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王阳明入黔的心理分析
2017-03-19 | 阅:  转:  |  分享 
  
王阳明入黔的心理分析



------易占对王阳明特定生存境遇下人生选择的影响







龙平久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贵阳550002)







摘要: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古代和近代社会里,易占是人们行动的指南。这种观念不但影响普通的民众,而且对不同时代的知识精英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之所以毅然奔赴贵州修文,与易占的心理暗示对化解其内心迷茫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易占龙场悟道王阳明











贵州修文是“王学圣地”,是阳明心学的原点。“龙场悟道”一语便是专指王阳明在贵州修文玩易悟道的代名词。然而,王阳明在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最初他并非愿意前往赴任,而是想在浙江或福建一带隐居山林。



他的这种心态,在其狱中诗和赴谪诗中已有明显的表露。如狱中诗的《不寐》就这样写到:



天寒岁云暮,冰雪关河迥。幽室魍魉生,不寐知夜永。惊风起林木,骤若波浪汹。我心良匪石,讵为戚欣动!滔滔眼前事,逝者去相踵。崖穷犹可陟,水深犹可泳。焉知非日月,胡为乱予衷?深谷自逶迤,烟霞日悠永。匡时在贤达,归哉盍耕陇。①



不难看出,这首诗感叹当权者的昏庸和小人得志的丑恶嘴脸。他把朝廷的昏乱比喻为“天寒”、“云暮”,把小人视为“魍魉”鬼魅。在突遇小人的“惊风”陷害时,以前一帆风顺的他倍感前途的渺茫。因此,他感叹在没有贤达之人执政的社会里不如归隐田园山林,自得其趣。



他在狱中的另一首诗《见月》也描述了其彷徨的心境。



屋罅见明月,还见地上霜。客子夜中起,旁皇涕粘裳。匪为严霜苦,悲此明月光。月光如流水,徘徊照高堂。胡为此幽室,奄忽逾飞扬?逝者不可及,来者犹可望。盈虚有天运,叹息何能忘。②



此诗描述了他从房屋的缝隙处看到天上的明月,想到自己想干一番事业,因仗义执言而被廷杖和下狱,落到如此下场,不觉“悲此明月光”、“旁皇涕粘裳”,对现实的失望和悲愤心情不自觉地从他的诗中溢显出来。



他的赴谪诗《移居胜果寺》也清楚地说明他在浙江、福建一带不仅游历山水,而且已有迫切归隐于寺中的心思。



江上俱知山色好,峰回始见寺门开。半空虚阁有云住,六月深松无暑来。病肺正思移枕簟,洗心兼得远尘埃。富春咫尺烟涛外,时倚层霞望钓台。病馀严阁坐朝曛,异景相新得未闻。日脚倒明千顷雾,雨声高度万峰云。越山阵水当吴峤,江月随潮上海门。便欲携书从此老,不教猿鹤更移文。③



在这里,他记述了自己远离朝廷后,住在胜果寺中“洗心兼得远尘埃”的轻松心情。在闲暇的时间里,欣赏寺门外云山雾绕的山中景色和感受“六月深松无暑来”优美环境。想到将要奔赴自己一无所知、闭塞落后和“文明尚未开化”的贵州龙场,心中的犹疑在所难免。因此,他发出了“便欲携书从此老,不教猿鹤更移文”的感叹。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在接到谪黔的圣旨后的心情极为复杂。他的“诗”充分反映了他在经历廷杖和入狱之后对当时社会的悲观和失望,其诗文也从侧面印证了他当时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和一心想归隐山林的心态。



那么,他后来为什么又改变主意前往贵州龙场甘愿作一名普通的驿丞(相当于现在的乡邮政所所长)呢?这与他对周易的易占信念密切相关。解读他成名前的这种心路历程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思想转变及其心学思想的形成,窥视一代心学大师怎样由一名不起眼的青年书生走进明代理学的最高殿堂,对我们今天所处的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如何调整自己内心的平和,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将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据王阳明年谱记载,公元1505年,明孝宗死,年仅15岁明武宗继位,太监刘瑾为首的“八虎”专权,朝纲紊乱。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十月,明孝宗的顾命大臣、大学士刘健、谢迁等联合上书,请求除去“八虎”,却被刘瑾矫旨罢职。南京科道员戴铣、李光翰、御史薄彦徽等上书要求重新起用刘健等人,又被刘瑾矫旨将他们解京入狱。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写《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上书皇帝,冒死相救戴铣等人,并将矛头直接指向刘瑾,结果被刘瑾矫旨将他廷杖四十后入狱,出狱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



当时的王阳明是否因为这一圣旨的下达就顺从地前往贵州做他的驿丞了呢?我们看看他的年谱所载就可以知道,他并非接旨后就直奔贵州而来,而是绕道钱塘,寻找理想之地退隐山林,逃避现实。



年谱这样记载他当时的情况:



二年丁卯,先生三十六岁,在越。



夏,先生赴谪至钱塘。



先生至钱塘,瑾遣人随侦。先生度不免,乃托言投江以脱之。因附商船游舟山,偶遇飓风大作,一日夜至闽界;比登岸,奔山径数十里,夜扣一寺求宿,僧故不纳,趋野庙,倚香案卧,盖虎穴也。夜半,虎绕廊大吼,不敢入。黎明,僧意必毙于虎,将收其囊,见先生方熟睡,呼始醒。惊曰::“公非常人也,不然,得无恙乎?”邀至寺。寺有异人,尝识于铁柱宫,约二十年相见海上。至是出诗,有“二十年前会见君,今来消息我先闻”之句。与论出处,且将远遁。其人曰::“汝有亲在,万一瑾怒,逮尔父,诬以北走胡,南走粤,何以应之?”因为蓍,得明夷,遂决策返。先生题诗壁间曰::“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因取间道由武夷而归。时龙山公官南京吏部尚书,从鄱阳往省。十二月,返钱塘,赴龙场驿。④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明正德二年(1507)春,王阳明出狱后离开京城,他不是直接来贵州赴任,而是先回家乡钱塘。回到了钱塘后,刘瑾随后又密派心腹,想将王阳明暗杀于赴谪途中。不得已,王阳明只好托言投江自杀。他甩掉盯梢后也不是很快地赶往贵州赴任,而是搭载商船游舟山,忽遇飓风猛起,经过一天一夜的漂泊,船漂至福建地界,王阳明弃船登岸,急行数十里山路,夜敲一古寺求宿,守门人不愿开门给与方便。他只好另寻他处,恰好寻到一野庙,便倚香案而睡。这野庙附近原是虎狼出没之地,半夜老虎绕庙而吼。天亮时,住在寺里的人以为王阳明必被老虎吃掉,想去收取他随身携带的行囊。但走近一看,不料王阳明正在香案上熟睡,大惊,认为老虎都不敢吃的人一定不是等闲之辈,于是请他到寺里去。在寺中,他遇到了二十年前的一个熟人——原南昌铁柱宫的一位道士,二人相叙旧情,王阳明说出被谪贬的前因后果,想归隐山林。道士为他分析说,如果就这样隐居山林,长久不去下贬的地方任职,万一再次触怒刘瑾,逮捕你的父亲,诬告你外逃,你该怎样应对?因此,你前往贵州赴任比隐居好。王阳明认为他分析得有道理,但又担心贵州是蛮荒之地,害怕有去无回,不敢轻易前往。在矛盾和犹豫的心境下,便请道士用易经为他占卜了一卦,得地火明夷卦,道士给他详细地解读之后,他才“遂决策返”,“取间道由武夷而归”,决心前往贵州龙场赴任。



这个记载说明,王阳明之所以下决心来贵州龙场,主要是因于道士通过易占为其卜得好卦,释放了他奔赴贵州龙场的心理疑虑。我们不知道这段记载是否神化了王阳明的贵州之行,也不知当时的道士是以怎样的方式解析他所卜之卦的卦理,但这个记载却间接地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易占对于王阳明放弃隐居山林而决心前往贵州龙场赴任所起的关键作用。



为什么这个卦会对王阳明的心态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我们不妨从易占的三大解读系统进行分析,以便探究周易占卜对王阳明身处逆境时心理困惑的心态调整,对释放他心中犹疑、增强自信之间的关系。



读过易经的人都知道,易学的发展自汉代以来形成了两大流派:一是义理,二是象数。义理强调世界观、人生观和万物变化之理,属于用易学解释天地万物之理的理论性层面;象数则偏重于用易卦来卜问人事的吉凶祸福,以便作为人们行动指南的参考,属于易学的实践性层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易学的这两大派别都是相互补充,互为映照。义理的发展成就了宋明理学的形成,象数的演进完善了易占的解读系统,特别是汉代京房易和宋代邵雍易的出现,易占的方法越来越灵活,占卜事项也越来越具体,而且普遍被人们所接受,进而形成了后人不断传承的三大易占解读系统,即六爻纳甲、梅花易数和卦象爻辞。



首先,我们从易占的六爻纳甲解读系统看,纳甲系统是汉代京房所创立,主要是以卦气、纳甲、世应、八宫解卦。其方法就是将六十四卦分为八个宫,定出本宫卦、一世到五世卦、游魂卦、归魂卦以及世爻、应爻。同时将卦爻配上天干、地支、五行、六亲等,以月令作为时空的中心点,分析世爻、应爻、用神和动爻在四季中的旺相强弱,再看月令日辰与世爻和用神的生克关系,据此推断人事的吉凶祸福。如果世爻得月建、日辰为喜用神生扶,则为吉卦。如果世爻被月建、日辰为忌神冲克,则是凶卦。



依据京房的六爻纳甲系统,地火明夷卦为坤上离下,其六爻纳甲排列为:











父母、、癸酉







兄弟、、癸亥







官鬼、、癸丑世







兄弟、己亥







官鬼、、己丑







子孙、己卯应







从排列的这个六爻卦看出,世爻丑土官鬼持世,因王阳明占卦时是在夏天,因此,月令无论是四月巳火还是五月午火,都是生助世爻丑土,加上世爻临官鬼,得月令所生,利于官府供职。以此判断,是吉卦。如果是在六月占卦,则是月建未土,月令未土官鬼与世爻丑土官鬼相冲,意思是在官府供职会因小人陷害而有任职环境的变动,因月令未土官鬼与世爻丑土官鬼在五行中都是土的性质,虽然冲动世爻,但可以帮扶世爻,故而在任职环境变动之后会有职务的提升。用六爻系统解读王阳明所卜得的“明夷”卦,与他当时所遭遇的实际情况非常吻合,由此看,“明夷”卦是吉卦。



其次,从梅花易数的解读系统看,梅花易数是宋代邵雍创立的一种比较灵活的起卦和解卦方法,起卦以时间、声音、方位、数字、物体等等都可以随时随地起卦。以主卦、互卦和变卦来观察所占卜事项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体卦、用卦配合时间月令和阴阳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来判断事物的吉凶祸福。其方法为:用卦生体卦或体卦用卦比合为吉,体卦克用卦次吉;用卦克体卦为凶,体卦生用卦为泄气,次凶。



因此,依据梅花易数的解读系统,明夷卦的排列为:







主卦互卦



——坤上——震上



————



——------



------离下——坎下



——------



------——







从梅花易数看,王阳明卜得的明夷卦无动爻,故无变卦,只有主卦和互卦。从主卦看,上卦坤土,为体;下卦离火,为用。明夷卦的体用关系则为下卦离火生上卦坤土,即用卦生体卦,为吉利之卦。在互卦里,上卦为震木,为体;下卦为坎水,为用。也是用卦生体卦,吉利之象显现无疑。



再次,从卦象、爻辞的解读系统看,卦象和爻辞的解读体系是易经占卜中最古老的系统,虽然它的解读方法没有六爻纳甲和梅花易数那样对事物的分析有深入具体的解释功能,但是这种解释体系则强调从宏观上对所占事项的整体把握。



明夷卦的卦象是:







——坤上



——



明夷——



------离下



——



------







明夷卦的爻辞为:



明夷利艰贞。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悠往,主人有言。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从卦象看,明夷卦的卦象是坤上离下。在易卦的万物类象中,坤为地,为土;离为火,为日。明夷卦的卦象,意思是太阳隐没到土里去了,其光明难以显现。对应于人事来说,卜得此卦的人就象太阳一样,其聪明智慧要被埋没,要有一段时间远离家园到一个环境艰难的地方遭受磨难。但是,如果能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德行和对远大志向的不懈追求则能使人生步入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从宏观上看,明夷卦是个吉卦。



用卦象和爻辞来解释六十四卦的这种解读模式,历来被易学家所重视,我们从古代易学家的身上也可看到这种解读传统。如宋代易学大师朱熹,在他的《周易本义》中对明夷卦就作了这样的解读:



“夷”,伤也。为卦下离上坤,日入地中,明而见伤之象,故为明夷。又其上六为暗之主,六五近之,故占者利于艰难以守正,而自晦其明也。



……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此爻之义未详。窃疑左腹者幽隐之处,“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者,得意于远去之义。言筮而得此者,其自处当如是也。盖离体为至明之德,坤体为至暗之地。下三爻明在暗外,故随其远近高下而处之不同。六四以柔正居暗地而尚浅,故犹可以得意于远去。五以柔中届暗地而已迫,故为内难正志以晦其明之象。上则极乎暗矣,故为自伤其明以至于暗,而又足以伤人之明。盖下五爻皆为君子,独上一爻为暗君也。⑤



从以上看出,朱熹在他的《本义》中认为,明夷卦的“夷”,就是受伤的意思,卦象坤上离下,就是离为日被坤土所覆盖,其卦象是说太阳落入土中,光明难以显现,对应于人事则预示着占卜的人要步入到一个艰难困境中,但这种困境对于“占者利于艰难以守正”,即利于人生磨练。由于明夷卦的世爻在六四位,故而,朱熹从六四的爻辞进一步分析,占得明夷卦的人“于出门庭”,意思是要离开家门和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到很远的艰难困苦的地方去磨练自己的心志,对智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吉利的卦。



我们从唐代易学家孔颖达的《周易正义》中也可看到这样的解读模式,他说:



“明夷”,卦名。夷者,伤也。此卦日入地中,明夷之象。施之于人事,暗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其明智,亦明夷之义也。时虽至暗,不可随世倾邪,故宜艰难坚固,守其贞正之德。故明夷之世,利在艰贞。



……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左者,取其顺也。人于左腹,得其心意,故虽近不危。随时辟难,门庭而已,能不逆忤也。⑥



孔颖达的这种解读,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他对明夷卦的解释,明确地认为,“夷”就是受伤、受挫的意思。这个卦的卦象就是指“日入地中”,太阳的光芒被隐没于地下。对应于人事而言,就是“暗主在上,明臣在下”,明臣不能显示其智慧。虽然处于逆境之中,但不可随波逐流,破罐破摔,宜在艰难的逆境中坚守自己的操行,守望自己的“贞正之德”。要顺其自然,通过磨练才能成就大业,更不能逃避现实而做出忤逆的举措。



从以上关于易占的三大解释系统看,对于明夷卦的解读,无论当时的道士从哪一种系统解释,都是吉利之卦。因此,道士通过易占至少给了王阳明三个心理暗示:(1)前往贵州没有生命危险;(2)所去赴任的地方环境艰苦,但能磨练人的心智;(3)将来会成就大业。所以,王阳明在听了道士对于明夷卦的解释之后,当即在那座寺庙的墙壁间挥笔题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这首诗无不印证了易占对王阳明释放心中存留的贵州龙场这个“险夷”之地的疑虑,增强信心,进而放弃归隐山林并愿意前往贵州赴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王阳明的心理转变,从他的在黔诗文也可窥豹一斑。如,他在《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这样写到:



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开棘自成篱,土阶漫无级。



迎风亦萧疏,漏雨易补缉。灵濑响朝湍,深林凝暮色。



群僚环聚讯,语庞意颇质。鹿豕且同游,兹类犹人属。



污樽映瓦豆,尽醉不知夕。缅怀黄唐化,略称茅茨迹。⑦



这首诗描述了王阳明于正德三年(1508)春抵贵州龙场时的景象。龙场在贵州中部的万山丛棘中,宋元时为水西、水东长期争夺的犬牙交错之地。元末以后属水西管辖,明初洪武年间,奢香开水西九驿,以龙场为首,称“龙场九驿”。至明中期正德初年,龙场驿渐已荒僻,王阳明初至龙场无所居,只得借身于山洞结草庵而住之。尽管他初至龙场看到的是这样的荒凉景况,但他诗中所表现的心境却是“污樽映瓦豆,尽醉不知夕。缅怀黄唐化,略称茅茨迹”的乐观情怀,完全看不出他曾产生过脱俗隐居的心态。



据年谱载,王阳明初到龙场时居无住所,又因水土不适,“从者皆病”。他不但没有烦恼、悲伤和急躁,而且还“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又恐其怀抑郁,则与歌诗;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谈笑,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这些记述,说明他在居夷处困的逆境中不仅没有消沉意志,而且还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艰难困苦,自己砍柴、担水,以诗词、歌舞、诙谐语言、笑话等等方式娱乐跟随他的人员和激励自己,完全释放了他占卦前对赴谪贵州修文龙场时颓废失落的心境。



由此,我们从中看出,此时的王阳明,在丢官弃家,背井离乡,劫后余生之后,如果没有易占所给予的心理暗示作为精神支柱,象他这样一位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堂堂京官要接受和适应居无处所的恶劣环境则是难以想象的。



他在修文写下的另一名篇《玩易窝记》也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他在修文龙场的心路历程。



阳明子之居夷也,穴山麓之窝而读《易》其间。始其未得也,仰而思焉,俯而疑焉,函六合,入无微,茫乎其无所指,孑乎其若株。其或得之也,沛兮其若决,联兮其若彻,菹淤出焉,精华入焉,若有相者而莫知其所以然。其得而玩之也,优然其休焉,充然其喜焉,油然其春生焉;精粗一,外内翕,视险若夷,而不知其夷之为厄也。于是阳明子抚几而叹曰:“嗟乎!此古之君子所以甘囚奴,忘拘幽,而不知其老之将至也夫!吾知所以终吾身矣。”名其窝曰“玩易”,而为之说曰:



夫《易》,三才之道备焉。古之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观象玩辞,三才之体立矣;观变玩占,三才之用行矣。体立,故存而神;用行,故动而化。神,故知周万物而无方;化,故范围天地而无迹。无方,则象辞基焉;无迹,则变占生焉。是故君子洗心而退藏于密,斋戒以神明其德也。盖昔者夫子尝韦编三绝焉。呜呼!假我数十年以学《易》,其亦可以无大过已夫!⑧



从他的这篇记文中可知,王阳明因赴谪路遥,书卷不便携带,随身仅有一本《易经》,常于玩易洞中研读。开初,一无所获,“仰而思焉,俯而疑焉,函六合,入无微,茫乎其无所指,孑乎其若株”。继而一再深思,乃至达到“精粗一,内外翕,视险若夷,而不知其夷为厄”的出神入化、物我皆忘之境界。他通过对《易经》的研习以及生命体悟,认识到了为什么“古之君子所以甘囚奴,忘拘幽,而不知其老之将至”的心境,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与古人是多么惊人的相似。进而发出“吾知所以终吾身矣”的感慨。在这样的生命体验中,终于领悟了易占的道理,懂得了玩《易》的最高境界是天、地、人三才并存,即“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的易学精髓,进而深深地体悟了孔子“韦编三绝”、“假我数十年以学《易》,其迹可以无大过”的超越性境界。从而悟出了“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即万事万物皆出于我心的道理。并开始理解孟子“尽心知性”和陆九渊的“心即理”之道,大悟“格物致知”之旨。顿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吾心就是圣人之心,也就是天地万物之主宰。从而解开了多年“物理”与“吾心”关系上的症结。他用默记的《五经》之言印证自己的所悟,并感到一切“求诸于心”的道理无不吻合。进而把陆九渊的心学与佛教禅学熔为一炉,写下了《五经臆说》一书,从“心”的角度阐释《五经》的心得体会。



王阳明在“龙场之大悟”,奠定了他心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从此,他的思想如开闸之水,一泻千里。他从“心即理”出发。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容,提出了“知行合一”学说,并建立起“致良知”论,最后形成完整而系统的心学理论体系,与程朱理学争辉斗艳。



从遥远的伏羲时代到清代社会,在绵延数千年的农耕时代,自然环境的阻隔和交通的落后,信息的相对闭塞限制了人们的视域。因此,易占常常被人们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在面对来自自然、社会以及自身身心的种种压力时,每个人都需要一种能够走出迷茫困境的心理疏导。易占的过程虽然是通过易卦的形式展开并充满了神秘色彩,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占卜者和解释者的一种心灵对话,在这样特定的语境下,占卜者获得释放内心疑虑的确定性支点。



从文化形成的因子看,易占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它诞生之日起便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被人们广泛认同的内在机制主要在于易占的这种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解读模式就是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中国哲学式的把握,构成了中国文化生命意义的最高启示。从孔子到王阳明,中国历代的大儒,无不从中获得安身立命之道。



王阳明少年得志,在他被廷杖四十,又被关进监狱的人生境遇里,出狱之后的内心悲苦,在对世事的绝望之下,他的心态得以调适并义无反顾地前往贵州龙场,无不与这种易占文化的生命意义启示有关。透过对明夷卦的分析,我们不仅找到了王阳明通向成仁成圣的逻辑起点,而且在他身上也看到了儒家“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理想人格境界。







注释:



①《王阳明全集》第674页(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等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版



②《王阳明全集》第675页(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等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版



③《王阳明全集》第683页(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等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版



④《王阳明全集》第1227--1228页(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等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版



⑤《周易本义》第98页(宋)朱熹著撰李一忻点校九州出版社2004年1月版



⑥《周易正义》第353页(晋)韩康伯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余培德点校九州出版社2004年4月版



⑦《王阳明全集》第649页(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等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版



⑧《王阳明全集》第897页(明)王守仁撰吴光钱明等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月版







作者简介:龙平久,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