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熊亲戚把孩子逗哭了,还哈哈大笑。 在妈妈维护孩子后,熊亲戚对孩子说, 等你你长大了,社会上可没有人会让着你。 …… 言下之意是: 我现在伤害你,让你哭, 是为了你将来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这样的亲戚固然让人反感,但她也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挫折教育? 似乎很多人对挫折教育的理解都是:
很遗憾,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经历的挫折越多, 就越能应对挫折? 应对挫折的能力和经历挫折的数量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往近了讲,过多的挫败感会让孩子暴躁,发脾气,引发咬人、打人等行为,缺乏成就感也会让孩子更容易放弃。(打人的那个竟然是我的孩子!我不要做熊妈妈……) 往远了讲,在经历过多次失败打击之后,就放弃、妥协,荒废了人生的人也不在少数。 之前在培养自控力的文章中也讨论过,过多的挫折会容易让人放弃努力。大脑需要不断被强化两方面的意识,才能够更好地约束自我,坚持不懈地努力去接近成功:1.我做到了后会有收获,2. 我可以做到。(一颗糖竟然可以预测孩子将来是否成功?) 幼年挫折,催生成功? 那么幼年时的挫折,会促进成年后的成功吗? 您可能误会“失败是成功之母”了。经历失败并不是成功的原因!是因为拥有不被失败所困的应对能力,直面挑战的勇气,克服困难的信心,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获得成功。 君不见多少人终其一生也无法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或者幼年经历的“挫折”,并把自己幼年的不幸再施加给自己的下一代。 能不能从挫折中走出来,并不取决于你经历过的挫折的数量,生活也不会因为你幼年备受磨难就给你额外的奖赏。 挫折教育,应该叫“抗挫折教育”更贴切, 而不是“给予挫折来教育”, 对挫折的应对能力(恢复力)是需要培养的, 仿佛给孩子的内心建一座城堡, 遮挡未来的风雨。 这座城堡的建筑材料却不是挫折, 而是 爱。 来看看“抗挫折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如何增强孩子的“应对技能”(恢复力)。 如何增强孩子的应对技能(恢复力) 做睡眠训练时,我很担心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于是查了相关资料——如何增强孩子的应对技能(恢复力)?最后我的睡眠训练以失败告终,但关于“恢复力”的认识却给了我极大的影响,改变了我对“挫折教育”的看法,也让我了解到我应该从哪些方面出发去帮助孩子度过现在和未来的许多难关,包括环境的改变,失去亲人,面对困难,分离焦虑等等。 有了对的观念和方法,便可以举一反三,在处理很多问题的时候融会贯通。 帮助孩子获得应对“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的内在力量,是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我们不是与生俱来就坚韧不拔的,面对和克服困难,甚至因困难而变得更强大的自信和技巧,是我们可以教给孩子的了不起的能力。 研究人员深入了解了是什么可以让某些人可以应对困难,而有的人却被困难打到。这方面的研究不仅仅包括什么事件会让孩子感到压力、甚至焦虑,因为要让孩子学会应对挫折的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尽可能保护孩子不被巨大的压力击倒(神马?!难道不是要让孩子去承受挫折吗?)。这类研究也探究什么因素可以帮助所有的孩子建立起强大的防护,不论他们有没有遭遇巨大的挫折(神马?!难道可以不用经历大的挫折!)。 什么是恢复力?
恢复力是一个人应对生活中的压力的能力,它和应对难题有关,需要建立起保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如果孩子经历了许多负面的事,一定会影响到她的健康,但看了这篇文章你就知道该如何保护他们了。 在那些经历了大的挑战或困难的孩子中,有一些长大了可以很好地生活,并成为了爱自己也关怀他人的人,而有一些却因此有长期的“阴影”。
我们不可能永远做孩子的保护伞,保护他们不受到任何伤害,但是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应对困难的力量,让他们更能够面对挑战和挫折。一些人不但可以面对和克服困难,还可以在挫折中成长,变得更强大。
有一句歌词唱到“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 you stronger”(那些没有击倒你的事让你变得更强大)
但真正让你强大的, 并不是那些没能“弄死你”的挫折, 而是你内在的恢复力——应对挫折的能力。 所以,别感谢挫折, 别感谢那些让你哭的、伤害你的人, 要感谢那些给你面对困境的力量的人!
如何让孩子获得“恢复力”?
像堆积木一样,内心的恢复力的城堡主要由三块建筑模块组成。 我可以……做出改变 我可以:
我是...一个值得爱的人 我是:
我拥有...可信任的人,他们爱我,支持我 他们:
写到这里,有点鼻酸。这座城堡看似结构简单,但若能给孩子安全,并帮助他构建起让他内心安全的城堡,父母这门课程已然及格。
要获得建立起这三座大楼,孩子还需要:
这些修建自我保护的城堡的原材料,一部分是你可以“给”孩子的,一部分是你可以“教给”孩子的。 对孩子来说压力山大的事情 这些是会给小朋友带来压力的、巨大的生活事件:
让孩子感到被爱, 有归属感 归属感是对人非常重要的一种感受,帮孩子建立归属感是培养“应对技能”(恢复力)最重要的事之一。 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尤其重要。 从一开始,宝宝就需要知道,有人关心她,照顾她,在她需要的时候永远都在。(我看到的澳洲政府的资料总是反反复复强调,小婴儿不会被宠坏,应该及时回应他们的需求。) 这个人可以是妈妈和/或者爸爸,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照顾他们很多的人。(父母固然很重要,但是父母其实并不是健康成长的必需品,爱才是。有很糟糕的父母的孩子,仍然有希望成长成内心温柔的人) 和某个不是父母的人建立起依恋关系并不意味着孩子会减少对父母的依恋,事实正好相反。 当孩子有了这种和人相连的归属感, 这种经历让他们获得建立起亲密关系的能力, 学会信任, 学会在今后的人生中和他人建立关系, 比如交友,恋爱。 如果父母生病,或者因为某种原因而不在身边,有另外的人可以信任和依赖,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这多少改变了我对长辈照顾孩子的看法。过去我更多是看到长辈带孩子的坏处,甚至有些不希望他们接触孩子太多了(多少有些想要独享孩子的爱的自私在里面)。现在我了解到了孩子和长辈有亲密的关系这是对孩子有益的,不仅仅是长辈帮助我分担了带娃的工作。这也让我重新考虑父母带孩子的“弊端”。我想在一定范围内吧,如果父母有一些“不科学”的做法,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特别是我自己带得也未见得多“科学”。
允许孩子有安抚物 安抚物(比如安抚奶嘴,安抚巾,或者特殊的玩具),可以帮助年幼的孩子应对压力。 孩子通常在新环境下,或者和父母分开的时候最需要安抚物,比如睡觉时或者去日托班/幼儿园时。 通常他们3-4岁时可以自己做好准备对安抚物说拜拜,但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注意,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过多地需要安抚物,可能是因为他的生活中出现了什么别的让他担忧的事。) 支持孩子的自尊 孩子需要喜欢自己。他们从出生时,甚至在他们还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时候就开始建立“自尊”了。 他们通过了解在自己需要帮助时,永远有人出现,而学习到“自尊”:他们哭时有人安慰,他们孤单时有人陪伴,总是有人会回应他们小小的声音。 当一个小宝宝发出小小的声音,父母模仿它,回应她的声音,这等于是在告诉宝宝,她有被听到,被注意到。这些小事情帮助她发展出自我意识,建立“自尊”。 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孩子需要知道,他们是因为他们本来的样子而被爱的。(“爸爸妈妈爱你,因为你是你”) 他们需要感受到他们在家庭中有一席之地,他们如果离开会被想念,需要做的事也有他的一份,比如家务,这个家也因为他的付出在运转(让孩子做力所能及家务对他只有各种好)。 他们需要你:
帮助孩子建立自控力 孩子需要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出这样的感受:他们可以自我管理,可以为自己做许多事。这种感受也是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学习到的。有许多方式让你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到这种自信。
当父母对孩子有恰当的限制,孩子往往可以表现得更好。同时,太少限制(总是同意)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自我控制力的发展有不好的影响。比方说在一个研究中,那些把父母划分为宽容、放纵的类型的孩子在遇到冲突时会更容易采取暴力解决问题。 一个来自瑞士的研究发现,孩子好行为和和睦的家庭气氛的关键不在于家长的严密监督,而在于孩子感觉到父母的信任。
给他们学习新技能的机会 鼓励孩子去挑战有难度的任务,但是当孩子在做的时候犯错或者失败时,乐观面对。这样可以教孩子下一次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比如说,“没关系。我们来想想再出现这种情况时,要怎么做。” 当孩子大一些后,让他们承担一些责任,比如如何花自己的零花钱,如何给自己准备午餐(教孩子先照顾好自己,以后再说给全家做午餐吧),给自己买东西(合理的东西)。他们可能不会完全用你希望的方式去做事,他们可能会犯错。哪怕犯错,也要给他们机会去犯错。 保护孩子不被成人世界的问题伤害 如果你和你的伴侣有分歧,尽量不要让你们的孩子牵涉其中。 让孩子知道,这不是他的错 (孩子们常常会觉得父母的争执是自己引起的)。 她也需要知道,无论发生了什么,都会有人对她不离不弃,照顾她。 当你感到非常困难,压力很大时,最好可以找一个人来替你照顾孩子,比如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 多和孩子交流并不代表你可以把孩子当做你的情绪“垃圾桶”,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负面的倾诉而承受压力。有研究者采访了离异家庭的女儿,发现如果妈妈告诉他们离异的一些具体细节,比如经济问题,工作调动,个人问题,对前夫不好的看法,孩子会感到很大压力。事实上,孩子并不是你合适的可以倾诉的对象,特别是当你倾述的是你的压力时。并且,研究还发现,这类倾述也并不会增加你和孩子亲密感。 鼓励孩子寻求帮助 如果孩子有父母之外的人鼓励和支持,他们常常可以更好地应对困难(不要总是责难帮你带孩子的长辈,他们和孩子有亲密的关系,对孩子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父母以外的人可以是祖父母,可以是亲属,朋友或者老师。 当孩子逐渐长大,他的好朋友也可以给他一定支持。 作为父母,你也需要支持和帮助 有时候你和孩子之间可能会出现问题。 你和孩子都可能遇到挫折,生活会给你们各种各样的挫折…… 无论孩子处于什么年龄,是婴儿还是青少年,尝试去解决你们之间的问题。比如,当你感到对生活中的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对孩子感到厌烦,或者极度自责,你可能需要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早点寻求帮助,甚至未雨绸缪,会有更长久的好处。 有你们之间特别的庆祝方式和日常 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小事,或者特别日子里的“传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内在的安全感。家庭的作息和传统是非常强大的生活整理术,在家人遭遇压力,或者家里遇到困难时,能够给人稳定的力量。 家庭传统主要是关于你们如何庆祝特别的时光,比如生日,家庭聚会,春节等。还可以包括孩子被收养的日子,入学,工作,家庭重组的日子等等。 而日常作息中的特别的小事是指:
应该让孩子感到她是被爱和讨人喜欢的, 被尊重,有责任, 难过时可以人可以寻求帮助和安慰。 教孩子将“犯错”视作是学习的一部分。 刻意避免失望和失败 会让孩子失去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 注意
以上信息不能代替专业帮助,如果你有难以处理和应对的困难,不要犹豫,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比如专业的心理治疗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