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四节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自然学派 2017-03-19

 

第四节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上回书说道,我们要拜访一下西毒欧阳峰老前辈,那么经济学中的欧阳峰是何许人也?提起此人也是大大地有名!是一个与李嘉图同时代的人,比李嘉图还大5岁,法国人让·巴蒂斯特·萨伊。其实第一篇已经提到过此人,他创立了所谓的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主要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

 

一、“存在即合理”的价值理论

 

  萨伊的理论传承自英国的老前辈,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因此他被认为是亚当·斯密学说在欧洲大陆的继承者和普及者。当然他不仅研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也研究李嘉图、马尔萨斯等人的学说。他所推崇的当然是亚当·斯密,而对李嘉图印象则不太好,萨伊认为李嘉图的思维方式过于抽象,往往是根据某些原理进行直线式的推论,缺乏对客观事实的观察,因而对李嘉图的结论也不太认可。萨伊自己则身体力行,把政治经济学归入实验科学,认为研究政治经济学,必须以观察到的事实作为出发点,所有的结论都必须在这些事实上推论并得出。

 

  至于萨伊的理论为何被加上庸俗两个字,我没有来得及详细考察,但总觉得这个词不算褒义词,其本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愿意采用的,不知道是谁给他戴的帽子,反正还挺贴切的。

 

    前面已经说过,斯密只是向大家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但对这种方式的合理性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而是有点想当然地认为这是“自然”的、“文明”的发展结果。这也许是因为在斯密的时代,社会矛盾还不是非常尖锐,劳动者的质疑还不是很激烈。但是几十年以后,资产阶级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几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斯密那种“劳动产品被扣除两次”的分配方式,显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于是萨伊的价值理论在适当的时间登场了,我在第一篇简单介绍过,萨伊认为生产物品只是在生产效用,而物品的效用决定其价值,也就是说萨伊似乎是一个效用价值论者,但我认为这只是他的虚晃一枪,他似乎并没有在如何评价和比较效用上下多少功夫,而是通过先把价值归于效用,再把效用等同于产品,把产品和交换价值完全混淆在一起了!接下来,萨伊把斯密的三要素先参与分配再决定价值的理论,改造成了三要素先创造价值、再参与分配的理论,于是地主和资本家所获得的产品,就不再是劳动产品,而是他们手里的土地和资本创造的产品了,地主和资本家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占有产品了,资本主义制度也就天经地义了。

 

  在我看来,马歇尔虽然“罪大恶极”,但萨伊恐怕算得上是贻害无穷!完全无愧于西毒的称号。首先,他的三要素共同创造产品的说法,是对人类生产实质的严重歪曲!而三要素共同参加分配的说法,更是对人权的严重践踏!人类本来是生产过程的唯一主宰、生产的唯一服务对象,其他所谓要素不过是人类劳动的对象而已,可是经过萨伊这两个说法的歪曲,在生产环节,人类就变成了和土地、牛马、金银具有同样地位的奴隶和工具了;而在分配环节,土地、牛马和金银,又反过来成了和人类分享劳动果实的享受者了!人类的劳动对象居然和人类平起平坐,这岂不是看似头头是道,实则大大的荒谬?

 

    我这边是人在辛辛苦苦地劳动,你派一头牛来一起干活,就想和我一样分配产品,甚至要分大部分的产品?对不起!我能让牛吃足了草料再给你送回去就不错了!无论谁的牛参加人类的生产过程,都是这个待遇!

 

    可惜,人们不但没有看透萨伊的这个反人类理论的实质,反而被他所蒙骗,萨伊的理论,也就成了资本主义的最佳辩护工具。

 

  其实,萨伊好歹还算费尽心思给出了辩护的理论,而有些人则更加简单明了!

 

  地主得到了地租、资本家得到了利息,这些都是不是事实?既然都是事实,那我们就不要再讨论它们是不是应该存在了!而只能寻找它们存在的理由,如果找不到合理的理由,唯一的可能在于你还没找到。因为“反正存在即合理”!

 

  对于“存在即合理”这句话,我认为应该这样说:“任何客观事物的存在,一定是因为有其必然存在的理由,但这个必然存在的理由,不一定符合公正、善良、仁道的要求,更不代表这个理由能永远存在下去。”而合理这两个字,一般情况下是含有一定量的“公正、公平、善良、仁道”内涵的,因此“存在即合理”这句话有误导之嫌疑,也经常被用来作为替即将消亡的事物做辩护的工具。

 

  对于使得某些事物必然存在的理由,我们一旦发现这个理由并不是那么容易让人接受,或者说不太公平、不太善良甚至有点残忍,我们也应该泰然处之,因为公平这东西,只存在于势均力敌的多个矛盾方之间,有力量差别,就会有不公平,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公平?公平和善良也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力量,大概只能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会越来越多吧。

 

  综上所述,不能因为看到不公平的理由就不愿意接受它,而去找或者宁愿相信一些似是而非而又好听的理由。这就是很多所谓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在做的事情,于是“勤俭、节欲、等待、延后消费、灵活偏好”等一系列的“积极向上、合情合理、优美动听”的理由接踵而来。但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些庸俗学者所做工作的意义,至少是缓和了阶级矛盾,让社会生产力得以继续发展。

 

  虽然我对“存在即合理”的说法坚决反对,但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流通过程的时候,还是必须按照事实来分析,不能因为某一项你认为不合理、不人道、不应该存在(仅仅从道义上分析)就把它扔一边去不考虑了,这也是我这本书从头到尾坚持的一点。该骂咱就骂,我从来不掩饰自己的好恶,但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而不去面对现实,除非真的下定决心去深山老林隐居去。因此我把“存在即合理”这句话,改成了“存在咱就得研究”,“存在咱就得承认”,我在做模型来模拟和分析现实的时候,恰恰就是用了萨伊的框架,因为这个框架太直接,太简单易行了。

 

二、萨伊关于宏观经济的主要观点

 

  有的读者大概要说了,你以上讨论的主要还是关于价值的东西,应该放在上一篇才对,怎么放这里了?说的好!到目前为止的确如此,而我把上述内容放在第二篇的原因,一方面也是因为第一篇关于价值的那一节太长了,而萨伊的说法也没有太新鲜的地方,怕大家看起来太烦躁,放在这里调剂一下大家的心情。另一方面,我这里介绍萨伊的主要目的是想说说他关于宏观经济的一些看法,以便和我后面宏观分析的结论做对照。而介绍一个人的经济理论,不指明他的价值理论,就不能对他的结论有本质上的理解,所以就都放一起了。

 

  萨伊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关于货币和产品的关系以及交换的本质

  萨伊认为货币只是在交换的瞬间发挥作用,而人们能使用或长期保存的财富则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因而商品交换的本质是以一种产品换取另一种产品。

  正是由于货币的存在,使得收入和资本的价值的流通变得十分容易,但货币本身并不是年收入的一个项目,因为它不是产品,国家收入是实际产品及其价值,货币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而已。

  我认为萨伊的上述观点是非常正确的,然而他下面更多地结论则越来越跑偏了。

 

(二)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

 

  萨伊从交换的本质得出“产品是用产品来购买的”这一推论,因而继续推论下去:要想社会繁荣,必须使劲地生产,大大地生产,自己所生产的东西越多,拥有的财富就越多,也就会越有能力购买其它东西,因此需求自然加大,价格也随之增加,生产者得到的利润也就越大。

 

  而鼓励消费对一国的经济不会产生太大好处,因为消费的欲望是很容易被刺激的,生产者难以满足这些需要。

 

    萨伊的这种理论被西方学者称为“萨伊定律”,简而言之就是“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社会上的一切产品都会被卖掉,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由于每个生产者都想享用品种最多和数量最大的各种物品,而同时每个生产者都在尽量制造出最大数量的产品和别人交换,因此,生产不但不会过剩,还会不断扩大规模,使所有人都被调动起来生产,因此不会有失业情况发生!从而把失业的人归为或者是嫌工资太低的人、或者是正在准备转行跳槽的人,相对应的失业分别被称为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

 

    我认为,这些观点是完全的本末倒置,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客观存在,也没有给萨伊留一点儿面子,事实已经证明所谓的萨伊定律不可能是正确的!看看那些因为失业而游行示威的大队人马就知道了。

 

    没有需求的话,供给就成了无本之木,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生产本身自然也难以为继了。也就是说,你生产的东西越多,只能满足能交换其他东西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另一个必要条件是,你的东西也得别人需要和买得起才行,交换是双方的事情,不是你有东西就一定能换得出去。

 

    当然上面说的不是萨伊定律错误的根本所在,萨伊最根本的错误在于,他认为所有人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和别人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然而实际情况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早就变成了对货币的贪婪的、莫名其妙的追求,脱离了想要交换东西或创造物质财富的原本目的。某些资本家已经拥有了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却仍然在努力赚钱,实在看不出这些人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哪种物质财富。而且,现代化大生产造就了特殊的交换方式,早就不是物物交换那么简单了,这一点等我用价值货币流通图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宏观分析时,大家将会清晰地看到。

 

(三)每个人的繁荣,都会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

 

  因为一个企业办的成功,就可以通过外部经济等方式使别的企业也达到成功。

    这个观点与上一个观点一样,看起来非常正确,而且道理怎么看怎么对,但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则偏偏并不成立!现实中垄断的出现和不断加剧,足以说明萨伊的这个观点也是错的。还是等宏观分析的结果出来后才能充分论证这个问题,我这里只是点明一下我的观点: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流通方式下,一个企业的成功,必然对其他企业造成伤害,僧多粥少,有吃饱的必有挨饿的,都吃饱的可能性完全不存在。

 

(四)生产性消费、非生产性消费和资本的积累

 

  资本的价值,可以通过再生产得到积累,因为当他们被消费之后,价值就会凝结在别的物质上,并在那一物质上累积起来,这种消费就是生产性消费,或者可以说消费生产性产品可以保留并积累原有价值。

 

    个人的节约可以使资本得到积累,为商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导致国家的繁荣昌盛。因此国家要提倡人们合理地节约,以促进个人和国家的同步发展。节俭是好事,但要把握一个度,如果过于节俭的话,会适得其反,如果人们把收入全部存入银行,以积累财富,那么市场上的商品就会无人购买,生产者就会减少生产规模,经济也会越来越不景气。

 

    我非常遗憾地告诉西毒老前辈,生产性消费(其实就是投资)又是一个可怕的错误,生产就是生产,消费永远是消费!泾渭分明、毫不含糊。然而生产性消费的概念硬是把生产说成某种消费,这是一个贻害无穷的错误,虽然说法不能改变实质,但却足以掩盖实质,并误导所有人。

 

    节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说法,更是早已深入人心,大家无不认同这个说法,然而不幸的是,大家通常认为节俭的方式就是储蓄货币,其实储蓄和节俭完全不能划等号,储蓄货币进而转化为投资来扩大生产,则更是错上加错!

 

    有些人恐怕早已按捺不住了吧:“stop!你简直到了为哗众取宠而胡说八道的地步了吧,你说生产可以过剩,存在失业,这个我们暂时可以承认;你说资本主义社会僧多粥少、饭不够吃,我暂时忍耐;现在你居然敢说储蓄不是节俭,储蓄转化为投资扩大生产也错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也觉得我的上述说法越来越不像话了,足够颠覆、足够骇人听闻,然而能够解释上百年来经济上反反复复、政府和经济学家们无计可施的理由,怎么可能没有一定的震撼性?突破“常理”是必然的!请稍安勿躁,一切谜底都在宏观分析之后揭开,再等两节,你就明白了。

 

(五)政府行为的后果

 

  政府指导生产的规定有害无益,而政府直接经营生产事业则给国民财富的生产效益和企业公平竞争造成危害。

 

    国家举债则好坏作用都有,不利的方面是使资本从生产性用途退出,转而向非生产性消费方面投入,不利于社会财富的增加;当然用在有益的公用事业上,也能带来好处。

 

    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无不对市场经济采取越来越强的干预措施,包括财政税收政策、货币政策、普遍发行国债等,甚至于直接救助濒临破产的银行和大企业,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对某些行业进行了国有化(如果企业都变成公有制,那就变成社会主义了),这些事实证明萨伊的这个说法早就被推翻了,而推翻萨伊理论的人就是经济学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上世纪30年代威震江湖的金钱帮帮主-上官金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