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把握幼儿园常规的“收”与“放”?

 梦幻百合0211 2017-03-19


文/黄曼  图/网络


首先,要以幼儿为本,教师从观念上突破。《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常规教育是为了让幼儿学会更好的自我管理,减少老师的管理行为,而不是一味的让幼儿服从管理。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训练死板的儿童,既不会吵闹,也不会让成人收到任何干扰;但是这种儿童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没有用处,也不可能有什么抱负。”因此,教师要把幼儿的发展放在首位,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放下教师的“权威”,允许幼儿说错话,做错事。幼儿需要一个自我发现和学习的过程。在犯错和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幼儿会体会到常规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和益处,这样幼儿才能认为常规是自身需要的,才能自觉的去遵守常规。 



其次,抓住契机,适时教育。有些教师在常规教育中对幼儿喜欢说教,内容刻板枯燥,幼儿根本毫无兴趣听下去,自然所达到的效果不佳。所以老师应该在幼儿的行为上抓住契机,适时引导。举个例子:我们班的小朋友喜欢在厕所里玩水,洗个手要洗很久,还有的小朋友水龙头总是不拧紧,白白浪费了很多水。看到这种情况我就想提高他们节约用水的意识。于是我悄悄的班里的水给停掉了,结果小朋友解完大小便也没有办法冲水,也没有办法洗手,卫生间里味道也很难闻,小朋友感受到了没有水的不便之处。我此时抓住契机进行教育,让他们知道水对我们有多么重要,我们平时玩水和不关紧水龙头浪费了那么多水多么可惜。顺势告诉他们有很多地方就像我们现在一样,一直都很缺水,他们的生活多么艰难,孩子们突然就理解了节约用水的意义。从此以后基本上就没有发生过在卫生间玩水及不关紧水龙头的孩子。只有幼儿真正理解某些行为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后果,才会自觉的遵守规则。



再次,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协商建立规则。如果“收”的太紧,即只一味的强调规则要求,幼儿不但会感到压抑和拘束,而且会导致他控的行为,幼儿会在外界的压力下暂时表现的服从,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如果“放”的太松,即给予幼儿完全的自由,放任不管,幼儿就会无拘无束,毫无规则,这不但不利于集体管理,而且也不利于自主性的发展,毕竟人都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集体中,社会是有规则的,我们都要根据社会规则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在幼儿园集体教育中,要在一定规则要求的基础上,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选择,自主决定的机会,这样幼儿才能发展适度的自主性。


如何把握这个“收”与“放”的时机呢?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常规教育中幼儿的行为可以分为涉及同伴和集体的,包括集体活动中的纪律要求,如区域活动的要求、盥洗及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要求以及安全方面的要求,这些方面要有一定的限制。还有就是那种只属于个人喜好,没有对错,不影响他人方面的行为,我们可以给予幼儿适当的自由,如幼儿的玩方面,吃方面。



弄清楚了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放”,我们又要考虑怎么“收”,怎么“放”了!即规则的制定。制定规则要让幼儿知道为了他们好,而不是管住他们,可以让幼儿共同协商制定规则,只有幼儿通过自己协商建立的规则才能被幼儿真正接受,内化,形成自我约束感,最后形成自我约束顺从,而这种顺从是幼儿自己选择的,不是别人强加于他们的。


最后,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把握“收”“放”平衡,建立良好常规。“收”和“放”达到了平衡,才能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老师对班级常规“收”“放”自如,还需要加深自己的学习,善于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分析幼儿的行为哪些该“收”,哪些行为该“放”。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规则逐渐稳固。另外,教师要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评判不同类型的幼儿,而是要给各种类型的幼儿提供宽松的人际环境,如给内敛、动作慢的幼儿更多的时间,引导活泼、冲动的幼儿注意细节等。



总之,良好的常规教育是幼儿养成好习惯的基础,而把握好“收”与“放”对良好的常规养成又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在进步,教育在发展,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去创新和反思常规教育,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作者简介:黄曼 ,1986年1月出生,是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惠民教育实验幼儿园的一位幼儿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