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层次与心智水平的提升

 旷达致远 2017-03-19

阅读层次与心智能力的提升

我们很多人都希望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前提是我们要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提高。知道了方向才能前进。今天我们就简单谈一下阅读层次的问题。


一、阅读技巧的层次划分

应该如何来判断阅读能力呢。按照技巧这里把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大家可以自己对比一下。

第一个层次,是看书识字的层次。就是拿过一篇文字资料来,认识字,能看懂词语,可以开始看。这是阅读最基础的能力。比如一个英文不好的人,去看英文书籍,不认字就没法阅读。又或者我们看文言文,之所以看不懂,其实就是识字量太少,一个字有三种意思,我们就知道一种。一篇文章5000字,就认识3000字。有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人十五岁识字量破万,咱们现在中文系研究生毕业能认识六七千字不错了。

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学开始就在这个层次,可惜到了成人阶段也一直没有提升。因为我们的教育里面缺少阅读这门课。

这个阶段的提升应该是伴随着我们终生的,认识足够多的字,认识足够多的词,然后掌握足够多的概念。

第二个层次,是高效阅读的层次。目前我们成人平均阅读速度在400~500左右。通过学习训练,只需要几天时间,基本都可以提升到1500字以上。甚至极限速度提升到8000~10000字的也有很多。对于孩子,速度提升会更加明显。那么跟没有训练过的人比,你的学习能力自然提升很多。因为你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东西。

这是市面上很多快速阅读课程都会讲的内容,这些内容当然都是真的。但如果你以为从此以后你就会阅读了,那就是痴心妄想。

高效阅读的意义在于迅速的筛选文章,找到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内容。从而开始真正的阅读——字字精读。

第三个层次,精读或者叫做研读,是提升智能的层次。一本正经的书,也就是不是东拼西凑的书,是作者几年的智慧结晶。如果我们看一本书,仅仅只是获得了一些知识或者资讯,那么实在是很浪费的一件事情。对于一本值得看的好书,我们不应该满足于此。我们应该做的是,与作者在书中所涉及的问题上面,进行一次思想的交流。通过解析一本书,让我们的思想,心智水平在这本书所涉及的问题上面,达到与作者相同或相近的水平。当然,能够超越作者是更好的了。

只要通过合理的方法,外加一定程度的训练。就可以达到这个水平。

这个层次才是真的阅读,书太多,我们只需要读值得我们精读的书就可以了。而且真正的好书应该字字精读。

第四个层次,是信息整合,学以致用的能力。用书来举例,上面说的是一本书,现在就是众多书籍的同主题阅读。在众多信息里面,筛选出来对自己最有用的部分,进而提升自己。不仅仅是知识面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思想心智水平的提升。可以说,第四层是前面几层的综合应用。

在这里,每一本书,每一个知识不再是单独的,而是能够成为一张网络,互相都有联系,可以相互启发,实际应用。

这四个层次是循序渐进,也就是高一层次需要以低一层次为基础。否则很难得到提高。可惜的是,在我们的教育中因为缺少指引,从第一个层次开始就出现问题,再往上就上不去了。

识字,不仅仅是会读会写这个字,而且能准确的知道这个字在不同文章的字义。认识足够多的字,然后认识足够多的词,掌握足够多的概念。然后才能在快速阅读的同时保持理解能力,迅速筛选出需要精读的部分。

而精读,也就是真正的阅读,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阅读,并且能够清晰明确的知道每个字的意义。进而才能准确知道一句话乃至一篇文章真正的意思。只有明白了这点,才算是阅读真正入了门,否则都是在院子里转悠。

梁启超谈读书: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诸经、诸子、四史、《通鉴》等书,宜入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刻读他,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钞录的随读随钞。另外指出一时刻,随意涉览:觉得有趣,注意细看;觉得无趣,便翻次页;遇有想钞录的,也俟读完再钞,当时勿窒其机。


二、你读的书代表你现在的心智水平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这个人的心智发展史,读书的类型就可以了解到这个人心智的发展水平。我回顾自己的阅读经历,再参考询问很多热爱阅读的人的经历,做了如下总结。

学问入门前的阅读阶段

第一步:娱乐小说类。

这是阅读的起点,这个起点是继童话故事而延续的,培养一个人对文字的感觉,一个人刚开始接触阅读时阅读类型。比如大家都喜欢看的网络小说,武侠小说等等。这个阶段按说应该在小学阶段就可以完成,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受到良好的指导,一直到大学才开始补这一课,已经错过了阅读最佳时期。前段时间朋友圈推送来篇微信,2015年中美大学生阅读书目的差异。中国这边,排第一位的应当是小说类,诸如《平凡的世界》在两所校园夺得阅读之冠。余者有《三体》《盗墓笔记》《神雕侠侣》《绝代双娇》《天龙八部》,多是些文学作品,思想类型的书,极为稀少。

这代表了我们大学生整体阅读水平不高。

这一关过不去,一辈子也就只有这阅读学习水平了。我们平时坐车走路,看到很多低头族,拿着手机划来划去,你注意一下他在看什么,基本都是网络小说或者娱乐新闻。

第二步:经典小说类。

当孩子看过一定的流行娱乐小说之后,对文字的敏感性就慢慢培养出来了,就算没有人教,他也能够感觉出哪些书写的好一些,他会有选择去看一些经典的,或者至少写的好一些小说作品。差的已经看不下去了。

阅读水平是需要积累的,有人指导当然会好很多,但是就算没有人指导,随着阅读量的积累也会慢慢提升。

这个阶段还没有自己的主见,但又会觉得自己懂得很多,看到几句精彩的言论就感觉如获至宝,好像别人都不如自己,伤春悲秋,恃才傲物,自我感觉良好,文青范十足。

第三步:技术应用类

看的东西多了,或者生活工作中碰见的事情,心中慢慢就会积累一些问题,想要把它弄懂。这时候会找一些相关应用型书籍来看。励志类,管理类,商业类,自我提升,经济类,写作类等等。这类人就已经不多了。并不是所有人碰到问题都想要通过阅读解决。有的人根本没想到要提升自己,有的人想要看但是看不进去,这是因为他阅读水平没有达到这个层次。

第四步:史哲思想类

懵懵懂懂的看了一堆应用类书籍,积累了一定量的知识,开始的时候都是碎片化的,后来慢慢的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框架,算是有一定主见了,不再是听谁讲的都有道理,无法做出分辨的阶段。

这个时候就不仅仅是对表面的行为现象感兴趣,而是对产生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有兴趣。所以会开始看史哲思想类的书籍。到了这一步,才算读书入了门。理论上来说,至少最晚也应该在大学阶段达到这个水平,才算是合格的教育。

我们看一下而美国十所高校综合排名,借阅量前十名的书籍分别是:

1.《理想国》柏拉图;

2.《利维坦霍布斯

3.《君主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4.《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

5.《风格的要素》威廉·斯特伦克;

6.《伦理学》亚里士多德

7.《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

8.《论美国的民主》亚历克西斯·托克维尔;

9.《共产党宣言马克思

1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差不多这个水平吧。不过我是在大学毕业三四年之后才达到这样的阅读水平。因为我在上学阶段没有碰到哪个老师教给我应该怎么阅读,我的阅读水平是靠着自学阅读,以及阅读量逐渐积累慢慢提升上来的。

如果有人指导的话,这个时间段会提前很多,我发现那些前辈们差不多十六七岁就达到这个水平。比如梁启超,梁漱溟,陈演恪,钱伟长等等,他们家学渊源。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这个阶段的水平在普通人中已经挺不错了,你已经拥有了专业的学习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想学什么,都可以快速成为某一领域内的专业人士。

但对于真正想不断提升自己,学有所成的人来说,你的路才刚刚开始,我们刚刚踏进了学问的大门。所以有一个好的老师真的挺重要的,他可以节省我们好多年的时间。不过,就算有老师指导,阅读也不是一撮而就的事情,一定需要积累。只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奠定基础,更快的走过入门前的那些道路。

三、学问的八层境界

梁漱溟先生所讲,摘录如下:

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有主见,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第三层境界:博采众家之长

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不会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

你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会读书的人说话时,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不旁征博引;反之,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

第四层境界:知不足

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虚心了。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

学问的进步,不单是见解有进步,还表现在你的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

心虚思密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对于前人之学,总不要说自己都懂。因为自己觉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虚心地先求了解它。

遇到不同的意见思想,我总疑心他比我高明,疑心他必有我所未及的见闻,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样判断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过于我,不然,何以我所见如此而他所见如彼呢?

第五层境界:以简御繁

你见到的意见越多,专研得愈深,这时候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

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凡是大哲学家皆没有许多话说,总不过一两句。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里是异常轻松的----所谓举重若轻。

学问家如说肩背上负着多沉重的学问,那是不对的;如说当初觉得有什么,现在才晓得原来没有什么,那就对了。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甚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反过来说,学问浅的人说话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词越多。让一个没有学问的人看见,真要把他吓坏了!其实道理明透了,名词便可用,可不用,或随意拾用。

第六层境界:运用自如

如果外面或里面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如果学问已经通了,就没有问题。

真学问的人,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

第七层境界:一览众山小

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也是这样,一切深浅精粗的层次都曾经过。

第八层境界:通透

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