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句国骂居然出自孔子之口? 现在只要吵架, 我们也会这么说

 南方天天阅读 2017-03-19

孔子一生诲人不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美名也一直被后世传送。在众多的贤人当中,却有这么一位学生,不被孔子所喜,甚至让孔夫子对其破口大骂,这一骂更是流传至今,一直被后人所用。那么,这个惹得孔子怒骂却又留名于七十二贤的人才到底是谁,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曾被孔子所厌恶呢?

宰予,字子我,或称宰我。作为孔子的鲁国同乡,不负众望的成为了孔子众多学生中最优秀的那一批,曾陪孔子周游列国。这样一个长期留在老师身边接受言传身教,最终学有所成,青史留名的贤人,却在年青时曾惹得孔子不顾君子之风,大发脾气。

孔子有言:“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此言一方面说明孔子因材施教,众弟子各有所长;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宰予能言善辩,思维敏捷,其口才和思辨的能力最为孔子所看重。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惹来老师孔子的一顿怒骂。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恢复周礼,甚至不惜周游列国,费尽心力的想要说服诸侯来支持他的学说和理念。然而诸侯纷争的时代注定无法给孔子一个可以施展抱负的平台。

就拿周朝旧礼当中的“三年之丧”来说,当时要求子女在父母去世后守孝三年,守孝期间不得外出、不得吃好的穿好的,不得听音乐,见了外人也不准行礼等等,如有违背,就犯了不孝的罪过。

这本来只是一种古老的礼仪而已,也没啥可争论的。可宰予却偏要跑去和孔子说:“父母死了守孝三年,这个规矩太久远了。三年的时间什么都不做,光待在家里,真的过了三年之后,那些其他要遵守的理解还能记得住吗?依我的意思,有个一年的时间就足够了。“

由此就能看出宰予确实称得上“辩口利辞”,对旧的周礼逐条辩驳,提出新的想法。但没想到宰予的话刚说完,就被孔子反问到:“你的父母去世了,你觉得过了一年就可以去自己享乐,不再守孝,你自己能心安的了吗?“

听老师说话的口气,应该对宰予这一套说辞很生气了,反问了宰予一句。没想到宰予的回答差点让孔老夫子掀了桌子——宰予心怀坦荡的说了一个字:“安。”这个回答可真把孔子气炸了,对宰予一通训斥,说小孩要被父母在怀中抱三年,才能放心他们自己行动,那为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三年之丧,恪守礼节就是最好的报恩方式。你觉得一年就够了,那你就按自己说的去做吧!

孔子这一通脾气发的,直骂宰予不仁。“仁”是孔子眼中儒家君子必备的素质,给予宰予这样的评价,可见孔老夫子当真是被气的不轻,也对这个学生彻底失去了信任和信心。

除此之外,宰予在学习上的懈怠,更让孔夫子对其极其不满。一天孔子给座下弟子讲学,发现宰予并不在列,就让其他学生去找,结果发现宰予竟然在屋内睡觉。气的孔子大骂:“朽木不可雕也!”

直到现在,这句话也依然被用在那些不争气、不上进的子女身上。只是,这句国骂居然出自孔子之口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现在只要吵架,我们也会这么说,是不?

对于宰予这样的学生,孔子觉得责备他都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干脆不再搭理他。以至于后来宰予再向孔子请教问题,孔子都不屑于回答于他。

我们用当代人的思维去看待宰予关于“三年之丧”的想法,其实也并没有多大的过错。现代人已经慢慢放弃了传统礼仪中的一些糟粕和繁复,更愿意以新的理念和行动来表达对去世父母的孝顺和哀思。

但在春秋时期,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学生,提出这样的想法就有点让人不能理解了。儒家向来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身,而仁爱正是一位君子最贵重的品质。在自己的老师面前表达对孝悌礼节的意见确实还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再来看看孔子对宰予的批驳,也是入情入理的,作为儿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本就不该忘记。

这一对年龄相差29岁的师生在周朝旧礼的理念上产生了分歧,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代沟,但另一方面也能看出这是一种师生之间不同思想的正面交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