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黄鲁直书》“古君子不用于世,必寄物以自遣。阮籍以酒,嵇康以琴,阮无酒、嵇无琴,则其食草木而友麋鹿有不安者矣!独颜氏子饮水啜菽,居于陋巷,无假于外而不改其乐,此孔子所以叹其不可及也。今鲁直目不求色,口不求味,此其中又过人远矣,而犹以问人,何也?闻鲁直喜与禅僧语,盖聊以是探其有无耶?”不管用世与否,人总有所好,若一无所好则必有他志矣! 钟惺《与陈眉公(继儒)》“朋友相见,极是难事。鄙意又以为不患不相见,患相见之无益耳。有益矣,岂恨其晚哉。”盼老友相聚,世事变迁几十年过去了,重聚若徒言妻小,何益?真是有益之会,何恨相见晚! 曾异撰《问余希之足疾》“我辈少年时,耗费精气,无异破家荡子。中年得病,此债主持帐簿来登门时也。但能忍节嗜欲,稍尝一二,彼亦有时而去。然宿债未完,一二月后,不能不再来问我。使着实省啬积聚,逋欠填满,一去遂不复来矣。”中年后之病皆源于年轻时,欠债还钱之喻形象之极。 李兆洛《与祝子常书》“人生何必时俗喜,何必鬼神怜?但得一二快处,倾泻肝腑,发摅(shu)瑰奇,亦足豪耳。”鬼神怜有何不好?过头话不宜说!为人若有其快意处,自然好,何干时俗?做自己喜欢的、快意的事,也瞻前顾后思西想东,那还要我自己干什么! 谭嗣同《报邹岳生书》“人生世间,天必有以困之:以天下事困圣贤困英雄,以道德文章困士人,以功名困仕宦,以货利困商贾,以衣食困庸夫。天必欲困之,我必不为所困,是在居中人自悟耳。夫不为所困,岂必舍天下事与夫道德文章、功名、货利、衣食而不顾哉?亦惟尽所当为。其得失利害,未足撄我之心,强为其善,成功则天,此孟子所以告滕文公也。可见事至于极,虽圣贤亦惟任之而已。况足下之事,尚未至于极哉。天壤间自多乐趣,安用此长戚戚为耶!……故遇事素无把握,惟发端则以此心有愧无愧为衡。……昌黎《伯夷颂》曰:‘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天下一人而已。’盖古人以理为断,不闻以人言为断。心为我心,安能听转移于毁誉哉!”人为世事所困是常事,但得依照自己的心愿去做,不管成功与否,只要无愧于心就够了。(以上“人际春风”) 林逋《与梵才大师帖》“且天台不独甲于东南,实为天下之胜景,千峰万壑,山水重深,云霞猿鸟之清绝,高木秀草之环奇,复居其间作高僧,能用声诗写状其融结(动静)之精妙,以内适我真常之性,其为乐可量耶?” 天台山下国清寺有唐宋之梅。盘山公路弯道曲折,多九十度弯,开车而上非道熟很危险。下瞰深谷,捏着把汗。山颠石梁天成,飞瀑气势雄伟。 范仲淹《与晏尚书》“郡之山川,接于新定(建德东北的梅城)。谁谓幽遐,满目奇胜。衢歙二水合于城隅,一浊(衢)一清(歙),如济(济水)如河(黄河)。百里而东,遂为浙江,渔钓相望,凫鹜交下。有严子陵钓石,方干之隐茅。又群峰四来,翠盈轩窗。东北曰乌龙,崔嵬如岱。西南曰马目,秀状如嵩。白云徘徊,终日不去,岩泉一支,潺湲(yuan)斋中。春之昼,秋之夕,既清且幽,大得隐者之乐,唯恐逢恩(升官),一日迁去。” 多次过梅城都未去成,缘分未到也。老范爱此,升官也不想了,足见其可爱。 宋祁《上利建学士书》“仆爱浮云、车盖(斋名)二斋,岑寂披豁(安静宽敞)。郧(郧水,在湖北安陆)波衍漾,斜抱谯趾(城下)。苍山北缭,万峰相嶔。归云霞落,间映空阔。田鹤相叫,汀凫自归。渔舷牧笛,更相响答。清风吹籁,转薄茂林。此际凭栏极眺,裴回(徘徊)置酒,恐京台之乐,或不如我。” 说到家乡,回想渔牧生活,自然情不能已。 苏轼《与范子丰书》“临皋亭下不数十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嵋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还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着便是主人。问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夏秋)税及助役钱(无人充役以钱抵助)耳。”这是坡公潇洒处,“何必还乡”或是谶语!而另一则《与范子丰书》可作《赤壁赋》参照读物,坡公知道黄州赤壁有两处的。 秦观《与李乐天简》“杜门却扫,日以文史自娱。时复扁舟循邗(han)沟而南,以适广陵,泛九曲池,访隋氏陈迹,入大明寺,饮蜀井,上平山堂,折欧阳文忠所种柳而诵其所赋诗,为之喟然以叹。遂登摘星寺,寺迷楼故址也,其地最高,金陵。海门诸山历历皆在履下。其览眺所得,佳处不减会稽望海亭,但制度差小耳。仆每登此,窃心悲而乐之。人生岂有常?所遇而自适乃长得志也。” 文人本色,故乡漫游诵诗作文。登临不忘述其高洁洒脱之志。 唐时《与徐穆公》“古人比类之工寓讽之隐,不言西湖无有丈夫气,但借其声称,以誉天下之殊色,而人自不察耳。不独此也,即天半峨嵋,昔人以为誉此山者,无以加焉。由今思之,隐然有引之以入于妇人之数,而不许其独为丈夫者。” 独特的思维角度,发前人所未发。湖若比之妇人尚可,山则断断不可。不知唐公以为如何? 傅汝舟《与廖傅生》“夜来寒月皎耽,望水帘月色,同化芦花。入枕但闻淅沥,叶响草声,疑雪疑雨,终莫能定。梦去犹在水晶国,粜籴千百颗招凉珠。” 月夜闻雨,摹色摹声,由实而幻,迷离恍惚。 袁宏道《与吴敦之》“东南山川,秀媚不可言,如少女时花,婉弱可爱。楚中非无名山大川,然终是大汉、将军、盐商妇耳。”秀丽与粗旷绝不类似。浙江之山秀,在形、在色、在势。袁公之喻虽新奇,但大汉、将军是粗旷鲁莽而盐商妇是势利俗气,也许不可同日而语。 “弟尝谓天下有大败兴事三,而破国亡家不与焉。山水朋友不相凑,一败兴也;朋友忙,相聚不及,二败兴也;游非其时,或花落山枯,三败兴也。” 游名山秀水也得有缘,缘未到事难谐。人老了盼老朋友相聚,大多身体不佳、出行不便、忙子孙事,难;匆匆来匆匆去,烦;斤斤于银钱儿孙琐事,聊也无聊,叹。老来相知能几人?也许还是留个盼头好!能游山总比不游好,时节虽有上下,也各有千秋。 高阜《与周减斋(亮工)先生》“寒家垣上薜萝,见者多赏其初夏展放时,新绿如染,叶叶鳞次,微风过去,作碧波千万顷。而某更领略秋冬之际,霜深宇净,落叶满庭阶,如在万山深处,令人意思孤远。因意此萝为先君手植,至今三十余载。先君见背已二十余年,犹令某对之肃肃,不敢作凡近想。生我之教训,固何时已乎!敢请先生为书‘萝栖’字,以宠其居,志不忘也。” 不忘先君而求字,赏萝之意孤远,怀亲之情深沉。如此之求,怎好推却! 汤传楹《与展成》“日来秋色绝佳,闭门兀坐,令我神爽都尽。思与君家买一叶,薄游虎溪(虎丘下之溪)。看露苇催黄,烟蒲注绿。坐生公石上,游目四旷:秋树如沐翠微之色,渲染襟裙,仰听寒蝉咽鸣,老莺残弄,一部清商乐,不减江州司马听琵琶时。或可廓清愁怀,泠汰(消除)悒绪(愁绪),差胜(强似)阛阓(huan,hui,街市)中苍蝇声耳。胸中块垒,急须以西山爽气消之。吾与君登百尺楼,‘把酒问青天’。酒后耳热,白眼视诸卿,求田问舍,碌碌黄尘,如蜣螂转丸,不觉抚掌大噱!此真旧日元龙豪举,安能效小儿曹牛衣对泣哉?白云在岫,期以诘朝(明晨)。”约友出游,未行已神气大爽,乐在目前。游之乐可期可想。有如此志同道合的朋友、说走就走的游伴,令人慕煞!(以上“山水记趣”) 归有光《与沈敬甫(三)》“风俗薄恶,书生才作官,便有一种为官气势。若一履任,望见便如堆积金银。俗人说无饿死进士,此言尤坏人也。”书生人品也有好恶,不能一概而论。事是人做的,要看其人本性善恶、人品高下。小人得志便猖狂,冲着钱去做官见钱自然眼开。风俗是随社会上层人物的作为而变化的,百姓只不过是风中之草。归罪百姓是为官的手段,是推卸责任,民何罪之有! 李贽《答僧心如》“所言梦中作主不得,此疑甚好。学者但恨不能疑耳,疑则无有不破者。可喜可喜! 昼既与夜异,梦既与觉异,生既与无生异,灭既与无灭异,则学道何为乎,如何不着忙也?愿公但时时如此着忙,疑来疑去,毕竟有日破矣。” 李贽没有正面回答问题。只说为学疑有益,常疑则终有参破之日。梦中有作不得主的,也有作得主的。这要看你自己的内心世界,你的意识深处是如何的。胡适说过,交友要有疑处不疑,学问要无疑处有疑。是此意的发挥引申。 莲池大师(主持云栖寺四十年)《与蔡坦如》“读书、当家、求子,皆人间正事,但要不为所累。然三事非能累人,人自累耳。何也?读书虽做举业,至于得失,委之前缘,不生喜戚,则何累?当家虽营生计,而随缘随分,过得即休,无求富心,无好胜心,则何累?求子虽无后为大,而不娶者乃为不孝,帝王亦有无子而藩枝入承大统者,岂无娶妾之资乎?有无不以动心,则何累?又复当知此三事者,虽曰正事,亦实虚幻,如水中月,如梦中境。即如是中里偷闲,时时省觉,回顾正念,一朝惑破,方帖然矣。” 大师所言极是。世事不累人,惟人自累。不生喜戚不求富贵、无好胜之心、有无不动于心,一切随缘自然一切帖然。 袁宏道《与徐汉明》“弟观世间学道有四种人:有玩世、有出世、有谐世、有适世。玩世者,子桑伯子(子桑复姓,鲁国人)、原壤、庄周、列御寇、阮籍之徒也。上下几千载,数人而已,已矣不可复得矣。出世者,达磨、马祖、临济、德山之属皆是。其人一瞻一视,皆具锋刃,以狠毒之心,而行慈悲之事,行虽孤寂,志亦可取。谐世者,司寇以后一派措大,立定脚跟,讲道德仁义者是也。学问亦切近人情,但粘带处多,不能迥脱蹊径之外,所以用世有余,超乘不足。独有适世一种,其人甚奇,然亦甚可恨。以为禅也,戒行不足;以为儒,口不道尧舜周孔之学,身不行羞恶辞让之事,于业不擅一能,于世不堪一务,最天下不紧要人。虽于世无所忤违,而贤人君子则斥之惟恐不远矣。弟最喜此一种人,以为自适之极,心窃慕之。除此之外,有种浮泛不切,依凭古人之式样,取润贤圣之余沫,妄自尊大,欺己欺人,弟以为此乃孔门之优孟,衣冠之盗贼,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洒脱自由不受拘束是明文人的追求。明是汉人的封建王朝末世,文化和财富虽高度发展,但社会渐趋畸形。有思想的文化人看不到社会发展的前途,寄情山水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宋懋澄《与乜二》“人生于‘欲’,故孔氏曰‘寡欲’;欲生一念之‘妄’,故佛氏曰‘妄根’。‘欲’则焰举,‘妄’尚始然 ,却‘欲’于‘妄’,犹戒惧于隐微乎!”欲念难排,须防微杜渐,扼杀于萌芽之中。无欲至难,则尽力寡欲。 《与洪二》“自七岁以至今日,识见日增人品日减,安知增非减而减非增乎!” 从小到大,长进不少,但长进的是什么?是单纯的知识?是世故?是人品?人品不长进,一切‘长进’其实都是倒退! 《与赵二》“如厕而悟口腹之妄,无及于嗜欲矣。将死而悟作为之妄,无益于身心矣。必也思之于临食临事之时乎!” 人生之事不要事到临头才想,平时就该好好想透,免得措手不及。 《与鹿三》“视佛法如看天畔树,树外有天,天不限树,人竞不能于树外见天,以为天尽于树。” 世上宗教无数,惟佛法最高深!人们往往近视,看不到悟不透佛法无边。 李陈玉《复友人》“凡两讼者,各据所见,无不凿凿。听讼之耳,何由鉴别?惟从其弥缝极工处,便知其极破绽处。盖天下之人,无故而多一语,此语必有所为。其极工处,乃其极拙处。若夫理直者,其言自简,了无曲折;反有拙漏,故望而知其诚伪也。”事物往往就是这样,明明是假的越是弄得象真的一样。真的,自然简简单单。处事看人就要在无意处、要紧时去着眼去判断。 《与同年》“历观古来成大功、享盛名者,皆非有口之士。其有口者,十九皆凶败之人。夫发言无序,坐起屡更,眨眼戟眉,扬袂动足,躁竞人也。舌带讥刺,目视左右,用诨(玩笑)为正,以笑寓嗔(chen,生气)险刻人也。枝生蔓引,微切冷挑,乍细乍亮,其声不一,深心人也。躁竞者可以理解,深心者可以情通,惟险刻者可默敌,无以语胜。何也?彼其溜视左右者,以讥刺能博乡曲之誉也,小人之常态,里妇之鄙行也。若往而与角,适为所借矣!” 千万莫与阴险刻毒之人争,争则必落其圈套。对付这种人最好就是走开点,不管他说什么,置之不理为是。 唐际《与王钟淑书》“凡百可忍,唯闲难耐,索居顾影,戚戚寡欢。安得立千尺峰头,右当广漠之风,左揽苍溟之日,呼吸而通帝座(星名,武仙座),被发而下大荒,一吐胸中幽愤。否则与二三知己,聚颜一室,酒酣耳热,博得一场嬉笑怒骂,愁销寂破,犹胜做困一室,咄咄书空也。” 独居无聊,只为无事可干。有愿干之事,还嫌闲暇不够呢。至于好友相聚无所不谈,自然快乐。文人无聊难耐大多是困于场屋,胸襟不展之时。 李雯《岁首与友人书》“忆少时带假面具,以帕覆首,与儿童相镇压,此乐如曩日也。而今自视,已成老翁,但未抱孙耳。每见群少年袨服(华服)陌上,跨好马,蹀躞(diexie,小步行)弄影,辄飘然有欲从之思。而顾彼意色,殊不以此相许。又间岁冬春无事,喜作绮词,烧烛夜半,不能自己,今年此意亦复都尽。但见春花始发,流莺初动,一往思三十年事,历历可数。小园西墙下,有垂柳一株,自弱冠时见其栓植,今已婆裟其枝,掩映池上。桓宣武(桓温)云:‘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此言正复可念耳。” 人生就是如此,童稚少儿一晃已是发脱齿摇之老翁了。童年、父母、老宅是人生最可纪念的。生命在时光流逝中消衰,老来之情难以自己。 陈孝威《与吴次尾》“竖一说伏一敌,至乎各竖其说,并对一敌,而天下事不可为矣。今时流辈持论,大率渊源无素,爱奇者闻诡而惊听,浮慧者(卖弄聪明)观绮而跃心,迂疏者以浅俚为古朴,填砌者以六朝为冶丽,此由胸智不多,未更老成故也。又好诋诃前辈,旁人甚怜其愚,而造之者扬扬以为得意,以文士之戈矛,酿兵争之祸。……须当痛惩流弊,克己求物,不以所能愧人,不以所不能憎人,则于世道名教,关系不浅。” 历史往往重演。谁能力挽狂澜重塑世道名教! 尤侗《答黄九烟》“人苟知己,则行(排行)之可,字之可,名之亦可。即呼之为牛,呼之为马,亦无不可。苟非知己,则称之为先生,直叱之为老奴耳,;尊之为大人,犹骂之为小子耳。至于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总是)不敢说,则其人为何如人哉?” 怎么称呼其实无所谓,名号人之符号而已,关键是互相了解。自然普通人之间礼貌还是要的,然言过其实的称呼不是尊敬而是叱骂了。 计东《与周鹿峰》“天下能杀才士之人,即能怜才士之人也;故凡欲杀我者,皆我知己也,可感也。杜甫之怀李白也,曰;‘世人皆欲杀’,亦漫语耳,彼其时知李白者有几人哉?(杜诗《不见》: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我是以叹知己之难得,而我才不足以致知己之欲杀为可愧也。” 才士被杀是可悲,知其才之可畏,或怕被他人所用而杀之,是知其才也。从习惯的思维中走出来,站到对面来看问题,妙哉! 刘达生《与余集生》“世间极认真事曰做官,极虚幻事曰做戏。而弟窃愚甚,每于场中见歌哭笑骂、打诨插科,便认为真。真不在所扮古人,而在此扮古人之戏子,一一俱有父母妻儿,一一俱要养家活口,一一俱以哭笑打诨,养父母活妻儿,此戏子乃真古人也。又每自于顶冠束带,装模作样之际,确然自道一真官,天下亦无一人疑我为戏子者。正不知打恭看坐,欢容笑口,与夫作色正容,凛莫敢犯之官人,实即此养家活口,做哭做笑之古人耳。乃拿定一戏场戏具、戏本戏腔、至五脏六腑,全为戏用而自亦不觉为真戏子,悲夫!” 戏子真古人,官员真戏子,绝妙的讽刺!戏子的假是真,官员的真是假。对照鲜明,作比生动。妙在取两者之同,说两者之异,表达了对弄虚作假的官员的无比憎恨和厌恶。 二零零八年八月十一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