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树石盆景

 昵称40416622 2017-03-18

树石盆景作品与概念的实践、提高与完善,是艺术家追求艺术个性的必然;是艺术作品师法自然的结果;是艺术发展规律附合形式逻辑的科学体现。它以不可否认的事实存在于中国乃至于世界盆景艺术之林。这不是有意拔高,也不是“晴天惊雷”。理论产生于实践,实践来检验理论。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 树石盆景的出现是艺术家追求创作个性的必然

美学理论告诉我们:“对于艺术家来说,创作的个性总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艺术家如果没有自己的个性,那么不论他的作品所反映内容的意义如何重大,如何反映的知识多么丰富,其成果都不可能具有为其他艺术家作品所不能代替的特殊美和感染力。”① 科学家做科学试验,其结果必须一致,才能验证其结论的正确性。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必须与众不同,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贺先生《论》文中同样指出:“盆景的树石结合,自古已然。但作为一个新的分类,赋予新的内容,创造新的格局,担负新的使命,倒是一件新事物。”一个“新”字道出了他对艺术追求的真谛。他把树石盆景当作一个新的盆景类别来推介,提出“在深化单体造型的基础上,沿着‘树石’、‘丛林’、‘组全多变’的方向发展”。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他的的作品赋予新的内容,因而有诸如《我们走在大路上》、《海风吹拂五千年》和《前程似锦》等具有真正艺术品位的树石盆景推出。他创造新格局,在树石盆景古今已然的形式中,开拓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天地。继成都雷自然先生《寂静疏林》旱树石盆景和扬州赵庆泉先生《远村孤树》、《八骏图》水旱树石盆景以后,他追求艺术个性,创作出《风在吼》、《心潮》、《黄河在咆哮》、《西风烈》等组合多变的反映当代艺术水准的树石盆景。赵庆泉先生创作的水旱树石盆景,贺淦荪先生创作出的组合多变、树石、丛林动势盆景,在盆景艺术发展前进道路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是艺术家追求艺术个性之必然。赵庆泉先生在国内外讲学;贺先生在钟祥市、武汉钢铁公司、咸宁市、长沙市、荆门市、吉首市、岳阳市、华中科技大学等地举办湖北省、华中地区和中国盆景研讨会。积极倡导树石、动势盆景的欣赏与创作。使树石盆景这类艺术形式,象种子一样洒遍了全国及海外。各地涌现了一大批树石盆景的创作者。《花木盆景》多次刊登了树石盆景专题图片。这说明“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形成不只是一种个人的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现象。文学艺术史的事实告诉我们,某一门艺术的高度繁荣时期也正是艺术家的多种多样的创作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时期。”②

论树石盆景

二、 树石盆景艺术作品是师法自然的结果

贺淦荪先生在《论盆景的鉴赏》一文中指出:“盆景艺术的创造和鉴赏必须首先充分理解盆景的本质特征——活的自然物(山石盆景也要植以活的植物),要求艺术美顺从自然美。”古今艺术家所遵循的艺术作品必须“师法自然”的形式法则,也是这个道理。那么,树石盆景是否自然景色的艺术表现呢?我们不妨将贺先生《论》文附图的原来图号的顺序拆开来,用由近及远(也可由远到近)的“景深”概念来分析研究。不难看出:这些盆景所表现的近景、中景、远景,一层一层,景色各异,均为用盆景这种艺术形式对自然风景和生活情景的艺术表现。请看:1、《高洁图》(石座法、图十七)、2、《云蒸霞蔚》(配石法、图五)、3、《松石图》(骑石法、图十一)、4、《雪压冬云》(穿石法、图十)、5、《岩松图》(凿石为盆法、图十八)、6、《骏马秋风塞北》(景盆法、图二十)、7、《雀舌罗汉松》(包干法、图八)、8、《牧归图》(以石藏干法、图六)、9、《福建茶附石》(附石法、图九)、10、《福建茶》(倚石布树法、图三)、11、《荟翠》(以石藏干法、图七)、12、《嘉陵渔趣》(水陆法、图十三)、13、《春到山乡》(云盆法、图十九)、14、《鸟鸣山更幽》(点石法、图十二)、15、《风在吼》(树石相依、组合多变法、图二十二)、16、《我们走在大路上》(夹岸公路法、图十六)、17、《八骏图》(夹岸水陆法、图十五)、18、《南国牧歌》(水陆布石法、图十四)、19、《枫桥夜泊》(山顶植树法、图一)、20、《丛林狮吼》(全景布势缀树法、图四)、21、《更立西江石壁》(山麓植树法、图二)。对照插图我们可以看出:就好象是摄影师的变焦距镜头,由近及远在自然界拍摄的一些图片。从构图形式上来讲,树石盆景它们存在于树木盆景与山石盆景两种类别之间。在盆景艺术系统链上所占的位置最长、表现的内容最丰富。树石盆景它是一个另开生面的成熟的盆景类别。

三、 树石盆景概念是符合逻辑原则的体现

在“树石盆景”概念还未建立起来或未被通用认可之前,树石盆景的发展是非全面和非系统的。已有的缀石、附石、水旱盆景这些概念,只是单一的、局部的。它还不能同树木(桩)盆景、山石(水)盆景两大类一起,来形成一个盆景艺术品的完整系统。它只树石盆景概念的部分外延。如果用来代替全部树石盆景概念的内涵,是不科学的和不符合逻辑原则的。

《形式逻辑》告诉我们:某一概念的内涵是“这一客观事物特有属性的真实反映”。树石盆景除具有盆景的内涵外,还有其特殊的内涵,即:以树、石为材料,树石组合、树石相依且树木占有主体景观位置的盆景。单体、多干、丛林树木盆景,只要不用石点缀,就不能称为树石盆景;山石(水)盆景中,必须栽植活的树木植物,但是树木盆景只是起点缀配置的次要作用,仍然是山石盆景。而树石盆景中的树木在山石中占有主体位置。这里特别提醒的是:此时的主体是以树木对自然界风景和生活情景的主观表达的份量,而不是客观体积的大小。

树石盆景的外延,即树石盆景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类”,就是《论》文中所列举的“二十法”所组成的树石盆景。树石盆景是大概念,大概念中包含有附石、水旱盆景等小概念,两者不能混淆和代替。就象中国的直辖市中有重庆市,而重庆市却不能代表全部的直辖市的道理一样。有的同志,将树石盆景中的水旱盆景划为山水盆景一类。显然是不科学的。我们从水旱盆景成熟的作家赵庆泉先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除《烟波图》等少数盆景有远山的构图外,大部分只有岗、丘,且树木占主体地位,远山只是作为陪衬。如果,次要位置的远山可以被作为主体来称作山水盆景,那么在山石上栽有非主体景物的树木的山水盆景,岂不是也可以称作树木盆景?树石盆景中的水旱盆景,何能称为山水盆景?如能称为山水盆景,何出水旱盆景之概念?

至此,我们用形式逻辑——这一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就可以梳理出盆景分类学中关于树石盆景概念的经纬。正确认识树石盆景概念,大胆使用树石盆景概念,积极钻研创作出更多、更美、更新的树石盆景。

贺淦荪先生就树石盆景的分类与创作的优势、作用和意义,已在《论》文中从八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在这里已无须再来赘述。还是借用他的一段话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树石组合盆景能充分表现自然美,高度创造艺术美和意境美,传自然之神、作者之神为一体,融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于一炉,弘扬民族文化,又展现时代精神,是中国盆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盆景创新的主攻方向,是让盆景艺术真正步入艺术殿堂的捷径。”

by@魏文富

论树石盆景

论树石盆景

欢迎关注老崔微信公众号:老崔绿林园艺,带您认识更多的盆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