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蔾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澹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 【意解】能够忍受粗茶淡饭的人,他们的操守多半像冰一般清,玉一般白;而讲求华美衣服、山珍海味的人,大都甘愿作出卑躬屈膝的奴才。在清心寡欲的状态下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志气,而一个人的节操却总是在贪图物欲享受中丧失怠尽。 【体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就是颜回! “不迁怒,不贰过”是颜回的行为准则。 简简单单的六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迁怒者的种种行为。砸桌子摔碗、打老婆吗孩子。有点权的就更厉害啦。所以,我们需要克己,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怒气,把怒气选择另外一种不伤害到别人的方式去宣泄出来。 记住!怒火是需要燃烧和发泄的,但是决不能殃及别人!!颜回他一旦发现自己的过失,都不迁怒于人。 为什么颜回能做到这两条?颜回是个淡泊名利的人,这样的人精神上没有锁链,什么环境都能自得其乐,不会患得患失。坦承自己的过失,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收获,一种进步,一种人格的完善。一介平民淡泊名利相对容易些,而身居高位的大人们没有一定的操守、定力是难以做到的。 《史记·循吏列传》中讲述了鲁国宰相公仪休拒鱼的故事。公仪休非常喜欢吃鱼,有一天,公仪休正和他的学生在交谈,有人送来两条鲜活的大鲤鱼,公仪休婉言谢绝了。他的学生不解地问:"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吗?现在有人送鱼来,您为什么不接受呢?"公仪休答道:"正是因为我特别爱吃鱼,所以才坚决不能收人家的鱼。道理很简单,你想,他为什么要给我送鱼?正所谓"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吃了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到头来只能乖乖地照人家的意思办事。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被罢官,今后谁还会给我送鱼?我还能吃得上鱼吗?所以我就是再喜欢,也坚决不能收呀!如今,我身为宰相,宰相的俸禄足够我自己买鱼的开销。现在想吃鱼就自己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好一个公仪休看得透,做得到。而一代完人孔明却做不到。《三国演义》有诗曰:“ 身未升腾思退步, 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 星落秋风五丈原。”说的是白帝城托孤。223年2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涕泣的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