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观念

 自然学派 2017-03-19

 

第三篇   未 来

 

        结束了上一篇的穿越之旅,我们找到了导致当前经济混乱现状的根本问题与矛盾,这一篇我们就要去未来看看了。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端正态度。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观念

 

    在思考未来的出路之前,我们必须再次澄清概念,正确对待生活中我们遇到的这些经济要素。

 

一、个人财富

 

    经济学里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财富,人为财死!然而真正的财富是什么?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任何对人有用的、能满足人的需求的、需要付出代价才能拿到的东西(包括无形的、非物质的东西)都可以被称为财富,但我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可以积累的物质财富。  

 

    我认为财富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凝聚了很多劳动因而非常贵重的东西,二是能够长期储存的东西,最后它最好还是具有相当实用价值的东西。比如房产,虽然我对房子的天价不以为然,但是刨除了泡沫成分,房子确实是由很多人的劳动凝结而成的,因而也应该是贵重的,同时也是可以保存和使用很多年的,并且房子能够满足人们居住的基本需求,因此说房子是很好的财富,这一点绝对是正确的。这也是房地产会成为泡沫资产首选的一个原因,我们不应该因为房地产有泡沫,就否认它的财富实质和升值潜力。其他具体的例子我就不再举了,基本上所谓的贵重耐用品,都具备上述三个条件而属于财富范围,说白了就是所谓家里的大件儿。

 

    除了贵重耐用品以外,还有贵重奢侈品也是财富。如珠宝钻石名表、天价豪华汽车等,前两个条件都很满足,只有第三条似乎差得比较多,因为奢侈品的实际用途不算太大,因而性价比不高。不过考虑到炫耀和欣赏也是一种重要功能和用途,而且总有人愿意花大价钱来交换,因而贵重奢侈品对有钱人来说也是很好的财富。

 

    那么不具备这三个条件的东西就一定不属于财富吗?当然也不是这么绝对,仅仅具有珍稀性的东西,也能成为财富。比如很多收藏品,可能只满足一个能够长期储存的条件,即没有凝结很多劳动、除了供炫耀和欣赏外也没有什么真正实际的用处,但它们的稀有性,可以让它们的价格很高,虽然老子早就教导我们不要“贵难得之货”,但人的本性要改也难。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恐怕还是少碰这些东西为妙。

 

    那么金银算不算财富呢?这是个复杂的问题,让我们先用三个条件来考核一下。金银不但稀少,而且得来不易,开采和冶炼金银可以说凝聚了很多劳动,因而它是贵重的,而且金银也非常容易储存,最后就要看这东西对人有没有用了。

 

    金银的实际用途也是相当大的,很多工业都要用到金银,因此金银的实际用途不容置疑。同时金银也是重要的装饰品,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因而金银当然也是财富。

 

    我为什么说金银的财富性比较复杂呢,这是因为金银被赋予了某些特殊的意义,而其实际的价值和用途,反而显得不再重要,金银既是实用的生产原料,又是奢侈装饰品,又兼具货币和保值储备的功能,因而其实际价值和价格变得有些扑朔迷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贵重耐用品、贵重奢侈品、稀有收藏品以及金银都是财富,然而除了贵重耐用品之外,其他所有的财富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其价格更多地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识(甘付代价)!如果我们真的能抛弃那些华而不实的追求,放弃虚荣心,放弃炫耀的心理,那么稀有收藏品就基本上会被放到博物馆里供所有人欣赏和研究;金银也基本上回归到工业用途;奢侈品基本上无人问津而销声匿迹,人们都过上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生活,把自己剩余的精力更多地放在追求精神财富上去,那么世界无疑将变得更加美好。但愿我的这个愿望不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幻想。

 

二、货币

    前面一篇我们专门讨论过货币问题,但那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讨论的。现在我们从个人的角度来谈一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货币的问题。

 

    人们普遍把货币当成一种财富,因为用货币随时可以买回自己想要的东西,真是既方便又灵活。你拥有任何一种实物财富,当你想把它换成另一种东西的时候,都会觉得非常不方便,而货币(现金)则不同,想要什么直接就可以买,所以货币和财富之间逐渐被画上了等号。如果把货币存在银行里还可以轻易取得存款利息,如果胆子够大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投资或投机,则有可能大大地赚一笔,有这种好处,货币简直可以被列为最佳财富品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假如让你随便存储实物财富,那你最多像过去的地主一样,有很大的宅院、众多的金银财宝文物古玩、仓库里数不清的粮食、布匹绸缎,众多的姨太太,豢养看家护院的打手以及家丁丫环等等。在现实社会你如果这么铺张恐怕就太高调了,也太占地方、太麻烦了:粮食布匹会腐烂;好东西有贼惦记;如果来把火的话损失就更大了,而且就算这么高调,对于当今有钱的资本家来说,也仅仅是花掉他们财富的一小部分而已。也就是说,储存实物财富太麻烦,而且还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总有极限;而存贮货币就好多了,把钱存在瑞士银行,神不知鬼不觉,而且没有极限,可达天文数字。

 

    货币在某种条件下的确就是这么好的一种东西,然而有一句广告说的好:“劲酒虽好,也不要贪杯呦!”作为手头的灵活支付手段,货币的确是好东西,每个人都需要留有一些合理的储蓄,但如果把货币作为财富长期储存而且不断积累,则问题就大了。我们在上一篇已经知道,如果你储蓄了一大笔货币,则必然有一大堆对应的产品卖不出去,而如果你存储的货币又被银行贷给企业去发展生产,则又会有更多的产品卖不出去,经济就卡壳了。就算你不考虑对经济的不良影响,但这样下去货币贬值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局,最终受到损失的还是你自己。

 

    正是储存货币的无限性和方便性,以及拥有货币带来的灵活性,让人们反而忘记了它作为交换媒介的实质和原本功能。货币的天职是流动,如果它没有流动,那就说明交换才完成一半,被晾在那里。要知道存储货币容易,可是货币是要对应实物财富的,尤其是当今的社会化大生产所生产出来的所有消费品,都必须经过交换这一环节才能完成最终的使命,否则就是人见人烦的积压滞销货,放在仓库里还要耗费很多仓储费用,因此实物商品被生产出来之后,它们的价值是随着时间递减的,直到最后即使没有用掉,也会变得一文不值。

 

    存储货币的保值性无限性和存储(等待交换的)实物的贬值性有限性本身就是无法调和的矛盾,更何况储蓄转化为投资还会对现代生产方式造成致命的影响,并通过通货膨胀而最终让货币贬值。因此储蓄货币的保值性和无限性都是表面上的、虚假的,实际上终归还是要贬值的,我们还是让货币去干它的老本行—交换媒介吧。

 

    总之,我们对货币的正确看法应该是:这就是一张欠条,我把我的劳动或产品给了别人,因此得到了这张欠条,我凭着这张欠条就可以兑换回我需要的产品。如果你不是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如果你手上有了很多钱,这不过是因为你付出太多、享受太少罢了。如果你的钱有点儿多,一时花不掉,那不妨买一些真正的实物财富储存起来;或者休息一下,享受一下生活,等钱花得差不多了再回来工作。人生苦短,不要只知道做一个守财奴、聚财奴而不懂得享受生活,或者老是想以后再享受,因为谁也不能百分之百地确定自己能不能见到明天的太阳。而且,越早享受,能享受的东西也越多、得到的快乐也越多,反之等你岁数一大把的时候,拿着一大把钱也享受不到什么了。

 

    老子说:“圣人不积。”虽然老子不见得拥有超前的经济学知识,但他这句话却道出了经济学的真谛。积累超出自己实际需要的东西,那这些东西就相当于无用的垃圾,只会不断随时间损耗并增加自己的麻烦;积累过多的货币,就会让生产陷入停顿,货币也会随之贬值。“千金散尽还复来”,钱就是这么个流转不息的工具而已,它就是一个产品的搬运工,让社会化大生产得以顺利地进行的工具,钱的实质就是人们付出了劳动而还没有消费的凭证。

 

三、公共财富

 

    对于整个社会或者一个国家来说,财富的概念就不能像个人财富那样狭隘了。除了全体人民的私有财富,一个国家应该发展人民的公共财富。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财富有两个,一个是自然资源、一个是科学技术(包括组织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也可以说是掌握这些科技知识的人才。自然资源都是天赐的,而科技则是可以靠人的努力不断增进的,对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合理运用,也是靠科技来实现的。有了这两者,一个国家的强盛和富有才会有坚实的基础。与其说这两者是财富,不如说它们是财富的源泉。

 

    据说在德国有个超级大款,为了抵抗石油的涨价,他居然在自己的高尔夫球场里建造设施并储备了大量的汽油。虽然看似多此一举,但由此可见此君对自然资源的重视程度。

 

    除了以上两个基础和源泉,国家的财富或者说全民的公共财富,还应该包括两个储备。一是全面发达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也是由大量的劳动凝结而成的,而且能够供人们长期使用,如交通、通讯、水利、教育、医疗、能源、文体场馆、国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二是大量的战略物资储备,如粮食、能源、矿产等等。总而言之,这些公共财富要么是自然资源的储备,要么是大量劳动的结晶可以造福全民。有了这些财富,人民就能在其基础上创造自己的私人财富,国家也有能力应付战争和饥荒等意外事件。

 

    除了这两个储备之外,国家还可以拥有黄金储备、外汇储备,但必须在做好前面两个实物财富储备的基础上,才能大量拥有货币储备,货币储备应以黄金为主,美元这东西还是尽快花掉算了。

 

四、关于资本或生产资料

            

    在上一篇我们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如果用宏观的眼光来看,生产资料的本质就是半成品;货币资本就是用于购买半成品和雇佣劳动者,使得生产能够跨部门,跨企业连续进行的接续手段;最重要的一点,我们揭示了资本和生产资料并不能创造价值的真像。

 

    宏观上看,生产资料的实质的确就是这么回事,但真的处理具体问题时,我们就不能这么草率了,因为生产资料虽然只是一个半成品,但它毕竟是特殊的半成品。

 

    首先这个半成品制造起来需要耗费大量的劳动,因而十分昂贵,同时制造过程也需要很长时间,也就是说如果现在没有生产资料了,要临时创造还真挺麻烦。其次是这个半成品可以使用很长时间,有了它们,后续生产就容易多了。所以说,这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半成品。

 

    但是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么贵重、这么有用和重要的半成品,却没办法给其主人带来什么额外价值,那么谁会愿意拥有它们呢?这就涉及到所有制的问题了,我们下一节再详细讨论。

 

五、关于失业

 

    大家可能要说了:失业还有什么可讨论的,失业就是失业,我们都懂,失业就是没工作,谁也不想失业。

 

    但我说,失业实际上是一件好事!至少是一件可以变成好事的坏事。

 

    在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还能够保证农民靠租地耕种来养活自己,为什么到了更高级、更富裕的资本主义社会,却造成了这么多人的失业?

 

    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人类的生产力可以理解为人类养活自己的能力。最初的原始社会,男女老幼齐上阵,还吃了上顿没下顿,这完全是因为人类养活自己的能力太差了。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就有了可以不干活的奴隶主和地主,他们不但不干活,还占有了剩余产品,也就是说,人类养活自己的能力已经有余了。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但吃穿没有问题了,还发展出很多原来没有的供给和需求,就算这样,还是有大量的人没事干,这不正说明人类的生产力又前进了一大步吗?

 

    我认为除了经济书上讲的什么自愿失业、摩擦失业,暂不提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带来的大量失业,应该还有一个发展性失业。纵观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总是有两个力量在起作用,一是原有产业的效率不断提高,让很多人失业,说好听了叫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二是不断开发新产业,或者叫开发新供给和新需求,吸纳剩余劳动力。

 

    农业效率提高了,用不了那么多农民,正好工业革命兴起,因此很多农民改行做了工人;老工业效率也提高了,用不了那么多工人,正好发明了汽车、化工和电气等新工业,吸收了大量工人并支撑经济的发展;后来又大力发展服务业,吸纳大量的劳动力;最近的新产业大概是信息产业,虽然有点泡沫,但确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原有产业效率的提高是常态的事情,但新产业的开发却不能保证总是跟得上,并及时吸纳富余的劳动力,在此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有三个选择:一是大家都轻松点,少干点,普遍就业;二是让就业的劳动力还是满负荷工作,剩余的劳动力吃救济;三是大家浪费着过,扩大需求,增加就业,比如家里放三个冰箱,五个电视,四辆汽车,六台电脑,衣服穿了几次就扔。

 

    我的意见是选第一个。生产力的发展应该是让人们活得更轻松、更轻闲,也就是说,降低了“社会平均劳动强度”。人们没必要干得那么累、也没必要过得那么浪费,应该让所有人都能得到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恩惠,同时也不要浪费宝贵的自然资源。而如果让一部分人还是像蜜蜂一样辛苦,另一部分人没有事做而过低水平的生活,那就相当于没有一个人享受到了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好处。

 

    有人该问了:明明雇一个人就够了,非要雇两个人,成本高了要涨价怎么办?我认为,只要你知道了生产的真正目的,就不会有此一问了。

 

    通过上篇的分析我们知道,社会生产流通过程不过就是大家不断投入劳动,并按付出的劳动量取得工资,最后到最终消费环节领取实物的一个过程。生产的目的,从来都应该是满足人们的需要,你如果非要从这个过程中再挤出点儿利息什么的,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一分劳动一分收获,每个人都是自食其力而已,而人力成本的概念,是人类生产目的严重偏离之后产生的错误概念,现在应该被淘汰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只有两个人,每个人每天工作6个小时就可以让自己过得很满意了,你难道喜欢自己工作9个小时而让另一个人闲着,然后自己只能享受6个小时的劳动成果,另外3小时的劳动成果白给另外一个人(缴税后变成救济金)?我相信这样的安排,两个人都不愿意接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