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核心笔记4

 乐乐书屋 2017-03-19

中医公益行动,你我他!!!



中医的朋友们,我都知道你们是铁杆中医,我们一心迫切的想要去帮助更多的中医人,如果您是杏林中人,如果您感动于我们的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精神,请您每次看完并把文章分享给您的好友,可以吗?请答应我们,并说到做到,如果可以请把我们的名片推广给您的好友,我相信这也是善举,因为我们都一起在帮助别人,每天一点善举,你会活得很开心,很舒服,去帮助需要的人,让我们一起传承推广中医,中医的继承发展需要千千万万的人,我们虽小,但是身上的责任很重,因为中医未来的发展需要我们呢,所以你我都有责任,同时我们祝您学习快乐,健康开心。



第二章 五行学说

6——9部分


6.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广泛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保健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7. 阴阳学说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如功能与物质,精与气。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8. 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腹背四肢内外侧:则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 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脏腑形体组织: 体表组织属阳,然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再继续分,则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

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上属阳,而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肝、脾、肾居下属阴,而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督脉行于背,有总督一身之阳经的作用,称为“阳脉之海”。任脉行于腹,有总任一身之阴经的作用,称为“阴脉之海”

9. 阴阳学说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用来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阴阳的相对协调是健康的表现;疾病的发生及其病理过程,则是某种原因而使阴阳失却协调所致。

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分阴阳,包括阴液和阳气两部分。

邪气亦可分为阴、阳。“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为阳,寒邪、湿邪为阴。


2. 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1)阴阳偏盛,即阴偏盛、阳偏盛,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消长,制约)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阳偏盛导致实热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 “邪气盛则实。”


(2)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虚则寒”(制约)

“阴虚则热”

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证是虚证,阴虚出现虚热证,阳虚出现虚寒证。 “精气夺则虚。”


(3)阴阳互损(互根互用)

“阳损及阴” 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阴,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

“阴损及阳” 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

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都导致“阴阳两虚”。这种阴阳两虚并不是阴阳双方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同样存在着偏于阳虚或偏于阴虚的不同。

鼓励转发!

中医公益行动,你我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