊、明目,主治心经有热之目赤肿痛、口舌生疮、惊惕不安、小便短赤等,还对新生儿硬皮症、疖肿、疮疖、遗尿、黄疸、痘疹欲出不透有一定疗效。掐、捣小天心可镇惊安神,主治惊风、抽搐、夜啼等。
18.运水入土、运土入水
定位:手掌面,大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一条弧形36曲线。
主治:运水入土可健脾助运、润燥通便,常用于久病、虚证;运土入水可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常用于新病、实证。
五、上肢外侧穴位
1.总筋
定位:掌后腕横纹中点。
主治:口舌生疮、潮热、夜啼、牙痛等,揉之可通调周身气机;掐总筋主治惊风抽搐。
2.大横纹
定位:仰掌,掌后横纹。
主治:分阴阳可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主治寒热往来、腹胀、腹泻、痢疾、呕吐、食积、烦躁不安等。合阴阳可行痰散结,主治痰结喘嗽、胸闷等。
3.十宣
定位:十指尖指甲内赤白肉际处。
主治:惊风、高热、昏厥。
4.老龙
定位:中指甲后1分处。
主治:急惊风。
5.端正
定位: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掐端正主治惊风。揉右端正可主治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揉左端正主治水泻、痢疾等。
6.五指节
定位:掌背五指第1指间关节。
主治:掐五指节主治惊风、惊惕不安;揉五指节主治痰喘、咳嗽、胸闷等。
7.二扇门
定位: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处。
主治:此为发汗要穴,主治惊风抽搐、身热无汗。
8.上马
定位:手背无名及小指掌指关节后凹陷中。
主治:揉上马为滋阴补肾效法,主治阴虚阳亢、潮热烦燥、小便赤涩、牙痛、睡觉磨牙等。
9.外劳宫
定位:掌背中,与内劳宫相对处。
主治:外感风寒、腹痛腹胀、肠鸣腹泻、痢疾、脱肛、遗尿、疝气等。
10.威灵
定位:手背2、3掌骨歧缝中。
主治:掐威灵可开窍醒神,主要用于急惊风之急救。
11.精宁
定位:手背第四、五掌骨缝间。
主治:痰食积聚、干呕、疳积、眼内胬肉等。
12.外八卦
定位:掌背外劳宫周围,与内八卦相对处。
主治:胸闷、腹胀、便结。
13.一窝风
定位: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主治:关节痹痛、腹痛肠鸣、五迟五软、感冒。
14.膊阳池
定位:手背一窝风后3寸处。
主治:头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15.三关
定位: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主治:体弱多病、气血虚弱、阳虚肢冷、腹痛腹泻、疹出不透、外感风寒等。
16.天河水
定位:前臂内侧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主治:外感发热、潮热、内热等一切热证。
17.六腑
定位: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主治:高热、惊风、烦渴、鹅口疮、重舌木舌、腮腺炎、咽痛、大便秘结等。
六、下肢内侧穴位
1.箕门
定位: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
2.百虫窝
定位: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
主治:四肢抽搐、下肢痿痹。
3.三阴交
定位:内踝尖上3寸。
主治:遗尿、癃闭、小便频数、小便涩痛不利,及消化不良、下肢痹痛等。
4.解溪
定位:踝关节前横纹中,两筋间凹陷中。
主治:踝关节屈伸不利、惊风、吐泻不止。
5.大敦
定位:足大趾外侧爪甲角外侧0.1寸。
主治:惊风。
七、下肢外侧穴位
1.膝眼
定位: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下肢痿软、惊风抽搐。
2.足三里
定位: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主治:功能健脾和胃、行气导滞,主治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下肢痿软等。
3.丰隆
定位:外踝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1.5寸,胫腓骨之间。
主治:痰鸣咳嗽。
4.前承山
定位:前腿胫骨外侧旁,与后承山相对处。
主治:下肢抽搐、惊风。
5.委中
定位:腘窝中间,两大筋之间。
主治:惊风抽搐、下肢委软。
6.后承山
定位:腓肠肌肌腹下凹陷中。
主治:下肢痿软、腿痛转筋。
7.仆参
定位:足跟外踝下凹陷中。
主治:惊风、昏厥。
8.昆仑
定位:外踝后缘和跟腱内侧中间的凹陷中。
主治:惊风。
9.涌泉
定位:足底,足掌心前正中凹陷中。
主治:推涌泉功能引火归元、退虚热,主治发热、五心烦热等。揉涌泉主治呕吐、腹泻。
小儿推拿手法
1.推法
操作手法:用拇指面或其他指面在体肤上进行。推法有直推、旋推、分推三种形式。每分钟20~300次。
2.运法
操作手法:医生以拇指罗纹面,或用中指罗纹面,附着于治疗穴位,做由此穴向彼穴的弧形推动。或在穴周作周始的环形推动。仅在皮肤表面摩擦,而不带动皮下组织,每分钟频率约 80~100次。
3.揉法
操作手法:以拇指指端或以中指指端或掌根或大鱼际或小鱼际,附着于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4.摩法
操作手法:以食、中、无名指指腹或手掌附着在体表一定部位,以指间关节连同腕部或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形而有节律的环形摩动,摩法缓摩为补,急摩为泻。
5.掐法
操作手法:用拇指指甲去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的一种手法,称为掐法,本法刺激性强,力量集中,有以指代针之意,以拇指指甲为力点,对体表穴位进行按压。掐法操作时,宜垂直用力按压,不宜抠动,以免损害皮肤。当掐法施用后常继以揉法,以缓和手法刺激,减轻局部的疼痛反应。掐法施用次数一般以5~6次为宜,或中病即止。
6.捏脊法
操作手法:患儿俯卧,医者坐或站在其一侧,双手用二指捏法或三指捏法手势,将龟尾尖端的皮肤捏起,沿脊穴自下而上双手交替边捏边向上行,至大椎穴止,此为平捏法;也可以自下而上捏3次,即向上提拿1次,直至大椎穴止,一般连续操作5~6遍。
7.拿法
操作手法:用拇指和食中指或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一紧一松的提拿动作。
8.搓法
操作手法:用双手夹住患者上下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搓动,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
9.按法
操作手法:用拇指或中指罗纹面或掌心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力平稳缓缓按压。
10.捻法
操作手法:用拇指、食指指面或拇、食、中指指面捏住一定部位,拇指与其余手指做相对搓揉动作。
11.二龙戏珠
操作手法:医者以左手持患儿之手,使掌心向上,前臂伸直,右手食、中二指自患儿总筋处起,以两指端交互向前按之,直至曲池穴为止。
12.凤凰展翅
操作手法:医者以两手食、中二指固定患儿之腕部,同时以拇指掐患儿之精灵、威灵二穴,并上下摇动如凤凰展翅之状。
13.苍龙摆尾
操作手法:医者用左手托患儿的肘部,右手握患儿食、中、无名、小指左右摇摆,如摆尾之状。一般摇动20~30次。
14.黄蜂入洞
操作手法:医者以左手扶患儿之头部,右手食、中二指轻入患儿鼻孔揉之。一般揉动50~100次。
15.打马过天河
操作手法: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医者面对患儿取坐位,用一手捏住患者四指,掌心向上,用另一手的中指面运内劳宫后,再用食、中二指沿天河水弹击至肘弯处,边弹边轻轻吹凉气,自下而上弹击20~30遍。
16.水底捞月法
操作手法:医者首先以左手持患儿四指,再以右手食、中二指固定患儿之拇指,然后以拇指自患儿小指尖,推至小天心处,再转入内劳宫为1遍,推30~50遍。
17.猿猴摘果
操作手法:医者两手食、中二指夹住患儿两耳尖向上提10~20次,再捏两耳垂向下扯10~20次,如猿猴摘果之状。
18.飞经走气法
操作手法:用左手拿住患儿手指,右手食中二指从曲池弹至总经,反复几遍后拿住阴阳二穴,左手屈伸摆动患儿四指数次,弹击至前臂微微泛红,动作连贯。
19.按弦走搓摩法
操作手法:抱患儿坐位,背对医者,较大患儿,让其两手交叉,搭于头顶。医者双手并拢,置于其腋下,从上至下先推摩5~8次,后从腋下起,来回搓摩直到腹部。当搓至肚脐平面时,就势点按两侧天枢穴,然后一拂而起。因手掌贴紧皮肤如按弦之状而得名,操作10遍左右,方向应自上而下单向操作。
20.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法
操作手法:患儿仰卧,医者立其右侧,先以中指揉肚脐约3分钟,后顺时针与逆时针交替摩腹各3~5分钟。患儿俯卧位,医者辅手中指勾揉龟尾,推手手掌分别于第4腰椎至尾骨尖(七节骨)推擦。向上为补,向下为泻,操作100~300次。
21.赤凤点头法
操作手法:医者用左手托患儿的肘部,右手捏患儿中指上下摇之,如赤凤点头之状。摇20~30次,摇中指宜和缓稳定,用力宜轻松。
22.按肩井法
操作手法:医者以左手中指掐按患儿之肩井穴,再以右手拇、食、中三指紧拿患儿的食指和无名指,使患儿之上肢伸直摇之。以患儿能够耐受为度。摇20~30次。
23.飞金走气法
操作手法:医生滴冷水于内劳宫穴处,用中指自内劳宫穴始,沿前臂内侧中线击打至洪池穴,复用口吹气,跟水上行,向前推3次,向后推1次,做20~40次,操作时边吹边推,动作协调连贯。
24.天门入虎口法
操作手法:医者用拇指从患儿食指桡侧缘远端横纹处的命关穴推至虎口处或用拇指端推至虎口处。推30~50次,掐10次左右。
25.乌龙摆尾法
操作手法:医者一手托住患儿肘关节,另一手拇食指拿患儿小指摇动20~30次
动作要领: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小指关节
26.双龙摆尾法
操作手法:医者一手托住患儿肘关节,一手拿患儿食指和小指,向下扯拉,并同时摇动肘关节,似双龙摆尾状。扯摇5~10次。
27.老虎吞食法
操作手法:医者用拇、食二指相对掐足跟部的昆仑穴和仆参穴,以苏醒为度。
28.开璇肌法
操作手法:医者先用两手拇指自患儿璇肌穴沿肋骨向两侧分推,自上而下分推至季肋;再从胸骨下端鸠尾穴向下直推至脐部;再用三指或四指摩法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推摩患儿腹部;再从脐部向下直推至小腹部;最后令患儿俯卧,推上七节骨,上述各法操作50~100遍
29.黄蜂出洞法
操作手法:医者两手拿持患儿左手,两拇指分别掐于总筋和内劳宫穴,同时掐15~30次,再分手阴阳15~30次,然后两拇指交替向上按压,直至内关穴。最后两拇指分别掐坎、离二宫15~30次
30.双凤展翅法
操作手法:医生双手食中指分别夹住患儿两耳,上提数次后,再分别掐按眉心、太阳、听会、牙关、人中、承浆等穴,各10~20次。
31.揉耳摇头法
操作手法:医者先以拇指指甲掐患儿眉心、天庭、百会穴,以双手拇、食二指指腹分别相对用力揉捻患儿两耳垂30~40次,两手捧儿之头部,左右摇动10~20次。
32.丹凤摇尾法
操作手法:医生用一手拇食指按捏患儿内、外劳宫穴,用另一手拇指指甲先掐患儿中指端,再摇动其中指,各10~20次。
33.凤凰单展翅法
操作手法:医人用拇指先按患儿内、外劳宫,再用右手拇指分别按揉一窝风及总筋。同时左手握持患儿手部摇动手腕。
34.孤雁游飞法
操作手法:医生一手拇指自患儿脾经开始,直上推三关退六腑至内劳宫穴,还转至脾经为一遍,推10~20遍。
35.取天河水法
操作手法:医生用拇指指腹蘸冷水由腕横纹推至曲池,或用食指端由内劳宫直推至曲池,反复数次
36.引水上天河法
操作手法:医生将凉水滴于腕横纹处,用手食中二指逐一拍打至洪池穴,边拍打并对之吹气,做20~30次。
小儿常见疾病治疗
发热
推五经:补脾经250下,清肝经200下,清心经100下,清肺经300下,补肾经150下,配穴:推三关90下,推六腑30下,揉膻中、中脘120下,推揉肺俞兼盐擦发红,足三里120下、涌泉40下。按肩井2—3下。
1.小儿感冒
开天门40次,运太阳40次,分推坎宫40次,揉迎香20次,推三关300次,推天河水300次,推六腑300次,揉肺俞50次。
风寒感冒:寒重热轻者,减去推六腑,加重推三关,增加300次揉外劳宫100次,按揉风池10次,拿肩井5次,揉按合谷10次。
风热感冒:热重寒轻者,减去推三关,加重推六腑增加300次,清肺经300次,揉大椎300次,按揉曲池30次,热盛者加推脊300次,推涌泉200次。
2.中暑
推天河水400次,推六腑400次,推天柱骨100次,推脊300次,揉大椎50次。
3.咳嗽
运太阳30次,拿风池10次,按揉天突20次,分推膻中1分钟,揉乳根20次,揉乳旁20次,按肺俞20次,推肺俞100次,按揉定喘穴20次。
4.百日咳
清肺经300次,揉掌小横纹30次,揉外劳宫30次,推天河水300次,揉肺俞30次,推肺俞100次,揉定喘穴50次,揉大椎30次,揉天突30次,直推膻中100次。
5.小儿支气管炎、小儿肺炎
清肺经400次,推天河水300次,推六腑300次,按揉肺俞20次,推肺俞100次,分推膻中1分钟,按揉丰隆10次。
6.小儿支气管哮喘
清肺经300次,运太阳30次,揉天突20次,按揉定喘穴30次,按揉肺俞20次,推肺俞100次。
7.泄泻
摩腹5分钟,揉脐5分钟,推上七节骨200次,揉龟尾500次。
8.便秘
摩腹5分钟,揉天枢
(左)5分钟,推下七节骨400次,揉龟尾400次,按揉足三里10次。
9.脱肛
揉丹田5分钟,揉龟尾500次,推七节骨300次,按揉百会50次。
10.疳积
摩腹5分钟,揉脐3分钟,捏脊5遍,按揉足三里10次,掐四缝各10次,揉板门30次。
11.厌食
推脾经500次,揉板门100次,掐揉四缝10次,分推腹阴阳50次,摩腹5分钟,按揉足三里10次。
12.呕吐
直推膻中1分钟,揉乳旁10次,按揉承浆5次,摩中脘5分钟,分推腹阴阳30次,按揉脾俞、胃各10次,按揉足三里10次。
13.腹痛
揉中脘3分钟,摩腹5分钟,按脾俞、胃俞各10次,按揉足三里10次,拿合谷10次。
14.遗尿
揉少腹、关元、气海、中极15分钟,按揉百会20次,按揉三阴交10次。
15.尿潴留
揉摩少腹、中极、关元5分钟,揉水道3分钟,推箕门2分钟,按揉三阴交10次。
16.肠梗阻
先止痛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等穴各10次,待腹痛缓解后再摩腹5分钟,揉中脘3分钟,揉脐5分钟,分腹阴阳30次,推下七节骨300次。
17.夜啼
按揉百会10次,清肝经10次,揉小天心20次,分推大横纹50次,摩腹5分钟。
18.急惊风
掐水沟、十宣、老龙、太冲、印堂诸穴各掐5次。若掐一二穴即醒,其他穴位不必再掐;拿合谷5次,揉曲池20次,拿委中5次,拿承山5次,拿风池10次。
19.慢惊风
补脾经400次,清肝经300次,补肾经300次,推三关300次,揉小天心50次,捏合谷10次,按揉百会50次,揉摩中脘8分钟,按揉足三里10次,捏脊10遍。
20.佝偻病
补脾经300次,补肾经300次,揉板门30次,摩中脘5分钟,揉丹田2分钟,按揉脾俞、胃俞各10次,按揉肾俞10次,按揉足三里10次,按揉三阴交10次,捏脊10遍。
21.流行性腮腺炎
按揉合谷20次,清天河水300次,推六腑300次,按揉翳风15次。
22.脊髓灰质炎瘫痪前期发热阶段
清脾经400次,清肺经400次,清板门100次,清天河水400次,推六腑400次,推天柱50次。
23.麻疹
开天门30次,分推坎宫30次,运太阳30次,按风门20次,按揉肺俞10次,推肺俞100次。
24.痢疾
揉天枢2分钟,拿肚角5次,揉拿上巨虚,先揉20次,后拿5次,按揉大肠俞10次。
25.斜颈
捏拿天柱骨50次,捏揉肩井50次,捏揉双侧胸锁乳突肌各300次,捏脊100次,揉膻中50次。
26.近视
捏天柱骨50次,按揉肝俞、胆俞、肾俞各10次,推坎宫10次,揉太阳10次,补肝经,补肾经各30次。
27.增高
捏脊10遍,推上七节骨100次,按揉大杼、肺俞、心俞、脾俞、胃俞、肾俞各10次,摩中脘5分钟,揉丹田2分钟,补脾经300次,补肾经300次,揉板门30次,按揉足三里10次,按揉三阴交10次。
28.小儿保健
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掐总筋、分阴阳,补肺经、补脾经、补肾经、摩腹、捏脊、揉足三里、揉涌泉,点按肩井各30~50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