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六大古都

 长弓有心 2017-03-19

  杭州市简称杭,位于中国浙江省北部,是浙江省省会,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交通中心,华东第三大城市,副省级城市之一,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古时杭州曾称“临安”、“钱塘”、“武林”等,杭州的杭字本意是船,专指大禹治水乘坐过的船。市内有西湖、西溪湿地等众多名胜古迹。自古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杭州拥有约1,4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一个典型的组团式城市,现由1个主城、3个副城(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6个卫星城(临浦、瓜沥、义蓬、塘栖、余杭、良渚)组成。除了主城外,“三大副城”作为主城人口和市级功能转移的接纳地,“六大组团”作为杭州中心城市的卫星城。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73.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95.71万人。在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319.68万人,非农业人口376.03万人。市辖区户籍人口440.3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7.63万人,是中国的超大城市之一。

钱塘县与余杭县——杭州府的附郭县

      
钱唐立县于秦朝,至今仍是杭州的代称。唐朝之前,“钱唐”是县名,“钱塘”是海塘的名称。唐朝把钱唐县的县名改为钱塘,于是县名与海塘名从此合一。钱塘江古代有许多的名字,非常复杂,这我在前面文章中已经详细说过,她每到一地就有一名,到钱塘这里的一段,便叫“钱塘江”,民国以后整条江才总的都称为钱塘江。

    杭州之名始于隋朝,“杭”来源于余杭。杭州的历史与钱唐县、余杭县密不可分。虽然在六朝时钱唐县、余杭县也曾经分属两郡,但时间很短暂。隋朝将钱唐郡升为州,因为最初的治所(州衙门)在老余杭,故名“杭州”。不久,大将杨素在钱唐筑杭州城,以凤凰山为杭州治所,于是凤凰山在隋唐、五代、两宋就一直都是杭州的心脏。

        杭州市包括8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和2个县。分别为:

         市辖区:拱墅区、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属两浙西路。并再次建都杭州,钱塘县与仁和县同为临安府首县。钱塘县城内隶6厢(左一南厢、左二厢、右一厢、城北右厢、城西厢、左一北厢)、52坊(和丰、怀庆、安荣等);郭外分13乡(履泰南乡、履泰北乡、惠民乡等)、62里(放马、胭脂、黄妃等)。)

  元、明、清,钱塘县仍与仁和县同为杭州路、杭州府治所。1912年,仁和县与钱塘县合并为杭县。

县级市:富阳市、临安市、建德市

县:桐庐县、淳安县

        杭州市处于亚热带季风区,最明显的气候特征是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四季分明,降水与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17℃,全年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3~5℃;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7℃~30℃,市区极端最高气温40.3℃(2003年8月1日),市区极端最低气温-9.6℃(1969年2月6日)。年平均降水量1100~1600毫米。

       公元前222秦初次置钱唐县、余杭县,同属会稽郡。西汉时属于吴郡管辖,郡治在吴县(今苏州),主要管辖长江以南闽、浙全省等,孙坚家族就出于吴郡寒族。后来吴郡北部平原区人口增多,逐步改造自然,和南部山越地区出现了差异,东汉时候吴郡南部以“会稽郡”的名号分离出去独立设郡了。南朝年间,先后置临江郡、钱唐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首度改称杭州,并开建城垣,是为杭州建城之始。此后,隋炀帝开凿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至杭州的江南运河,长800余里。杭州逐步成为水陆交通的要冲,具备了成为大都市的条件。唐代,为避讳,改钱唐为钱塘。杭州刺史李泌和诗人白居易在城中凿井筑堤,疏浚西湖,使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杭州人口迅速增加,逐渐成为东南名郡。

      923年,钱镠建立吴越国,定都杭州,杭州首次成为一个政权的首都。吴越国尊崇佛教,“保境安民”,杭州也成为全浙江及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的中心。杭州的著名石塔(保俶塔、雷峰塔、白塔等)多建于这一时期。

      北宋期间,置两浙路,杭州为路治所。苏轼等人大兴水利,使杭州更加繁荣,西湖更为秀美,为杭州博得了“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的美誉。北宋时期的杭州在科技方面也有长足发展。庆历年间,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也是当时杭州人物的代表。
 中国六大古都——杭州临安府与钱塘县余杭县


    杭州最早的筑城历史为隋朝时期。杭州城墙在南宋时期达到顶峰,为了抵御金兵入侵,首都临安当时大量修建城墙。

    元代以前,杭州有十三旱门(东城楼有便门、候潮门、保安门、新开门、崇新门、东青门、艮山门;南城楼有嘉会门;北城楼有余杭门;西城楼有钱湖门、清波门、丰豫门、钱塘门),五个水门(保安、南水、北水、天宗、余杭)。

    元代时期禁止修建城墙,杭州的21座城墙毁坏了很多,变成了13座。

    自明朝以来,杭城已固定为十个城门,杭曲民谣有:“百官(武林)门外鱼担儿,坝子(艮山)门外丝篮儿,正阳(凤山)门外跑马儿,螺蛳(清泰)门外盐担儿,草桥(望江)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清波门外柴担儿,涌金门外划船儿,钱塘门外香篮儿,太平(庆春)门外粪担儿。”

1913年,政府为了修路将许多城门和城墙拆除,原址均立有古城门石碑。

    宫殿位于南部凤凰山,城市街区在北,形成了“南宫北市”的格局。

内城

    内城即皇城,方圆九里,环绕着凤凰山,北起凤山门,南达钱塘江边,东抵候潮门,西至万松岭;皇城内兴建殿、堂、楼、阁,以及多处行宫及御花园。

外城

   外城南跨吴山,北至武林门,西接西湖(西湖在城墙之外),东临钱塘江。

     自宫殿北门向北延伸的御街贯穿全城,为全城繁华区域,御街从宫殿北门和宁门起至城北景灵宫止,全长4500米。御街南段为衙署区,中段为综合商业区,并有一些行业市街和文娱活动集中的“瓦子”,官府商业区在御街南段东侧。商业、手工业遍布全城,在城中占有较大比重。

    居住区在城市中部,许多达官贵戚的府邸就设在御街旁商业街市的背后,官营手工业区及仓库区在城市北部。国子监、太学、武学组成的文化区在靠近西湖西北角的钱塘门内。

     城内有四条河道,其中盐桥河为主要运输河道。

 

       城里与城外,只有一墙之隔;历史和现实,有时也只有一墙之隔,杭州十大城门已消失了半个多世纪,所有的辉煌都随之灰飞烟灭,但每个城门背后的故事却是永远的。 杭州的古墙,如今只剩地名,但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据记载,杭州最早的筑城历史要追溯到隋朝。当年隋朝大臣杨素连续平定江南的叛乱后,为了增加杭州的防御能力,发动南星桥一带的百姓,沿着凤凰山造了城墙。当时杭州只有四座城门:西北面的钱唐门,南面的凤凰门,北面的盐桥门,东面的炭桥新门,杭州城门最多时有21座达到顶峰,是在赵构逃到杭州建立南宋王朝的时候。当时大量修建城墙,目的当然是为了保命,抵御金兵入侵。赵构刚来杭州那会,还特别穷,只能把皇宫定在凤凰山上,一来这里风景不错,二来这是当时杭州的制高点,方便他控制全城。赵构完全是省钱省力的做法,沿用早些朝代的皇宫遗址修筑,整个皇宫内城只有三个城门:和宁门、东华门和西华门。如今,在万松书院这一带还能找到当时城墙的遗迹。杭州作为当时的首都,人口倍增,于是只好把城区往外扩张。杭州外城的城墙共有旱城门13座、水城门5座。旱城门的东城楼有便门、候潮门、保安门、新开门、崇新门、东青门、艮山门;南面的城楼有嘉会门;北面的城楼有余杭门;西面有钱湖门、清波门、丰豫门、钱塘门。此外的水门五座,分别为保安、南水、北水、天宗、余杭。出于关防的需要,也是为城内生活用水、水利灌溉和舟船交通之需。特别修建了水门。 杭州古时的河道就是通过水门穿越出城的。” 自明朝起有了如今流传的杭州十门。

南宋亡后,元朝明文规定禁止修建城墙,杭州的21座城墙毁坏了很多。到了元代末年,军阀张士诚占领了杭州,于是更换和废除了一些城门,杭州的城门变成了13座:清波门、涌金门、钱塘门、余杭门、和宁门、清平门、天崇门、北新门、艮山门、庆春门、清泰门、永昌门、候潮门。后来自明朝起,杭州城门名称又有了更改:清波门、涌金门、钱塘门、候潮门、艮山门、庆春门、清泰门,这7个城门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和宁门、清平门、天崇门改为了凤山门;余杭门改称武林门,因关外有“北关夜市”,也被称为北关门;永昌门因在附近有草桥,也被称为草桥门,后因“永昌”为李自成号,此处又是观赏钱江潮的佳地,故改称“望江门”。“改名后的这几个城门一直沿用到了如今,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杭州十门。”  

光绪年间,沪杭铁路从东城墙穿城而过,清泰门城墙被拆毁,接着武林门、凤山门也因筑路而拆除。民国之初,也因建设之需,钱塘、涌金、清波等门拆毁,纳西湖与城市为一体,修筑湖滨路、延龄路马路。1959年,因建环城东路,清泰门最后一段城墙被拆去。

 

         南宋150多年间,是古代杭州发展的鼎盛阶段。1129年宋高宗南渡后以建康府为行都,之后于1138年改杭州为临安府,正式定临安为行都,此后杭州成为宋朝实际意义上的首都。杭州是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方大批人口南迁入杭,使杭州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据咸淳《临安志》记载,其时临安府人口已达124万多人。北方移民中的文人学士和能工巧匠,促进了杭州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其中,丝绸、造纸、印刷、陶瓷、造船业尤为发达。

     宋被元所灭,杭州基本保持原貌,临安府改名杭州路,是江浙等处行中书省的治所。当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杭州,曾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 。元末,张士诚举兵攻占杭州,并改筑城墙,新开运河,奠定了此后数百年杭州城区的轮廓。1366年,朱元璋攻陷杭州。

        临安南倚凤凰山,西临西湖,北部、东部为平原,城市呈南北狭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宫殿独占南部凤凰山,整座城市街区在北,形成了“南宫北市”的格局,而自宫殿北门向北延伸的御街贯穿全城,成为全城繁华区域。御街南段为衙署区,中段为中心综合商业区,同时还有若干行业市街及文娱活动集中的“瓦子”,官府商业区则在御街南段东侧。遍布全城的商业、手工业在城中占有较大比重。居住区在城市中部,许多达官贵戚的府邸就设在御街旁商业街市的背后,官营手工业区及仓库区在城市北部。以国子监、太学、武学组成的文化区在靠近西湖西北角的钱塘门内。临安不仅将城市与优美的风景区相结合,而且还有许多园林点缀其间。

          御街南起皇城北门和宁门(今万松岭和凤凰山脚路交叉口)外,经朝天门(今鼓楼)、中山中路、中山北路、观桥(今贯桥)到今凤起路、武林路交叉口一带,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全长约4185米。它是皇帝于“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到景灵宫(今武林路西侧,供奉皇室祖先塑像的场所)朝拜祖宗时的专用道路。

      南宋皇城位于杭州城南凤凰山东麓宋城路一带。宋高宗赵构定都杭州后,在北宋州治旧址修建宫城禁苑。东起凤山门,西至凤凰山西麓,南起苕帚湾,北至万松岭,方圆4.5公里。大内有城门3座,南称丽正,北为和宁,东曰东华。皇城内,宫殿巍峨林立,光耀夺目。有金銮殿、垂拱殿、选德殿、福宁殿、勤政殿、复古殿等殿、堂、楼阁约130余座。此外还有华美的御苑直至凤凰山巅。元至元十四年(1277)因为民间失火延及,焚烧殆尽,至明代成为废墟。

         皇城内部可分宫城内和宫城外两个部分。宫城内分为朝会区、后寝区、后苑区、宫内服务区、东华门宫殿区、慈宁宫区;宫城外主要为北宫门、东华门服务区、东宫区、内府衙署区等等。根据杭州市有关部门最新的框定和测算,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的四至范围为:南至钱塘江,北至庆春路,东至中河(德寿宫遗址),西至虎跑路——南山路——解放路——延安路一线。与最初定的涵盖范围比,多了一个德寿宫遗址,总面积也从原来的13.8平方公里扩大到14.1平方公里。


      西湖,位于杭州市区西面。

      西湖东靠杭州市区,其余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西湖平均水深2.27米,水体容量约为1429万立方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又称“后西湖”或“后湖”)、北里湖(又称“里西湖”)、小南湖(又称“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积最大。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西湖最早称武林水。《汉书·地理志》:“钱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后又有钱水、钱唐湖、明圣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潋滟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龙川、销金锅、美人湖、贤者湖、明月湖诸般名称,但是只有两个名称为历代普遍公认,并见诸于文献记载: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塘,湖称钱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而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

       唐长庆二年十月(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间,白氏兴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筑堤坝水闸,增加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杭州)至盐官(海宁)间农田的灌溉问题。其实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堤坝,在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称为白公堤,并非现在的白堤。白氏在钱塘门外修堤,建石涵闸,把湖水贮蓄起来,还书写《钱塘湖闸记》刻于石碑,写明堤坝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如今白公堤遗址早已无存,但后人却借白堤(当时称“白沙堤”)以缅怀白公。

         北宋后期,著名诗人苏轼对西湖治理做出了极大贡献。从五代至北宋后期,西湖长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据了湖面的一半。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上《乞开杭州西湖状》于宋哲宗,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同年四月,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2.8公里的长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桥,自此西湖水面分东西两部,而南北两山始以沟通。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相传杭州名菜“东坡肉”,就是苏东坡犒赏疏浚民工的美食。与白居易一样,大诗人苏轼也在杭州留下了众多诗篇,其中最有名的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

         雷峰塔原名皇(黄)妃塔,又名西关砖塔,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顶上,为吴越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而建。雷峰塔原是一座八角形、五层的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后遇火只留下了砖体塔身。由于传说雷峰塔的塔砖可以用来驱病强身或安胎,长期有人从塔砖上磨取粉末、挖取砖块。1924年9月25日下午,几乎挖空的塔基再也不堪重负,突然全部崩塌。2002年10月25日,重建的雷峰塔落成,建在旧雷峰塔的原址之上,旧塔座部分成为遗址的展示厅,并有许多的文献资料供人参观。

       雷峰塔原是一座八角形、五层的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塔檐、平座、游廊、栏杆等为木构。塔内八面有《华严经》的石刻,塔下供有金刚罗汉十六尊,后来被移到净慈寺。

    对于塔基下是否有地宫,存在着多年的争论,后终于借助“雷达探测”等手段得以确认,2001年3月11日雷峰塔地宫被开启。地宫口被一块重750公斤的石头所覆盖,地宫正中是一只铁制舍利函,铁函边上有一尊小的铜佛像、4面铜镜和大量的铜钱。铁制舍利函打开后,内有鎏金银质的金涂塔一座、方形铜镜一块、铜镜上的鎏金银盒一个、带抠完好的皮带一副及小的蓝玻璃瓶一个。其中,鎏金银质的金涂塔里供奉着佛螺髻发。

中国六大古都——杭州临安府与钱塘县余杭县

中国六大古都——杭州临安府与钱塘县余杭县

中国六大古都——杭州临安府与钱塘县余杭县

中国六大古都——杭州临安府与钱塘县余杭县

中国六大古都——杭州临安府与钱塘县余杭县

中国六大古都——杭州临安府与钱塘县余杭县

   保俶塔位于西湖北侧宝石山山顶,由元至明、清,保俶塔六次毁坏六次重建。现存的砖塔,为六面七级,是1933年按明末以后的原式样重建的,并在1996年更换了朽坏的塔刹构件。是西湖宝石流霞景观所在,与雷峰塔隔西湖相对,素有“雷峰似老衲,保俶如美人”、“一湖映双塔”之说。

小瀛洲(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景区在外西湖西南部水域,包括小瀛洲及其南侧三座葫芦状石塔,以赏月和水上园林著称。现在全岛面积约7公顷,水面占60%。

       小瀛洲前身为水心保宁寺,也称湖心寺,北宋时为湖上赏月佳处,其园林建筑和景物布局,在18世纪初已基本形成。清《湖山便览》卷三:“万历三十五年,钱塘令聂心汤请于水利道王道显,绕滩筑埂,成湖中之湖,以为放生之所。三十九年,令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从空中俯瞰,全岛如一个特大的田字,构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奇景。岛上主要景点包括浙江先贤祠、九曲桥、九狮石、开网亭、亭亭亭、竹径通幽和我心相印亭。

        湖面三塔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浚湖期间,当时所在位置与现在不同。据清初文献记载,今三塔系清代康熙年间所建。三石塔顶为葫芦状,塔身呈球状,高出水面2米,中空,环塔身均匀分布5个小圆孔,塔基为扁圆石座。三塔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62米。

断桥与白堤 

     白堤东起断桥,经锦带桥向西,在“平湖秋月”与孤山相接,长约1公里。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古时白堤以白沙铺地,后改为柏油路面,两侧广种碧桃翠柳,是欣赏西湖全景和周边诸山的最佳观赏点。

   断桥位于白堤东首,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断桥为白素贞与许仙邂逅之处,因而在西湖诸桥中最享盛名。锦带桥位于断桥西,又称涵碧桥。清雍正《西湖志》卷八:“锦带桥旧架木为梁,圣祖仁皇帝(指康熙帝)临幸孤山,御舟由此转入里湖。”民国三年(1914年)重修。1921年,与断桥同时改筑加设水泥混凝土拱券。为了保护断桥和锦带桥不受来往车辆重压和撞击,现自断桥至平湖秋月一段路面禁止机动车通行。所有来往孤山的车辆必须通过西泠桥出入。

   苏堤旧称苏公堤,南起南屏山麓南山路,北至岳王庙东,横贯湖中,堤长2797米,宽30-40米。苏堤上共有六座石拱桥,从南往北分别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据考证,疑为“束浦”之讹)[57]、跨虹。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三:“元祐中,东坡既奏开浚湖水,因以所积葑草筑为长堤,起南讫北,横跨湖面,绵亘数里,夹道杂植花柳,中为六桥,行者便之……后十年郡守吕惠卿奏毁之。咸淳五年,朝廷给钱命守臣说友增筑。……高二丈,袤七百五十丈,广皆六十尺,堤旧有亭九,亦治新之,仍补植花木数百本。” 清《湖山便览》卷三:“国朝雍正二年与白沙堤同时修筑,五年同植花木。”《西湖新志》卷四:“今乃满植桑株所谓苏堤杨柳,斫伐都尽。”1950年,有关部门加高加宽堤身,并修筑沿湖游步道,设置座椅。现苏堤禁止机动车(电动旅游车除外)通行。

   杨公堤又称“西山路”,其走向基本平行于苏堤,从栖霞岭西侧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长堤。杨公堤在西湖西进工程中,恢复了相对于苏堤的“里六桥”:环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和浚源。现杨公堤路面较宽,设有双向单车道,中间加以绿化隔离带,沿路主要为宾馆及疗养院等设施。主要景致有盖叫天墓、郭庄、刘庄、乌龟潭、茅家埠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