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癔症性抽搐,小心被误诊为癫痫

 板桥胡同37号 2017-03-18


癔症、癫痫,傻傻分不清楚?



作者丨侣行家

来源丨医学界精神病频道


病例:男性患儿,10岁,因反复抽搐发作3年,再发1小时入院。患者家属代述患儿 3年前头部外伤后出现四肢抽搐,外院诊断为“癫痫”,未按医嘱行规则抗癫痫治疗。之后患儿有数次类似发作,发作前常有数分钟的怪异动作,如双手伸直,或口中念念有词,或在床上振转翻滚等,发作时呼之不应,主要表现为间断性四肢抽搐,发作停止后逐渐清醒,但对之前发生的事不能回忆。1小时前患儿再次出现类似发作,间断抽搐约30分钟,抽播时动作幅度大,伴头部点头样动作,无口吐白沫,无大小便失禁。


查体:神志模糊,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张力稍高,病理征未引出。双肺及心脏听诊无明显异常。发作时观察到患儿眼球有逃避动作,遂详细询问了患儿的生长环境。得知其父母均常年在外地打工,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性格较为孤僻,不喜欢与邻居家孩子玩耍,成绩一般。患儿每次发作均在父母回家后准备离开前几天,近一年来父亲在家照顾孩子,则无类似发作。


为进一步明确孩子的发作是“癲痫”还是“癔症”,医生故意在患儿床边要求其父母离开,孩子再次出现剧烈的四肢抽搐,伴角弓反张样僵直。镇静处理后待患儿醒来,经耐心安慰与劝导,孩子讲出自己的顾虑:因第一次外伤抽搐后父母赶回身边照顾,觉得如果自己身体不好,父母就不会外出打工,因此常以抽搐来引起父母的重视。此次发作是因为几天前听父亲说要再次外出打工挣钱。


最后诊断:癔症性抽搐。



癔症


癔症是社会因素与个体易感素质共同作用所致的一种精神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化,常见为癔症性精神障碍和癔症性躯体障碍[2]。当发作心理诱因不明确、病程较长、发作症状不典型或伴有精神症状时,易导致误诊,特别是“癔症性抽搐”与“癫痫”不易鉴别。

 

癔症性抽搐的临床表现


癔症性抽搐是癔症性躯体障碍的一种症状表现,往往由暗示而起,即发作前有一定的精神因素诱发。


患者在情绪激动或受暗示下突然发作,四肢不规则的抽动或僵直呈角弓反张样,或双手抓头发、捶胸或辗转翻滚,常伴有呻吟、哭泣、自语、吼叫等精神症状,意识范围缩小呈朦胧状态,瞳孔对光反射正常,无遗尿及外伤,发作数十分钟或断断续续数小时,全身肌肉才松弛下来,进入昏睡或逐渐清醒,可有概括性的回忆。

 

在该病例中,患儿外伤后第一次抽搐可能是一次痫性发作,但之后的发作性抽搐则是精神心理障碍所致。临床表现和癫痫很难鉴别,但在查体的时候我们发现患者有眼球回避行为,提示患者意识清楚,抽搐可能与心因性因素相关,追问病史发现病人有一定的精神心理障碍,给予暗示诱导后出现类似发作表现,遂确诊为癔症性抽搐。



癔症性抽搐与癫痫的鉴别


癔症性抽搐与癫痫的相同点:


①两者发作时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重复言语、低声自语、叫喊声或发笑,甚至恐惧和愤怒;


②均可出现吸吮、舐唇、伸舌、吞咽、咀嚼等怪异动作或行为;


③两者发作时可有解扣、脱衣等情感性动作,但癔症抽搐患者动作比较激烈,癫痫则比较柔和。

 

癔症性抽搐与癫痫的不同点:


①癔病性抽搐杂乱无规律,不伴意识丧失和大小便失禁,而癫痫发作时正好相反。


②小儿癔病性发作多见于年长儿,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而低龄的典型患者较少。


③癔病性抽搐发作与周围环境有关,常在引人注目的时间、地点发作,周围有人时发作加重。而癫痫发作往往无征兆。


④癔症性抽搐发作时脑电图正常,癫痫患者的脑电图一般均有异常。 



癔症性抽搐的治疗


癔症发作有明显的精神刺激,加之患者特殊的人格特点,如情绪不稳定,感情用事,急燥及任性等,有高度的暗示性,其情感和行为极易被别人的言语、行为和态度所影响。我们在治疗上以心理支持为主,再辅以药物等治疗,药物作为暗示治疗常可获得明显疗效。


心理治疗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解释本病完全可以治愈而不留下任何残疾,并应做好患者家属、同事等人的工作,避免周围人群的紧张及过分关心等不良气氛对其造成影响。


1.暗示疗法


指在医患交往中,医护人员通过表情、手势、态度及含蓄的言语去影响并改变患者的感受、认识、情绪、态度与行为,以减轻或消除其心理及躯体上的各种疾病与痛苦[3]。


2.心理疗法


分为解释性心理疗法或分析性心理疗法,可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克服个性缺陷,认识无意识动机对健康的影响并加以消除[4]。


3.行为疗法


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适用于暗示治疗无效、肢体或言语有障碍的患者。

 

药物治疗


当患者在心理治疗效果不明显时,一些镇静药物的使用可以很好的保护患者。可使用盐酸氯丙嗪25?50mg肌内注射;或地西泮10?20mg静脉注射,可促使患者人睡。

 

参考文献

[1] 杨连粤,肖波.神经内科临床心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62-163.

[2] 田涛,杜晖. 癔症误诊为癫痫一例报告[J]. 精神医学杂志,2014,(04):304.

[3] 李春红.癔症性抽搐20例的抢救与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6): 335.

[4] 蒋国卿,麻继红.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手册[M].上海:第二军医出版社.2009:34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