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议论文写作《君子斗忍》

 自私作剑 2017-03-19

  “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尚书》微言犹在耳畔;“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蜀子》妙语不绝眼前。故曰:智者斗智,君子斗忍。


忍,即忍让。忍让是“记人之善,忘人之过”的善良;忍让是“礼让一寸,得礼一尺的慷慨;忍让是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释然。忍让即成人之本。


君子忍人所不忍,容人所不容,处人所不处。此为君子,何为智者?此智者非彼智者,而是通过巧妙甚至超越道德底线的方法去解决分歧或矛盾的人。这看起来智慧,实则只是小聪明罢了。而君子却能暂时放下尊贵,忍气吞声。孟敏尝曰:小不忍无以成大器,宰相肚里能撑船。所谓的智者呢?慈禧太后因一位大臣下棋时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便勃然大怒,急中生我杀你全家!这种智者怎么会真正解决问题,又怎么不遭人唾弃呢?故曰:君子高于智者,斗忍高于斗志。


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有些人好胜,在争吵或辩论中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争得面红耳赤,最终两败俱伤,铩羽而归,这实在是愚蠢至极。只有那些能暂时放下尊贵的人,才方可大成。泗水亭长刘邦虽没有项羽的霸气,却终能统治中原。他靠的是什么?正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君子正气。再说,暂时的屈服或忍气吞声并非认输,而是蓄势待发。苏格拉底曾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当别人侵犯你的时候,闭紧嘴,因为退一步,海阔天空


曾子有言:犯而不校。何为不校?不校即为不计较,是忍的一种方式,也是释然的一种体现。涵容是待人的第一法。弘一法师上课时,一名学生将口水吐到地上,他没有当场指责。下课后,他给那位学生指出过错,而后深鞠一躬,让学生羞愧万分。这就是大师的不校。君子不校,只要一个人内心是纯洁的,那么上帝就会在他心中定居。一个能够克己”的人,才能“复礼”,才能做到不校,才能不愧“君子”之名


成人之美,君子贵焉;攻人之恶,君子愧焉。智者斗智,君子斗忍,你是智者,还是君子?


     【点评】论文是作者观点的真实反映,是作者头脑中对事物理解加工的外化。本文反映了一个中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忍让——的思考,论证结构清晰,环环相扣,首尾呼应,尾段提出疑问,反映小作者的风趣与行文机智。美中不足的是论据与析理稍显单一,段落中心句还需再斟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