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打更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对于今天的现代人来说,大多只有在戏剧中可以看到由小丑扮演的更夫,白胡须,白鼻子,弯腰迈着缓慢地步伐,艰难地拿着木梆子,边打边走。今天钟表早已普遍进入人们的生活,活着的老年人,听到打更长大的人已经不多了,但我们可能还会对这个数千年对我国人民生活起着重大作用,并已经淘汰的行业感到有一些兴趣,旧时家里没有定时器,即使后来钟表输入了,昂贵的价格,也只有极少数人家才有,因而只有打更报时,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劳动带来的时间上的概念。
用更数表示时间的程序大致是这样的,当暮色苍茫的时候,打更人的梆声便在街头出现了,这是头更,照规定戍时初刻,即是下午七时,由这时起到寅时三刻,即清晨的四时二十分止的一段时间,共分五次鸣梆,每次打梆的响数不同,也就是共分五更,第五更又称尾更或散更,这时的梆声是密集而击,表示天快亮了,催促那些日出而作的人尤其是耕作的农民起床,我国勤劳的劳动者习惯于天没亮就起床,开始劳作的一天。至于三更正好是午夜,所以俗语叫半夜三更或三更半夜。
打更除了报时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防火和防盗,防止意外,有着巡逻的作用,提醒居民注意提高警愓,万一有事可以及时叫醒居民出来采取措施,保障民众的安全,旧时的打更人,一夜巡视几次,确实对社会治安起了很关键的作用。春秋时代鲁国击柝使它的邻国听闻而来相互保卫,这便是用打更声更进一步成为联防工具了。另外打更还有一种另类的作用是驱鬼镇妖的作用,例如《红楼梦》就有这样一段描写“晚上吴贵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妇儿不妥当,便都说妖怪爬过墙吸精而死。于是老太太着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将宝玉的住房围住,巡逻打更……”
至于打更的工具,"周礼"上说,"夕击柝以比之。"按辞海的解释是"夜行所击木也。"至于柝的形状如何,没有太大的定论,但大致是木制的发声的响器,和后来最普遍用的梆子相同。梆子,是一块结实木头制成,中间挖一条缝,用一根实心的木棒敲击发出梆梆声,在今天的戏剧中很多也作为主奏节奏的乐器使用,过去有些地方戏曲甚至用梆子作为代表性的名称和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南方的绍兴大板,越剧又称"的笃板"等都是。梆子也有用竹筒制成,发出洞洞的声响,这些单调的声响都可以发至很远,另外也有用小锣配合,如"洞洞当"代表二更,"洞洞洞当"代表三更,余类推。
在战国的时候,有一种名叫"刁斗"打更,在"旧汉仪"指出:"夜漏起,宫门之外,卫士击刁斗,以传五夜,城皇之内,击木柝,呼备水火。""史记"有记"刁斗"又用作军用炊器,:"刁斗以铜作鐎,受一斗,尽炊饭食,夜系以行。",因而可以说,战国时是用军用锅,白天煮饭,夜晚敲击打更。
而到了唐代改用了钟和鼓,"唐官百志"中说:"祠部长天文,漏刻分明,更以击钟为节,点以击鼓以节。" 当时把夜间划分为由"甲夜至戊夜"五夜,后来这个划分法发展为五更,那时间还在一更内又分为三点,五更共十五点,打鼓为更,打钟便为这一更的点数。
到宋代又有所改变,在"会要"中指出:"宋禁中有更点,在长春殿门外,更以鼓,点以钲", 也就是说,以钲代钟表示更,有关钲又有进一步解释,"铙也,似铃,柄中上下通,执柄摇之,使以体相击为声。"说明钲是用手摇的类似铃的响器,这应该是一种进步,钟比较大,是要挂在那里敲的,钲相对小而轻便,用手摇,可以随身携带着出更,边走边摇。
大家一定要问,打更人他们何以知道当时的时间,准确打更报时。一般他们用一种传统的计时方法,入夜先点上一柱香,当一柱香燃尽时便是头更,之后他们出外打更,转一圈再燃上另一柱香,自己倒头便睡,他们习惯,这一柱香快点完时便会醒来,再出去打一圈更,回来再燃一柱香,如此一直到天亮。这样的计时,并不是十分准确,但肯定差不了太多。
打更人习惯上称为打更佬, 文雅一些称作更夫,一般是职业的,由地方上的街坊,店家和地主等集资雇请,有的以月薪计算,也有并不以月薪计算,而是逢年过节由地方上凑一些钱或米粮打赏便算的,不够吃时便向街坊熟人乞讨过日。打更是分地区进行,按一定路线行进。由哪一街坊雇用就在这一地区打更巡逻。旧时打更人大多由年迈无家可归的孤苦老人担任,他们上了年纪失去了劳动力,只能用打更的微薄收入,惨淡度日,他们条件好一点的可以住在乡公所或祠堂的一角,有的只能栖身在破烂的庙宇里,无论凄风苦雨或酷暑严夏,按时打更巡夜,他们对当时的社会贡献是很大的。
说到此,其实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一种打更,往往在现在的街坊里,每晚也有一个干部有的骑着自行车或步行,手里摇着铃,高喊门户小心,有的干脆用录音机放送事先的录音:各家各户注意了,关好门窗,小心煤气,当心小偷,注意安全了。他们起了巡夜报时的作用,是不是现代的打更人呢。 如对本文有任何疑问、意见以及建议 请继续访问 http://zhangqiang6813.blog.163.com/留言 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