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的“过程与方法”李润洲

 清源渭水 2017-03-19

(《课程.教材.教法》, 2016(11):33-38

摘要: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既不是教师教的“过程与方法”,也不是学生学的“过程与方法”,而是作者/编者创生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作为作者/编者创生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其达成的路径是教师之教:研读文本,洞察作者/编者创生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学生之学:基于已知,体验作者/编者创生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师生教学:创设情境,演绎作者/编者创生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结构模型

一、“过程与方法”的表述类型

其一,教师教的“过程与方法”。

其二,学生学的“过程与方法”。

其三,作者/编者创生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的价值蕴意

(教师教的“过程与方法”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师的表演课。)

(学生学的“过程与方法”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形式化,以及与知识的分离)

(看作作者/编者创生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以知识史为例,说明将知识打开。)

三、“过程与方法”的达成路径

教师之教:研读文本,洞察作者/编者创生知识的的“过程与方法”。

学生之学:基于已知,体验作者/编者创生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师生教学:创设情境,演绎作者/编者创生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一、“过程与方法”的表述类型

其一,教师教的“过程与方法”。

其二,学生学的“过程与方法”。

其三,作者/编者创生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的价值蕴意

(教师教的“过程与方法”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师的表演课。)

吴非老师曾反思道:“当年,学生评说我的课让他‘一切迎刃而解’‘有如醍醐灌顶’‘总能让我豁然开朗’,我暗感欣慰,觉得没有白干。然而很快就发现,学生并没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变得聪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总是没完没了地问,问那些‘不是问题的问题’——离开了老师,离开了教室,他们茫然不知所措。其实,他们仍然没有真正地‘思’,他们仍然不会学。”(吴非,聪明的老师下课让你满腹狐疑。人民教育,2014.21

(学生学的“过程与方法”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形式化,以及与知识的分离)

正如于漪所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看课上得如何漂亮,如何热闹,如何掌声雷动,而是要衡量学生学到什么,知识有无增长,能力有无锻炼,未知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思想情操有无泛起涟漪乃至抱起波涛,受到文本佳作‘感情的传染’。”(于漪《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课程.教材.教法。2009.6.31~35

(看作作者/编者创生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以知识史为例,说明将知识打开。)

实际上,将作者/编者创生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也并不是强加给知识教学的额外任务。因为知识作为人类认识的结晶,必然经历了一个过程,蕴含某(些)方法,诚如钟启泉所言:“任何学科的构成总是包含了知识、方法、价值这样三个层面的要素:其一,构成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体系;其二,该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体系背后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其三,该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背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因此,‘三维目标’不是在学科之外强加于学科教学的价值追求,而是学科自身内在隐含的价值:认知价值、社会价值、伦理价值。”

三、“过程与方法”的达成路径

教师之教:研读文本,洞察作者/编者创生知识的的“过程与方法”。

石中英:“在人类的认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知识是天上掉下来的。每一种知识都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故事,每一种知识的故事都非常精彩。把这些精彩的故事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一定会吸引他们,一定会促使他们全身心地关注故事中知识的命运,一定会鼓舞他们为知识世界中的公正和美好而不懈奋斗。”(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

学生之学:基于已知,体验作者/编者创生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正像奥苏伯尔所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教育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那我将说影响学习唯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师生教学:创设情境,演绎作者/编者创生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好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用已有的知识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或者说,好的教学是师生基于自己的已知对作者/编者创生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的演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