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简单地对嘉靖帝有个了解,这期我们正式从“大礼议”开始讲起。
明武宗一生爱折腾自己,最后连子嗣都没有留下,而孝宗却只有他这一个儿子。国不可一日无君,大臣们只能从孝宗的侄子里面挑选继位的人。孝宗是宪宗的三子,嘉靖的父亲是宪宗的四子,虽然在孝宗所有的侄子里面嘉靖年龄不算最大,但按照长幼尊卑,他入继大统正合适。杨廷和等人和张太后商议后,便正式决定立他为帝,况且在当时的各方势力来看,都是各方满意的结果。 嘉靖帝即位后,第五天便下令礼部讨论他父母的尊号。礼部与杨廷和商议后,便决定让嘉靖先过继到孝宗的名下,以孝宗的儿子、武宗的弟弟的身份继承皇位,而把嘉靖自己的父母作为他的皇叔与皇叔母。这样的结果,是嘉靖帝万万不能接受的,他当时就指责到“难道父母还可以更改吗?” 但是杨廷和等人坚持认为嘉靖帝要以孝宗为皇考,因为他们觉得这样才能名正言顺,这样才能维护嘉靖的统治地位的合法性,这样更加符合“礼”,因此历史上也把他们称为“护礼派”。 经过正德十六年的第一次交锋后,杨廷和的“护礼派”便占据了上峰,直至之后的张璁出现。张璁并不是一个在官场上顺风顺水的人,七次考试都未中进士。直到他47岁的那年,才终于取得功名,考中了进士。 他中进士的这一年,朝廷的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武宗驾崩,世宗接位。世宗一心想要尊崇自己的父母,而以杨廷和为首的的大臣们却坚决反对。一边是孤立无援的皇帝,一边是咄咄逼人的权臣,他敏锐的感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在正德十六年的七月份,他便上书驳斥礼部的主张。并且在奏书中引经据典,对护礼派的主张从多个层面提出反对的意见。并且言明明朝以孝治天下,群臣们让天子自绝于父母,置天子于不孝,这些观点都让护礼派们处于被动的地位。 看到张璁的上书后,嘉靖帝大为所动,因为终于有了支持他的人。便将张璁的奏疏下发给杨廷和的内阁,让他们再行商议,但杨廷和等人还是坚持他们一贯的主张,双方因此陷入了僵持的地步。随后一件小插曲改变了当时微妙的形势。 嘉靖的母亲从湖北老家来北京,听到朝臣们的主张,便留在了通州,不愿意来北京。嘉靖听说过,便向张太后哭诉,表示愿意不做皇帝,与母亲一同回到他们的老家去。杨廷和一看局势不妙,便同意让步,让嘉靖的母亲以兴献帝后的身份入宫,这才打破了当时的僵局。 事情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久经宦海沉浮的杨廷和而是进行了又一步反击。他授意张璁任职的吏部,把张璁调去了南京,使其远离了朝廷。张璁走后,反对的声音不在那么厉害了。之后虽然嘉靖帝又提出了为自己父母亲提升尊号,但是群臣们还是坚决反对,杨廷和一度要求辞官回乡,嘉靖只能让步。 “大礼议”似乎到这里逐渐平息了下来,但事情远远不是那么的简单,在下一期我们看一看嘉靖帝是如何反击的。(全文又是宝国叔的剧照,哈哈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