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在对谁申诉?申诉什么?(下)

 qwerty2101 2017-03-19
    教育文化破冰前行

    所以我们的讲课内容,是讲的关于如何学做人、学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学做一个智慧的人、学做一个与自然及社会达成整体和谐关系的人的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整理成书,其功用会不同于现代社会上流行的其他书籍,它是具有智慧性教育功能的书,是继承了古智慧教育文化之精髓而又赋予其新时代文化气息特征的书。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它对于人获得身心健康、自觉地净化自我意识都能起到积极的育化作用,并具有帮助人开发觉悟智慧的功用,而且还对培育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和各种要求、及变化发展所需要的相关内容等,都基本上涉及到了。

    我们的书是通过什么来体现智慧教育的呢?是通过不同的知识点来贯穿的,并把这些知识点同践行的各种经验以及不同的方式方法联系起来。

    对于教育文化书籍的表现形式,不能像编辑知识性的文化书籍那样去编辑,不能像表达某些知识点或某种观点那样去进行简单地说明,而是要对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内容去进行描述,而且描述的语言需要符合平常人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才行;而不能直接按照所谓规范的书面语言那样去表达,虽然那样的语言表达方式读起来会给人流畅的感觉,但是,不能符合平常人们轻松随意的心理意识的要求,也就是说失去了自然阅读与吸收的整体性、融合性、辩证性。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那样的表达方式往往重于语言之间的逻辑推理与遣词造句的结构,而不能符合人们正常的、本能的思维习惯,也不符合人们平时的语言交流习惯,不符合人们平常的记忆习惯,所以不能像那样对教育文化的内容进行刻意的分割。尤其是对智慧教育文化的内容,不能在随意分割之后再添加小标题或简单的释义等而将其分裂成一段段的,这样做的后果就直接破坏了教育文化的全面性、连续性、综合性、关联性、重复性、辩证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等特性的内容,这样就使教育文化既起不到教育的作用,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了。

    教育文化与知识文化的最大差异就是目的性不一样,作品的功用职能不一样。教育文化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及其相关内容的继承性、系统性、协调性、辩证性、整体性,而知识文化强调的是知识性、逻辑性、时效性、宣传性、说明性。

    教育文化实质上是人对祖辈传承下来的经验文化进行的复制式的传播,是人自身在与其他的人、事、物发生关系时取得了宝贵经验之后而进行的某种文字规范或总结,是人对各种经验进行的身心活动的行为性传授内容。教育文化的内容是围绕着传授过程而对某一人、事、物所涉及的主体内容、关联性内容和旁系内容来展开的,其中会涉及到各种经验、知识、特性等,会涉及到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会涉及到与传授内容相关的社会关系及自然关系。教育文化需要把这些方方面面的内容捏合成一个连续变化的整体来展开,这样才能构成教育文化的全部内容;而知识文化的表现形式是达不到这样的目的的。所以说,教育文化是人类生存得以维系的根本性文化。教育是在这个层面向社会、向文化领域提起申诉的。

    因为现在的整个教育界与文化界,以及整个社会中的人们,对教育文化的功用与职能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清醒的认识,所以出现了不认可教育文化及其表现形式的怪现象,而只认可知识性文化的传播方式。老子讲“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而现代人面对的正是求知识文化之“博”而放弃了获取智慧能力之“知”的教育现状,因此使人们难以获得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

    不只如此,现代文化普及率越来越高了,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变得越来越匮乏;虽然现在的生活与三十年前相比要过得轻松如意一些,但是人们的思想言行的表现却变得越来越盲目浮躁了。这样的社会生活状态反而成为了下一代人形成自私狭隘人生观的温床。比如社会上不断爆出孩子为了零花钱而杀害家长,同学间为了一点小摩擦就挥刀相见等事件,高校学子自杀都已经不算新闻了。金钱、感情、工作、生活……这一切都有可能演变成自己人生的障碍因素。

    为什么人们的心理变得这样扭曲和脆弱?为什么失去了承受压力、坎坷与打击的能力?为什么失去了自我反思与应变的能力?说到底,正是由于我们现在强调学习知识性的文化,强调应试考核的教学模式,而没有建立起培养健康人生观的教育教学模式,没有注重培养人们形成自然道德观的意识形态。从小到大都围绕着好的考试成绩打转,却没有教育大家学习如何去做一个身心整体健康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何依循人的生命运化法则、自然运化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来为人处事。

    再比如,现今人们越来越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的物质享受和经济利益,不惜大量破坏、耗损自然资源;现今社会利益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巧伪趋利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使得市场经济只为谋取利益服务,文化与教育的市场只为效益服务的怪现象,从而淡忘了以人为本的社会需要依靠切实可行的教育和教育文化来促进其发展,需要通过教育与教育文化来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为形成和谐的社会道德观服务。因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不知不觉中恶化了。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因为人们已经不懂得什么是“顺天应时”的自然道德观了,不懂得人与自然及社会关系应该如何保持动态平衡的整体和谐性了。显然,知识性的文化传播基本上不符合教育文化的属性,也无法体现教育文化的传承性。

    教育需要以传承为主;教育需要以服务人类自身的和谐化生存为原则。所以说,接受教育与学习知识文化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其结果也截然不同。教育绝对不是某些知识点之间简单的串联或并联的结合,教育文化也绝对不是某几个知识点的顺承关系;它是人类生存活动和生活模式的整体性内容的表现。教育文化与知识文化的区别就在这里。

    西方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性和知识性的文化教育,他们缺乏传承智慧教育文化的体系;在现有的教育文化中,缺乏如何帮助人遵循符合生命运化规律、自然运化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容;在现存的教育模式中,缺乏如何按照身心活动规律与成长规律的要求来培养人去做一个身心健康者的学问。西方文化进入中国时,我们接受了其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内容,但同时也正好接受了其不具有传承性教育文化的那一面。

    从现在开始,需要我们自觉地去把这个事情认识清楚,教育与教育文化对我们获得幸福的生活和自由的生存条件是极其重要的。教育与教育文化不仅涉及到如何学做人的学问,还涉及到智慧生存的学问与技能的问题。教育与教育文化的形成与兴起,是促进民族和谐、人民富裕、国家强盛和长治久安的根本的基础条件。当然,在生存技能里面也包含着做人的技巧和做人的学问,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讲到这里,大家就应该会认识到教育和教育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这里强调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把接受教育与学习知识的意义一定要认识清楚,以后我们才能通过共同的努力把智慧教育文化立起来。

    教育文化的破与立

    中国近百年来对教育文化的模糊观,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破除才行啊!要想立教育文化,唯有先立智慧教育文化为根;如果智慧教育文化立不起来,想立教育或教育文化那就太难了。

    知识性的文化有知识性文化的特点,像现在出的书籍,像现在学校里面教课的方式,它是不是教育?它也是教育,它只不过是知识性的文化教育。而我们说的这个教育,不仅仅只是包含了知识文化的教育,而且包含了一个人立足于世需要如何做人的教育。教育文化所涉及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所以知识性的文化传播方式不能取代教育文化的传播内容。例如,在典型的教育文化中,某些看上去是重复性的内容,实质上它却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方位来揭示同一个事物的内涵特征,甚至对某一个事例的分析也同样是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高度,进行全面的、连续性的、综合性的、关联性的认证和传授。这不仅是教育文化的典型特征,而且还是智慧传承教育文化的典型特征。它照顾到了与此事有关的某个问题或者某一个技能的全面性、完整性、整体性、辩证性和协调性,它会整体性地强调这样多方面的相关内容;而知识文化的表达是不可能具有这些方面的特征的。

    知识文化的表达只要求片断性的完整即可,把与人、事、物有关的时间、地点和事件说清楚就行了。但即使是像这样讲清楚了,也同样不符合教育文化的属性特征。因此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老子讲“行不言之教”了。智慧教育与教育一样都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如果不培养人形成以整体辩证观为基础的思维参照模式,那就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内涵。

    对此,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怎样理解这句话?对于帮助或培养任何人,都需要理行并用,即把所教之理同自身的言行相结合,既要教授符合受教者各自特点的方式方法,又要引导其从整体的高度来辩证地应对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此来认识事物的属性特征以及运动变化状态和发展要求,并遵循所授的理法去做,这样才能达到帮助其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培养其形成认识并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整体辩证观与辩证整体发展观的教育目的;而不应该只让其学习知识文化方面的内容,使其执恃智识与逻辑,形成片面僵化的思维参照模式。这也正符合了《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涵义,并非“使知之”为教。那么“使由之”的依据是什么、根源是什么?即是《道德经》中所讲的朴之性,“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此谓要妙”。对于老子这几句话的理解,可以参看《道德经全解》的释义。

    所以对于教育文化的内容,如果形成了文字,是不需要把它断开或起小标题来划分的,否则就难以展现其智慧文化的整体性、教育性、传承性了。我讲著的系列丛书都是按照通俗出版物的要求来分段和起小标题的,像这样去传达教育文化的内容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遗失了某些内涵。因此在学习智慧教育文化的时候,希望大家不要执著于书面文字的表达形式,也不要执著于分段划分的写作方式,而应该一体同观才好!

    【注】本文摘自刘战魁先生著《东方智慧文化丛书》第四部《智慧书》第一卷《生命的真义》:2013年10月版。有著者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