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登碑前说班第 文/鹏 鸣  在一个秋风送爽的上午,我和朋友从昭苏县城驱车西行60余公里,来到了格登山下。我登上久负盛名的格登山,站在双层飞檐的碑亭前伫立良久,不禁浮想联翩。我是第二次来这里了,对于《 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文 》的来历,和与它有关的历史故事,我已经有大概的了解。我之所以再次来这里,是想对这段历史做延伸的了解和思索。思绪还是从这格登山纪功碑开始吧。将近3米高的碑静静地肃立在碑亭里,盘龙的碑顶显示着皇上的威严,镌刻着大海日出浮雕图案的碑座,昭示着大清王朝的蒸蒸日上,正背面分别镌刻的“皇清”与“万古”,彰显着朝廷的自信。经过200多年风雨的侵蚀,碑文虽然有些漫漶,但仍能辨认。我不由得再次默念乾隆皇帝亲撰的碑文:200多年了,此碑一直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沧桑的历史,展示着这块美好的土地曾经经历过的伤痛,昭示着国家统一过程中收获过的磨难。我默念着碑文,眼前似乎浮现出勇士们横矛跃马、冲锋陷阵、英勇无畏的场面,耳边仿佛听到那激越雄壮、震天动地的呐喊。格登碑讲述的是清军平定准格尔部首领达瓦齐叛乱的战役。很自然,我思维的触角伸向了“达瓦齐”这个名字。当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用征讨、联盟、结亲等办法先后收服了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但是漠西蒙古一直不肯合作。漠西蒙古又称厄鲁特,其中以准格尔势力最为强大,葛尔丹成为部落首领之后,整个准噶尔部落达到了鼎盛时期。康熙皇帝三征葛尔丹,葛尔丹兵败服毒自尽。公元1697年,葛尔丹的侄子策旺阿拉布坦在伊犁称准噶尔汗,他死后整个准噶尔内部陷入了内乱纷争,达瓦齐夺取汗位后,在沙俄的唆使下加紧进行分裂祖国的行为。乾隆二十年( 1755 ),皇上决定出师伊犁,平定达瓦齐叛乱。二月,清军兵分两路,北路由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由乌里雅苏台进军;西路由永常为定西将军,萨喇尔为定边右副将军,由巴里坤向伊犁地区进发。厄鲁特和西域各族人民对准噶尔贵族的内讧和残暴统治十分不满,希望早日实现统一和安定的局面,清朝政府制定和贯彻了对准噶尔比较稳妥的政策,因而清政府统一西北的行动,受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清军往征达瓦齐途中,准噶尔“大者数千户,小者数百户,携酮酪,献羊马、络绎道左,行数千里,无一人抗颜者”。当年四月底,5万大军7万匹战马会师在博尔塔拉河畔,稍作休整便直捣达瓦齐的老窝伊犁。达瓦齐负隅顽抗,拥兵万余人退居在格登山上,企图孤注一掷。“格登”在蒙古语中是突起的后脑骨,意思是顶部平坦两边山坡陡峭,易守难攻,定北将军班第乘胜追击,兵分两侧包围了格登山。1755年5月14日夜晚,班第的翼长阿玉锡、章京巴图济尔噶尔、宰桑察哈什等巴图鲁率22名精锐骑兵在夜色的掩护之下,利用语言、服饰与叛军相似的特点,顺利穿过了警戒线混入敌营,突然发起攻击,顿时杀声震天。达瓦齐所部本来就是乌合之众,士兵早已丧失斗志,听到枪声喊声,黑夜中不知道上来多少清军,立时大乱,叛军丢盔弃甲,四处溃散,真是兵溃如山倒。阿玉锡等人擒获叛军大小首领20余人,降者6500人。达瓦齐领着残兵败将落荒而逃,从天山托木尔峰下的木扎特达坂向南流窜。后来,乌什城主霍集斯伯克擒获了达瓦齐,把他献给平叛的清朝大军,押解到北京。达瓦齐被押送至北京后,朝廷在午门举行隆重的献俘仪式。乾隆三十九年( 1774 )农历4月27日,乾隆帝大赦天下,释放达瓦齐,免其死并加恩封为亲王,入旗籍,赐地京师,显示了乾隆皇帝怀柔的用心。在这次战役中,班第立了大功,皇上封班第一等诚勇公,赐宝石顶、四团龙补服、金黄绦朝珠。于是,我的思维触角自然伸向了班第。班第在康熙年间自官学生授内阁中书。雍正初至内阁学士。四川、云南边外与西藏定界,皇上命令他和副都统鄂齐一起到西藏宣谕,迁入理藩院侍郎,坐事左阁,在内阁学士上行走。雍正十一年( 1733 ),皇上命班第在军机处行走。乾隆三年( 1738 ),班第任兵部侍郎,在朝廷外升迁为湖广总督。班第曾剿镇筸、永绥乱苗,经过两个月就平定了余孽,皇上非常赞赏他。乾隆五年( 1740 ),因为过时回到京师。乾隆六年,皇上任命他仍在军机处行走,并授兵部尚书。乾隆十三年( 1748 ),班第出征金川,被授内大臣,在朝外督办军饷,并加封太子少保。不久因要考察四川巡抚纪山加征税款累民的具体情况,皇帝让他暂代巡抚一职。乾隆十四年( 1749 ),班第以副都统官衔赴青海办事。西藏郡王珠尔默特那木扎勒有叛逆的迹象,驻藏办事大臣傅清、拉布敦上奏皇上。皇上让班第代替拉布敦处理西藏叛乱,以公爵管格隆事,令班第宣谕。四川总督策楞等率军赶到后,班第与其一起商议西藏善后诸事。西藏大定。乾隆十六年( 1751 ),班第任都统衔。乾隆十七年( 1752 ),班第还京师,仍在军机处行走,授正红旗汉军都统,出署两广总督。这就是班第在平定达瓦齐之前的大致履历。乾隆二十年( 1755 )正月,清军大举讨伐准噶尔,定边将军班第出北路,阿睦尔撒纳授定边左副将军为副;永常以定西将军出西路,萨喇尔授定边右副将军为副。班第与阿睦尔撒纳等商议在二月出师。阿睦尔撒纳带领6000人先行,班第带领2000人继其后。班第至齐齐克淖尔,因为军马不足,令1500人先行,留500人待马再进,行至喇托辉,与阿睦尔撒纳的军队会合。且说,讨伐达瓦齐的大军刚刚出发,皇上就察觉阿睦尔撒纳有叛逆的迹象,令班第严加约束。皇上认为阿睦尔撒纳为准噶尔人所知,令他前行容易招抚准噶尔部,告诫班第仍令阿睦尔撒纳先行不要合军。班第至额尔得里克,仍令阿睦尔撒纳先行。当年四月,清军至博罗塔拉,抓到达瓦齐所派遣的征兵使者,知伊犁无防备,班第和西路军约定急速前进。 当年六月,班第上奏皇帝请求留察哈尔兵300人、喀尔喀兵200人移驻伊犁河北尼楚衮,留下来管理,其他军队按次序返回。就是在这个月擒获了达瓦齐献至京师。那么,阿睦尔撒纳又是怎么回事呢?我思维的触角就伸向了这个阿睦尔撒纳。阿睦尔撒纳是厄鲁特蒙古辉特部台吉,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一带。乾隆十七年( 1752 )冬,他助达瓦齐袭杀喇嘛达尔札夺取汗位,不久又与达瓦齐发生火拼,被击败。乾隆十九年( 1754 )秋,阿睦尔撒纳为借助清军之力剪除政敌达瓦齐,就率两万余人归附清廷。乾隆帝此时正准备出兵伊犁,平定达瓦齐,对阿睦尔撒纳率众归附十分重视,立即命侍郎玉保、副都统唐喀禄等带领喀尔喀王公前往赈济,发放牛羊、口粮,使其部众暂时游牧于乌里雅苏台附近的扎布汗河一带,并晋封阿睦尔撒纳为亲王( 后晋封双亲王 )。阿睦尔撒纳在热河避暑山庄觐见乾隆帝时,极力讲述达瓦齐内乱情形,恳求清廷立即出兵讨伐达瓦齐。乾隆二十年( 1755 )二月,清廷决定分两路向伊犁进发,命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这样,阿睦尔撒纳既得到了亲王及定边左副将军的重要头衔,又掌握了率领北路先锋6000人的主动权。于是他利用声望和地位,发号施令,扩大影响,努力争取诸部落,开始逐渐显露其野心。1755年春进兵准噶尔时,阿睦尔撒纳特意向乾隆皇帝奏请不用清军所用旗帜,改用准噶尔旧旗,说是这样便于招降准噶尔人。乾隆皇帝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就同意其奏。于是,阿睦尔撒纳沿途四处派人宣称,他统领满、汉、蒙古兵将征服和治理准噶尔,使阿尔泰至额尔齐斯一路的诸部落先后归降。阿睦尔撒纳又向乾隆皇帝提出,让他管理这些归降之众,皇上也暂时答应了他。阿睦尔撒纳有意扩大队伍,充实自己的力量,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乾隆皇帝当然已经洞察,他密令班第和额驸色布腾巴勒珠尔,一定要暗中观察阿睦尔撒纳的举动。1755年四月末,两路清军在博尔塔拉会师后,准备分兵两路开往伊犁。乾隆皇帝曾密谕将军班第,要让西路右副将军萨喇勒率先占领伊犁并擒获达瓦齐。阿睦尔撒纳深知先占领伊犁的意义和影响,他督军急行,捷足先登,进入伊犁地区,招降了该地区的诸部落。伊犁民众牵羊携酒欢迎阿睦尔撒纳。擒获达瓦齐后,两路清军大部分撤回原地。清朝为进一步削弱准部势力,准备用“众建以分其势”的办法,把厄鲁特蒙古四部“封为四汗,俾各管其属”,将以阿睦尔撒纳为辉特汗。但是一心想做“四部总台吉、专制西域”的阿睦尔撒纳,却反对清政府的这一政策。阿睦尔撒纳以准噶尔总汗的身份拥兵驻扎伊犁。他不用乾隆皇帝所赐黄带孔雀翎,更不用定边左副将军印,而用噶尔丹策零汗的小红钤记,遣人招服各部落,并进行安置。他还送银两给伊犁及各集赛喇嘛,喇嘛们向各部落宣传阿睦尔撒纳有统领准噶尔的福分,提高和扩大了阿睦尔撒纳的声望和影响。阿睦尔撒纳利用噶尔丹策零汗的小红钤记,以防备哈萨克人为借口,从各部落抽调准噶尔兵9000人,加强了自己的力量。班第虽发现阿睦尔撒纳的这些阴谋活动,但因兵力太少,无法节制他。皇上知道阿睦尔撒纳的叛乱活动,就决定召见他,以九月到热河巡行,举行奏凯庆功之礼,让阿睦尔撒纳与其他各部汗王一起来热河受封,趁机将他铲除。在尼楚衮军营的喀尔喀得知乾隆皇帝的谕旨后,将情况透露给阿睦尔撒纳。刚好,皇上让班第催促阿睦尔撒纳赶往热河,让参赞大臣额林沁多尔济与他一起走。阿睦尔撒纳就以奉命“入朝”为名,皇上考虑到阿睦尔撒纳最终必将反叛,就让班第应乘阿睦尔撒纳未发先讨伐他,不要忍让以留后患。圣旨到达,阿睦尔撒纳已经走了,他到阿尔泰接应在喀尔喀扎布干河一带游牧的2万余部众,与伊犁地区的准噶尔部众遥相呼应,举事反清,唆使同伙乘机抢掠清军台站,袭击清军,远走额尔齐斯开始叛变。阿睦尔撒纳的同党克什木、巴朗、敦克多曼集、乌克图等开始作乱,阿睦尔撒纳兴兵进犯伊犁。当时,征讨达瓦齐的清军大部已经撤回,留守该地的定北将军班第和参赞大臣鄂容安仅有500士兵。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伊犁再次失守。班第与鄂容安带领500人抵御抗击,从固勒札赶往空格斯,转战到乌兰库图勒,贼兵大量赶来,图谋在此会合。班第拔剑自刎,鄂容安一起以身殉国。皇上起初听说班第等被贼兵打败,让参赞大臣策楞从巴里坤抄小路传谕,要求班第不要以身殉国。而策楞办事不牢,仅听信谣言说班第等人已经从贼兵中逃出,就如此禀奏皇上。皇上觉得策楞办得不错,特意解下所佩荷包奖赏给他。乾隆二十一年( 1756 ),清军把阿睦尔撒纳从伊犁赶走,班第、鄂容安等人的灵柩被护送回京,皇上亲自前往吊唁祭奠,不久又以班第义烈,仍按照旧例在京师建祠,亦曰双忠。很快又命人在紫光阁挂上他们的画像。班第、鄂容安以身殉国,乾隆帝决心铲除阿睦尔撒纳这个毒瘤,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乾隆二十年( 1755 )十月,皇上命兆惠总理北路台站,维护天山北路与内陆的通信联络。十一月,又调他赴西路巴里坤办事,兼理额林哈毕尔噶台站,为进剿阿睦尔撒纳筹备粮饷。乾隆二十一年( 1756 )正月,兆惠闻知定边右副将军萨喇尔自伊犁被陷复归,就特地赶到特讷格尔( 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县东 ),会同萨喇尔商议进剿阿睦尔撒纳。此举深得乾隆帝的嘉许,遂命兆惠充参赞大臣,随同达尔党阿出征。同年三月,清军在定西将军策楞和参赞大臣玉保的率领下,再次收复伊犁。但在追击阿睦尔撒纳时,却中了他的诡计,被他遁走左哈萨克。乾隆帝闻讯大怒,革除了策楞和玉保两人的职务,派达尔党阿出西路,哈达哈出北路,进兵左哈萨克,继续追捕,同时,还令兆惠自巴里坤移驻伊犁,随时准备增援。 同年五月,授兆惠为定边右副将军。这样,兆惠就由过去主要负责军队的后勤供应事宜,而成为直接指挥军队作战的将军了。后来,达尔党阿和哈达哈因畏缩犹豫,坐失良机,致使阿睦尔撒纳再次逃脱。乾隆帝见天气渐寒,只得令达尔党阿和哈达哈撤军。清军将领屡屡失机,使随清军西征的厄鲁特各部台吉看不起,渐渐起了外心,而这时原归附清廷的喀尔喀蒙古郡王又起而叛清,于是一场席卷准噶尔部的骚乱再度发生,许多准噶尔部落首领纷纷叛变清朝。逃往左哈萨克的阿睦尔撒纳见有机可乘,遂又卷土重来,会合厄鲁特各部于博罗塔拉河,自立为汗。局势突然的恶化,使清朝在这一地区的治理陷入困境,伊犁处于叛军的包围之中,情况十分危急。兆惠奉将军达尔党阿之命,率1500骑兵自伊犁东还请援。十一月启行,叛军前来截击,双方激战。兆惠率军奋勇冲杀,前后消灭叛军数千名。乾隆二十二年( 1757 )正月,兆惠率兵至乌鲁木齐,又遭到大队敌军的围攻。清兵无不以一当百,苦战十余日,犹不得出重围。军中没有粮食了,就宰杀弱马,弱马杀完了只好杀好马。最后军中无马可骑,将士只得步行于冰雪泥淖中,且战且走,22日至特讷格尔。此时将士们又疲又饥,已经不能再作战了,只好就地扎营。不凑巧当时又下起大雪,无法与外界联系,兆惠他们已经处于全军覆没的危险境地。幸亏巴里坤办事大臣雅尔哈善派遣侍卫图伦楚率兵2000人前来增援,于30日和兆惠会合,叛军才撤退了。乾隆帝闻讯,特颁发谕旨,对兆惠大为嘉奖,封兆惠为一等伯,世袭罔替,并将御用荷包、玉牒、鼻烟壶加恩赏赐。不久,又授他为户部尚书、镶白旗汉军都统和领侍卫内大臣。同年三月,清政府命定边左副将军成衮札布出北路,右副将军兆惠出西路,大举征伐阿睦尔撒纳叛军。当时,厄鲁特诸部落闹内讧自相残杀。厄鲁特一向不出天花,突然天花流行,死了很多人。兆惠乘势长驱直入,连战连胜,厄鲁特各部溃不成军,其首领也先后败死,只有阿睦尔撒纳未被擒获,又逃到左哈萨克,投奔哈萨克汗阿布赉。同年六月,兆惠和富德率军穷追至左哈萨克。这时,阿睦尔撒纳与哈萨克汗阿布赉产生了矛盾,阿布赉派人和清军联系,准备将阿睦尔撒纳擒获献给清朝。阿睦尔撒纳得到消息,急忙带着8人随从徒步逃入俄罗斯。乾隆帝认为,“逆贼一日不获,西路之事一日不能告竣”,命理藩院向俄罗斯交涉,要求遣返阿睦尔撒纳,但是,俄罗斯总是拖着不给。后来,阿睦尔撒纳患天花死了,俄罗斯才把阿睦尔撒纳的尸体交给清朝政府。逆贼阿睦尔撒纳丑恶的一生终于画上了句号。此时,阳光明媚,和风轻拂。我环绕碑亭,默默无语,内心和纪功碑进行心灵的交流。青石无语字有言。石碑诉说着历史和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历史早已经无情地翻过一页又一页,但是,有一页历史在这石碑上铸造了永恒。后人在阅读这一页历史的时候,不可能不带着感情。达瓦齐如何?班第如何?兆惠如何?阿睦尔撒纳如何?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当然是自己的,而不是人云亦云。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段恭让 白忠德 邓汉章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崔启昌 昆 仑 史 波 李 静 杨 强
唐桂英 米兰花 刘马陵 谭文群 凤尾竹 吴远红 张小鱼 梦而诗 刘旭平 冯 彪 莲 生 刘军英 王宝群 润 隆 喝 茶 张晓强 孙传志 吴风平 秦岭人家 王 飞 水云天 秋日私语 南友锋 谢亚红 马永清 张兴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