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番五次去故都洛阳,天气很悲催,不是阴就是雨,尤其看墓,很配合心情。从新安到一到洛阳,就赶紧奔向古墓博物馆。2年前碰了大雨滂沱的星期一,闭门的感觉郁闷沉重,这次终于如愿以偿。我在这里的墓中竟然徜徉了3个小时,有点得到“古墓派”的真传了。
洛阳古墓博物馆现在叫古代艺术博物馆,但我还喜欢老名,通达易解,一目了然。邙山无闲土,尽是旧人墓。古墓博物馆是以北魏宣武帝元恪的景陵为主体的专题性博物馆,由北魏帝王陵墓区(包括元恪墓、其弟清河王元悻墓和江阳王元叉的墓)、西汉至宋金的搬迁墓葬、壁画陈列馆3大块组成。


景陵左右两边的贵族墓看锁具已锈死,想必多年没有开启了。到景陵的时间比较早,正好可以游赏周围遍植的牡丹,雨中的牡丹含珠滴翠更娇媚妩人。开门的姑娘打开灯后闪人,地宫留给我一人独赏。

元悻墓

元叉墓
宣武帝元恪是孝文帝的次子,在位6年。景陵是继明万历定陵后国朝第2个批准发掘的帝陵。其坐北朝南,上有高大的封丘,下有50多米长的墓道、甬道和墓室。甬道中左右为石刻武臣像,空荡的墓室中有15块青石铺成的棺床,上置有刻饰的石棺,穹窿为青砖叠涩出的覆斗形。








中国古墓十墓九盗,景陵不例外。开掘时也只出土了十来八件可怜的器物而已,在前面的展示厅陈列着。地宫的前面东、西方向各有一翁仲,西边的为北魏遗物,头为后补,石像双手握剑,衣带飘垂。东为仿制品。



景陵出土的陶砚

景陵出土的陶俑
在另一块地下,这里搬迁复原了西汉至宋金的代表性墓葬25座,这种易地好还是原地好的做法,至今众说不一。如果分散的野墓任人盗损或自生自灭,那聚合倒是一种功德。建博物馆易地保护,想必也是不得为之而为之,至少保护了墓葬原貌,也让人体会1千多年墓葬文化的嬗变。墓室结构、物品壁画、石刻砖雕在有限的空间内,博物大观尽情释放。



彩绘茧型壶【汉】

成氏家族墓【东汉永康元年(167年)】原址洛阳唐寺门村


失名墓【东汉】原址洛阳涧河西岸



失名团葬墓【北宋神宗时期】原址洛阳新安县城关镇宋村
古人视死如生,地下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伴着着曾经的富有而留下另一处不动产。墓有再启之日,人无还颜之时。时间沉淀的不止历史,也钩沉着散佚的未知。进古墓是在古人的灵魂对话。探奇与获知,是坟协、墓友们的共同感受。

宋四郎墓【北宋晚期】原址洛阳新安县石寺乡李村

开芳宴

妇人半掩门

宋氏墓【北宋晚期】原址洛阳新安县石寺乡李村

邹稪墓【金承安4年(1199年)】原址焦作市,东壁线刻《家居生活图》

西壁线刻《杂居图》,司乐手中的乐器有筚篥、节板、杖鼓、大鼓等。

北壁线刻《人物图》

汉墓壁画




大门口外的国保碑


牡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