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大古都之洛阳

 长弓有心 2017-03-19

     洛阳,是河南省西部的一个地级市,也是被联合国命名的世界文化名城,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内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秦岭,过函谷关是陕西的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山又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最早由周公旦营建,建城于公元前12世纪,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武周、后梁、后唐、后晋九朝在此定都,因此洛阳素以“九朝古都、八代陪都”闻名中外。之称,它与长安、北京、南京、开封、杭州并列为中国六大古都,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它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中国的国名便源自古洛阳。
   夏、商、周三代,洛阳是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人口渐增。至公元前650年,东周襄王时,国都洛阳居住人口达11.7万人,是世界第二大城市。
    秦汉洛阳人口的持续发展,至东汉形成第一个高峰,人口增至51万,东汉末年人口剧减,曹魏时又逐渐恢复,到西晋达一定规模。晋末兵燹不已,人口,或死亡,或外迁,数量迅速减少;北魏迁都洛阳,使得人口剧增,形成洛阳历史上人口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北魏后期,政局动荡,人口发展又呈下降趋势;隋唐鼎盛时期,洛阳人口有50余万,形成第三次人口发展高峰;宋元以后,洛阳仅为县级城市,人口发展速度平稳;元朝时期,洛阳人口不足万人;明清时期,洛阳人口发展速度维持在一个中等县的水平。
   洛阳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市共有46个民族成份,其中汉族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98.8%,其他少数民族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2%,其中超过1000人的民族有回族、满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以回族为主,近6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0%以上。至2010年11月,洛阳市常住人口为654万人。

        东周时期,是仍有两座城:一为王城,击公所建,时为帝王所居。一为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复营,时为军事要地。王城人秋东局都城有310年,从周平王开始,历经14王。成周作为东周都城有二百零五年,历经11王。洛阳作为东周都城有515年,历经25帝。
 
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市区以东15公里,曾是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国都所在地,因此被称为"汉魏洛阳故城"。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汉魏洛阳城是以战国后期吕不韦改建的洛阳城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汉魏洛阳城平面接近方形,周长近14公里,东、西各修三门,南设四门,北建二门,即十二门。

洛阳的城门与朝向

       洛阳共十二城门,南有四门,由东向西依次为开阳门、平城门、小苑门和津门,其北门东为谷门,西为夏门,直通北宫。东门由北向南依次为上东门、中东门和耗门,西门由北向南依次为上西门、雍门和广阳门。蔡邕说:“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也。(卷133)以平城门为尊,既说明其为正门,又说明洛阳是朝向是座北朝南,以南为。

          洛阳的经济活动中心主要集中在三市,即金市、马市和南市。《洛阳记》:“大市名金市,在城中;南市在城之南,马市在大城之东。”金市位于“公观之西城中”。也就是说,除金市在城内西部外,其他二市均在城外。金市在北宫西南。马市可能在中东门外的干道之上,与金市东西对称。南市则在城南洛河岸上,可能位于津门外干道之上,与金市南北呼应。三市均占有地利,商业兴盛,“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由于城门不对称,形成许多“丁”字形和“十”字形街道,最长的街道达3千米,但两个路口之间的段落,一般长500米,最长的也不超过1.5千米。街道一般宽40米,分为三条平行的道路,用土墙隔开,中间一条称为“御道”,是供皇帝和高级官员使用的。现在大体上可以划分出有东西、南北向的干道各5条,也可以各自的城门命名。南北向的干道有“开阳门大街”、“平城门大街”、“小苑门大街”、“津门大街”、“谷门大街”;东西向的干道有“上东门大街”、“中东门大街”、“上西门大街”、“雍门大街”、“旄门—广阳门大街”。被这些干道所分割的区域就是居民区和市场。东汉洛阳的居住区共有多少里,已难知晓,贵族多居住在上东门内,称为步广里、永和里。因为这里既接近东出大道,又靠近北宫的缘故。城的东北角谷门以东为太仓和武库,东南角旄门以北为太尉府、司空府和司徒府,西北角上西门以北为皇家禁苑濯龙园,均位于交通便利的地区。

 六大古都之洛阳——九朝古都

      建武二年(26年),刚刚建立东汉王朝的汉光武帝迁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于城外东南侧建宗庙,于城外西南侧设社稷。随后又在城内北侧、城外以东,城外以南开金市、马市和南市等集市。宫城建筑最初只有南宫,汉明帝永平三年至八年(60年—65年)于南宫以北新筑北宫,从而形成了南北二宫城相互对应居于城中的格局。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洛阳城为董卓焚毁破坏。汉献帝曾迁回西京长安城。及至曹魏,除废弃南宫为闾里外,基本恢复东汉时期洛阳城之旧貌。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北魏政权由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迁都洛阳后,开始大规模增修并改造洛阳城,扩大市区面积,增加小市、四通市,大市等集市。进一步适应了居民,交通等实际需求。

      保存至今的主要遗址有:内城城垣,东北西三面遗存1万多米,最高处达9米;宫城,主要有宫城正门阊阖门遗址和宫城正殿太极殿遗址;北魏皇家寺院永宁寺遗址,内建有中国古代最高的佛塔永宁寺塔;中国第一座官办佛建寺院白马寺;汉魏时期国立大学太学遗址;汉魏时期皇家礼制祭祀建筑明堂、辟雍遗址;中国古代最早的天文观测台灵台遗址,以及曾出土大量国宝的东周王陵金村大墓。

金镛城

    金镛城位于中国汉魏洛阳故城西北角,是离宫与军事要地。建于曹魏明帝曹睿时期,西晋、十六国、北魏、北周、隋及唐朝初年一直沿用。自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迁于此和咸熙二年(公元265年)魏元帝曹奂禅位居金墉城始,该城亦为废主弃后幽居的场所。金墉城共分三个小城,为不同时期修建,丙城为魏晋时期建造,甲、乙二城修建时间晚于丙城。甲城西墙现长22米,宽2米,方向10°.东墙现长21米,宽2米,方向10°.乙城东墙现长25米,宽2米,方向11°.丙墙东墙现长21米,宽2米,方向13°.北墙现长22.5米,宽8米,方向9°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五代以及北宋的都城,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以及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它主要由宫城、皇城、郭城、东城、含嘉仓城、上阳宫、西苑、离宫等8部分组成,占地47平方公里。

隋唐洛阳城
  隋唐洛阳城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都城,但它的轴线建筑,却是世界历史上最恢宏的建筑群。自定鼎门至龙光门,南北长7公里,相继建有十多座规模宏大的建筑,即定鼎门、天津桥、天枢、端门、应天门、乾元门、乾元殿、明堂、天堂、贞观殿、徽猷殿、玄武门、曜仪门、圆璧门和龙光门。据史料记载,其中仅明堂、天堂和天枢的高度就分别达到73.5米、120米和31米。由此可以想象隋唐洛阳城轴线建筑是何等宏伟壮观!

外郭城

    南宽北窄,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址宽约15~20米。南墙长约7290米,东墙长约7312米,北墙长约6138米,西墙南端长约6776米。稍呈弧形。东西两墙下面发现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外郭城有8个城门,西墙无门。南墙3门,自东向西为长夏门、定鼎门(隋名建国门)、厚载门(隋名白虎门)。东墙3门,自南向北为永通门、建春门(隋名建阳门)、上东门(隋名上春门)。北墙2门,东为安喜门(隋名喜宁门),西为徽安门。勘察清楚的南墙3门和建春门等都是一门三道。城内街道横竖相交,形成棋盘式的布局。在洛河以南探出南北竖街12条,东西横街6条;洛河以北探出南北竖街4条,东西横街3条。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门大街,又称天门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干道,现存长约3公里,宽约90~121米,路土厚达0.6米。城内街道组成里坊,据《唐六典》及《旧唐书》等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钻探的实际情况可知,总数为109坊3市,即洛河南为81坊2市(西市、南市),洛河北为28坊1市(北市)。已勘查出洛河南的55个坊和洛河以北的9个坊,其余各坊市为今城所压或被洛河冲毁。

六大古都之洛阳——九朝古都


诸小城  
    其他诸小城曜仪城在宫城之北,为狭长形,东西长约2100米,南北宽约120米。 
    曜仪城以北是圆壁城,东西长2110米,南北宽为460(西端)~590米(东端)。圆壁城的北墙即外郭城北墙西段。已勘查出这两座小城的断续城垣以及两城中部相通之门道和圆壁城北墙正中的龙光门。在皇城东侧发现有东城,城址为纵长方形,南北长约1270米,东西宽约620米。在宫城东北角和西北角外,还有面积较小的东西隔城。 
   从考古发现看,诸小城中最重要的是东城北面的含嘉仓城。城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725米,东西宽615米。有城门4座,即仓东门(东门)、仓中门或圆壁门(西门)、德猷门(北门)、含嘉门(南门)。德猷门经发掘为单门道,宽4.9米,进深17米,门道留有车辙。东北部和南半部,已探出粮窖287座,东西成排,南北成行。先后发掘了12座粮窖,其中9座出有铭砖,有唐代调露、长寿、天授万岁通天、圣历等年号,记载着粮窖在仓城中的方位,储粮的品种、数量,粮食来源、入窖年月、运输和管理人员的官职和姓名。第160号窖还保存有约25万千克的炭化谷物。含嘉仓城的发掘,为研究隋唐时期大型官仓的仓储和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明代洛阳城
   明代洛阳城是伊王、福王的封邑和河南府、洛阳县的治所,建筑规模比金、元有所扩大。洪武六年(1373年),明威将军陆龄依金、元旧址筑砖城,挖掘城壕。城周围8里340步,墙高4丈,壕深5丈,阔3丈。开四门,东曰建春,西名丽景,南称长夏,北为安喜。城门上建阙楼,外筑月城,环城设39座敌台。万历初年,河南守道杨俊民又改四门名称为东“长春”、西“瑞光”、南“薰风”、北“拱辰”。崇祯末年,复在城外筑一道墙,高1.30丈,宽1丈、周长33里。对于明代洛阳城城墙,曾进行过考古发掘,确系砖墙。对明王府旧址也进行过考古发掘,发现东西宽250米,南北长300余米,夯土台基残高1.4米。在台基上发现白灰地面和方形柱基坑,中间有“地炉”。在出土的青花瓷碗底部有“明王府制造”的铭文。

  清代洛阳城与明洛阳城相同。历任知府、知县对城郭街道有所修缮。顺治二年(1645年)至六年(1649年),守道赵文蔚和知府金本利用福王残垣废砖,修砌加固了四面城墙,建城楼八座。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以后,分别重修了四面城门楼,且定名为东“迎恩”、西“方安”、南“望涂”、北“长庆”。城内东西、南北两条主干道。分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四隅。河南府署及通判署、教授署、推官署、经币署、察衙署均分布在四隅街巷内。

     洛阳,是河南省西部的一个地级市,也是被联合国命名的世界文化名城,河南省及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内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秦岭,过函谷关是陕西的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山又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最早由周公旦营建,建城于公元前12世纪,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武周、后梁、后唐、后晋九朝在此定都,因此洛阳素以“九朝古都、八代陪都”闻名中外。之称,它与长安、北京、南京、开封、杭州并列为中国六大古都,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它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中国的国名便源自古洛阳。
   夏、商、周三代,洛阳是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人口渐增。至公元前650年,东周襄王时,国都洛阳居住人口达11.7万人,是世界第二大城市。
    秦汉洛阳人口的持续发展,至东汉形成第一个高峰,人口增至51万,东汉末年人口剧减,曹魏时又逐渐恢复,到西晋达一定规模。晋末兵燹不已,人口,或死亡,或外迁,数量迅速减少;北魏迁都洛阳,使得人口剧增,形成洛阳历史上人口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北魏后期,政局动荡,人口发展又呈下降趋势;隋唐鼎盛时期,洛阳人口有50余万,形成第三次人口发展高峰;宋元以后,洛阳仅为县级城市,人口发展速度平稳;元朝时期,洛阳人口不足万人;明清时期,洛阳人口发展速度维持在一个中等县的水平。
   洛阳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市共有46个民族成份,其中汉族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98.8%,其他少数民族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2%,其中超过1000人的民族有回族、满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以回族为主,近6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0%以上。至2010年11月,洛阳市常住人口为654万人。

        东周时期,是仍有两座城:一为王城,击公所建,时为帝王所居。一为成周,武王所建,周公复营,时为军事要地。王城人秋东局都城有310年,从周平王开始,历经14王。成周作为东周都城有二百零五年,历经11王。洛阳作为东周都城有515年,历经25帝。
 
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市区以东15公里,曾是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国都所在地,因此被称为"汉魏洛阳故城"。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汉魏洛阳城是以战国后期吕不韦改建的洛阳城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汉魏洛阳城平面接近方形,周长近14公里,东、西各修三门,南设四门,北建二门,即十二门。

洛阳的城门与朝向

       洛阳共十二城门,南有四门,由东向西依次为开阳门、平城门、小苑门和津门,其北门东为谷门,西为夏门,直通北宫。东门由北向南依次为上东门、中东门和耗门,西门由北向南依次为上西门、雍门和广阳门。蔡邕说:“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也。(卷133)以平城门为尊,既说明其为正门,又说明洛阳是朝向是座北朝南,以南为。

          洛阳的经济活动中心主要集中在三市,即金市、马市和南市。《洛阳记》:“大市名金市,在城中;南市在城之南,马市在大城之东。”金市位于“公观之西城中”。也就是说,除金市在城内西部外,其他二市均在城外。金市在北宫西南。马市可能在中东门外的干道之上,与金市东西对称。南市则在城南洛河岸上,可能位于津门外干道之上,与金市南北呼应。三市均占有地利,商业兴盛,“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由于城门不对称,形成许多“丁”字形和“十”字形街道,最长的街道达3千米,但两个路口之间的段落,一般长500米,最长的也不超过1.5千米。街道一般宽40米,分为三条平行的道路,用土墙隔开,中间一条称为“御道”,是供皇帝和高级官员使用的。现在大体上可以划分出有东西、南北向的干道各5条,也可以各自的城门命名。南北向的干道有“开阳门大街”、“平城门大街”、“小苑门大街”、“津门大街”、“谷门大街”;东西向的干道有“上东门大街”、“中东门大街”、“上西门大街”、“雍门大街”、“旄门—广阳门大街”。被这些干道所分割的区域就是居民区和市场。东汉洛阳的居住区共有多少里,已难知晓,贵族多居住在上东门内,称为步广里、永和里。因为这里既接近东出大道,又靠近北宫的缘故。城的东北角谷门以东为太仓和武库,东南角旄门以北为太尉府、司空府和司徒府,西北角上西门以北为皇家禁苑濯龙园,均位于交通便利的地区。

 六大古都之洛阳——九朝古都

      建武二年(26年),刚刚建立东汉王朝的汉光武帝迁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于城外东南侧建宗庙,于城外西南侧设社稷。随后又在城内北侧、城外以东,城外以南开金市、马市和南市等集市。宫城建筑最初只有南宫,汉明帝永平三年至八年(60年—65年)于南宫以北新筑北宫,从而形成了南北二宫城相互对应居于城中的格局。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洛阳城为董卓焚毁破坏。汉献帝曾迁回西京长安城。及至曹魏,除废弃南宫为闾里外,基本恢复东汉时期洛阳城之旧貌。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北魏政权由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迁都洛阳后,开始大规模增修并改造洛阳城,扩大市区面积,增加小市、四通市,大市等集市。进一步适应了居民,交通等实际需求。

      保存至今的主要遗址有:内城城垣,东北西三面遗存1万多米,最高处达9米;宫城,主要有宫城正门阊阖门遗址和宫城正殿太极殿遗址;北魏皇家寺院永宁寺遗址,内建有中国古代最高的佛塔永宁寺塔;中国第一座官办佛建寺院白马寺;汉魏时期国立大学太学遗址;汉魏时期皇家礼制祭祀建筑明堂、辟雍遗址;中国古代最早的天文观测台灵台遗址,以及曾出土大量国宝的东周王陵金村大墓。

金镛城

    金镛城位于中国汉魏洛阳故城西北角,是离宫与军事要地。建于曹魏明帝曹睿时期,西晋、十六国、北魏、北周、隋及唐朝初年一直沿用。自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迁于此和咸熙二年(公元265年)魏元帝曹奂禅位居金墉城始,该城亦为废主弃后幽居的场所。金墉城共分三个小城,为不同时期修建,丙城为魏晋时期建造,甲、乙二城修建时间晚于丙城。甲城西墙现长22米,宽2米,方向10°.东墙现长21米,宽2米,方向10°.乙城东墙现长25米,宽2米,方向11°.丙墙东墙现长21米,宽2米,方向13°.北墙现长22.5米,宽8米,方向9°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五代以及北宋的都城,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以及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它主要由宫城、皇城、郭城、东城、含嘉仓城、上阳宫、西苑、离宫等8部分组成,占地47平方公里。

隋唐洛阳城
  隋唐洛阳城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都城,但它的轴线建筑,却是世界历史上最恢宏的建筑群。自定鼎门至龙光门,南北长7公里,相继建有十多座规模宏大的建筑,即定鼎门、天津桥、天枢、端门、应天门、乾元门、乾元殿、明堂、天堂、贞观殿、徽猷殿、玄武门、曜仪门、圆璧门和龙光门。据史料记载,其中仅明堂、天堂和天枢的高度就分别达到73.5米、120米和31米。由此可以想象隋唐洛阳城轴线建筑是何等宏伟壮观!

外郭城

    南宽北窄,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址宽约15~20米。南墙长约7290米,东墙长约7312米,北墙长约6138米,西墙南端长约6776米。稍呈弧形。东西两墙下面发现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外郭城有8个城门,西墙无门。南墙3门,自东向西为长夏门、定鼎门(隋名建国门)、厚载门(隋名白虎门)。东墙3门,自南向北为永通门、建春门(隋名建阳门)、上东门(隋名上春门)。北墙2门,东为安喜门(隋名喜宁门),西为徽安门。勘察清楚的南墙3门和建春门等都是一门三道。城内街道横竖相交,形成棋盘式的布局。在洛河以南探出南北竖街12条,东西横街6条;洛河以北探出南北竖街4条,东西横街3条。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门大街,又称天门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干道,现存长约3公里,宽约90~121米,路土厚达0.6米。城内街道组成里坊,据《唐六典》及《旧唐书》等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钻探的实际情况可知,总数为109坊3市,即洛河南为81坊2市(西市、南市),洛河北为28坊1市(北市)。已勘查出洛河南的55个坊和洛河以北的9个坊,其余各坊市为今城所压或被洛河冲毁。

六大古都之洛阳——九朝古都


诸小城  
    其他诸小城曜仪城在宫城之北,为狭长形,东西长约2100米,南北宽约120米。 
    曜仪城以北是圆壁城,东西长2110米,南北宽为460(西端)~590米(东端)。圆壁城的北墙即外郭城北墙西段。已勘查出这两座小城的断续城垣以及两城中部相通之门道和圆壁城北墙正中的龙光门。在皇城东侧发现有东城,城址为纵长方形,南北长约1270米,东西宽约620米。在宫城东北角和西北角外,还有面积较小的东西隔城。 
   从考古发现看,诸小城中最重要的是东城北面的含嘉仓城。城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725米,东西宽615米。有城门4座,即仓东门(东门)、仓中门或圆壁门(西门)、德猷门(北门)、含嘉门(南门)。德猷门经发掘为单门道,宽4.9米,进深17米,门道留有车辙。东北部和南半部,已探出粮窖287座,东西成排,南北成行。先后发掘了12座粮窖,其中9座出有铭砖,有唐代调露、长寿、天授万岁通天、圣历等年号,记载着粮窖在仓城中的方位,储粮的品种、数量,粮食来源、入窖年月、运输和管理人员的官职和姓名。第160号窖还保存有约25万千克的炭化谷物。含嘉仓城的发掘,为研究隋唐时期大型官仓的仓储和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明代洛阳城
   明代洛阳城是伊王、福王的封邑和河南府、洛阳县的治所,建筑规模比金、元有所扩大。洪武六年(1373年),明威将军陆龄依金、元旧址筑砖城,挖掘城壕。城周围8里340步,墙高4丈,壕深5丈,阔3丈。开四门,东曰建春,西名丽景,南称长夏,北为安喜。城门上建阙楼,外筑月城,环城设39座敌台。万历初年,河南守道杨俊民又改四门名称为东“长春”、西“瑞光”、南“薰风”、北“拱辰”。崇祯末年,复在城外筑一道墙,高1.30丈,宽1丈、周长33里。对于明代洛阳城城墙,曾进行过考古发掘,确系砖墙。对明王府旧址也进行过考古发掘,发现东西宽250米,南北长300余米,夯土台基残高1.4米。在台基上发现白灰地面和方形柱基坑,中间有“地炉”。在出土的青花瓷碗底部有“明王府制造”的铭文。

  清代洛阳城与明洛阳城相同。历任知府、知县对城郭街道有所修缮。顺治二年(1645年)至六年(1649年),守道赵文蔚和知府金本利用福王残垣废砖,修砌加固了四面城墙,建城楼八座。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以后,分别重修了四面城门楼,且定名为东“迎恩”、西“方安”、南“望涂”、北“长庆”。城内东西、南北两条主干道。分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四隅。河南府署及通判署、教授署、推官署、经币署、察衙署均分布在四隅街巷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