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条文章

 我爱奇and妮 2017-03-19

小学学美术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过素描画。与画廊、博物馆里的油画和水彩画不同,素描非常注重线条的刻画,它没有所谓浓墨重彩、静水流深的区别,甚至看不出太多意境。但是每一个线条都非常清楚,光影和透视的运用使得素描画像一面镜子,投射出人们心中物体的样子。它的每一笔都非常真实可靠,你甚至能从中看到物体的纹理和质感,它没有五颜六色的妆容,却真实得让你忘记它只是一个艺术品,你沉浸其中却窥不透它背后的奥秘,这是独属于素描的美学。

《十点半的地铁》这首歌,健哥今天唱的颗粒感格外强。说颗粒感大家可能不是很理解:你就想象把铅笔削得很尖很尖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我一听就立刻想到素描画。笔触非常非常细,花了很长时间去勾勒一个轮廓,然后用细细得线条把它填满,结合光影和空间感,形成一个逼真如照片般的笔下世界。“胖胖的她”、“身边的阿姨”、“对面的大叔”,每一段主歌的内容都是一副独立的素描画,歌词中用非常细腻生动的笔触把每个人的形象勾勒得清晰而简洁。三言两语,一个画面已经浮现在眼前。看似是在一件事上花了非常大的精力,甚至有点得不偿失,但这三个形象饱满起来之后,“十点半的地铁”这个主题场景也跃然纸上了。这跟素描的道理一模一样,当你把苹果画的像真的一样,它所在的那个平面,即便你不画观众都知道它是个桌子,问都不用问。把核心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剩下关于场景的想象完全交给观众,场景立刻就鲜活起来了。

那么健哥的嗓音在这里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呢?它就像一个转换自如的画笔,如果你把嗓音的宽窄想象为笔触的粗细,你就会发现李健的声音对形象的描绘相当精准。所有主歌部分都是把气压到极细,细到即便在交响乐的大背景下也可以轻而易举的突出重围,这种突围不是靠喊的,而是靠质地的不同,交响乐的宽厚质感就像不同颜色的背板,而李健的声音就是画板之外的画笔,在上面涂涂画画,一个个生动的都市人形象立刻浮现在听者的脑海中。正因为它细,所以每一笔都清晰明了,每一句都深入人心。比一味的以强克强更睿智、更轻松。更妙的是,李健的素描画里除了有笔触的粗细,更有光影的明暗(若隐若现的边缘共鸣)和透视的远近(发声位置的深浅变化),再加上画笔颜色的细微差别(音量的大小对比),使得歌曲的张力从不同维度喷薄而出,一次性给人带来极大的听觉震撼。他在一句话中能做出的对比,比许多歌手一整首歌的变化都多。

最经典的当属那句“这城市的夜,在头上”,随着旋律的走高,歌手的演唱位置本来就是越来越高的。保险的做法应该是在最高音的位置保持位置放松嗓音,让它自然而然的摊开来。但李健非要剑走偏锋,在这首歌平淡的旋律里创造一个“英雄梦想”,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开出一朵美丽的花。他在爬升的过程中不仅没有收力,反而把这个“上”字的位置继续向上抬了一个台阶,声音宽度和强度不变,发声位置却直从头顶而出,唱成了名副其实的“在头上”了!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就想到一个问题,从小到大素描似乎都是以绘画基本功的身份出现在我们的教科书里。而那些世界名画大多都是借助素描的构图基本功,但很少有单纯一副素描能成为世界名画的。?一副没有颜色的框架图,没有背景的静物画如何能够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呢?又如何能够带给观众“宛如化境”的体验呢?

这就要归功于编曲刘卓的缜密铺陈了。刚才说到了,歌者声音所做的工作是素描,使用最浅淡的东西勾勒出最真实的场景。那就相当于把所有颜色、波澜和其他细节都扔给了编曲和配器,让乐器完成填色和场景构造的作用。这对于编曲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做才能不抢了人声的风头,还能把它所有未尽的故事一一描绘出来。他已经把声音压得那么细了,怎么搭配乐器才不至于伤到人声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刘卓开头A段以吉他为背景,保留了整首歌最原始的面貌和风格,也给李健留下足够的空间给自己的素描画打上一个清晰的底稿;随着歌曲的进行不断加入弦乐,每一段都会加上一个层次,但弦乐始终不走强,只是轻缓的流淌着。直到第二次A段唱完之后,刘卓没有急于接B段,而是让人声就此放手,利用这段留白把作画的空间完全留给乐队。这个安排跟李健对这首歌的构想正好契合,因为前面三段已经把每个肖像画都做的相当完整了,这里的留白刚好可以让观众在脑海中把“十点半的地铁”这一场景补充完整。而引领观众由微观视角走向宏观视角的任务就落在乐队身上了。当人声再次出现的时候,画布已经不是白色的了,而是充满了各式各样的人生,各种各样的色彩。每个观众脑海中浮现的画面都是不一样的,却同时存在于这个舞台构建的时空之中。这种美感,恐怕只有亲临现场的人能够体会。这两个人在歌手舞台上,绝对是契合度最高的一对搭档。而且这一次,真是难为刘卓老师了!

《十点半的地铁》这首歌,在没听到之前一直担心它的旋律过于平淡,但在两位音乐人的协力演绎下,再一次证明了音乐可以从多个不同的维度打动人心。尽管高音大嗓是这个时代通用的一种宣泄情感的方式,但它却不是艺术唯一的出路。而在歌手乃至以后无数的舞台上,观众期望看到的,恰恰是艺术的无限种可能性和灵感的延伸。

真的希望有更多人能像李健和刘卓老师一样,愿意拿出雕琢艺术品的心思来完成自己的每一首歌。


谢谢你们带来的每一次惊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