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堂》森林探秘—忘事

 图书 馆员 2017-03-20
《森林探秘—忘事》关键词:脑中风 老年痴呆 忘事 记忆力下降 脑小血管病
专家:吉训明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
宋海庆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您容易忘事吗?今天主持人一玲化身小猫警官,来破获一桩森林大案,有“五种动物”所代表的症状,正在帮一种威胁人体健康的疾病“做掩护”,而这种疾病最初的症状就是容易忘事,最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导致脑中风和老年痴呆。究竟这种疾病是什么?这五种动物又代表了什么?敬请关注本期《养生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吉训明、神经内科副主任宋海庆为您详解《森林探秘—忘事》。

2017年3月19日播出《森林探秘—忘事》
2017年3月19日播出《森林探秘—忘事》
2017年3月19日播出《森林探秘—忘事》
2017年3月19日播出《森林探秘—忘事》

原来被五种动物掩护的如此隐蔽的疾病就是脑小血管病,而这五种动物的特点正是脑小血管病常见的五大症状。小鱼代表认知能力减退;熊猫代表头晕沉、睡眠质量变差;蛇代表平衡能力变差;小猪代表行动能力变差;小狗代表情绪变差。这五大症状一旦出现就要警惕是否患上了脑小血管病,由于该病隐匿性极强,所以如何分辨就非常重要,请关注本期节目,专家详细告诉您。

2017年3月19日播出《森林探秘—忘事》
2017年3月19日播出《森林探秘—忘事》
2017年3月19日播出《森林探秘—忘事》
2017年3月19日播出《森林探秘—忘事》
2017年3月19日播出《森林探秘—忘事》

脑小血管病变是老年痴呆和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的早期征象,那么小血管病变与哪些高危因素相关呢?它年龄、糖尿病、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酗酒和高胆固醇这一系列危险因素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通过对这些基础疾病的控制,我们可以延缓或者阻止小血管病的发生,从而能够减少脑中风和老年痴呆的发生。

2017年3月19日播出《森林探秘—忘事》

专家告诉我们,当出现脑小血管疾病的时候,如果早期发现治疗,是可以避免出现脑中风和老年痴呆等危险后果的,是可以逆转的,而这个逆转的方法,在家里我们通过一个常见的水银血压计就可以操作,通过低氧训练提高我们人体血管的耐受能力,从而达到适应低氧,增加侧支循环的目的,具体方法请关注本期节目。

2017年3月19日播出《森林探秘—忘事》


《饥饿感引发的致命危机》
关键词:糖尿病早期饥饿感 不到饭点就饿 心慌紧张 反应迟钝 分餐制 食物交换法则
专家:邢小燕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森林探秘”又开始了,今天主持人一玲化身的小猫警长继续来破案。最近她接到我们一位森林居民武大姐的电话,她说最近在她的身上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儿,曾经还因为它晕倒过,这件事导致她得了糖尿病,而且这件事大家每天都会遇到,但是大家并没有注意。于是小猫警长带着我们一起来到了武大姐家,发现她经常在两餐之间出现饥饿感,为什么出现两餐之间的饥饿感就预示着要得糖尿病呢?这一阶段的糖尿病能否逆转呢?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邢小燕为您讲解的《饥饿感引发的致命危机》。

2017年3月30日播出《管好“饥饿感” <wbr>逆转糖尿病》


森林里有四种动物,身上的特点是代表着发现糖尿病的四种线索。小猪代表“不到饭点就饿”;小鹿代表“心慌紧张”;棕熊代表“吃糖充饥”;树懒代表“反应迟钝”。这四种线索预示着正在走向糖尿病,而预防反应性低血糖,逆转糖尿病的方法也在他们身上,到底是什么呢?

2017年3月30日播出《管好“饥饿感” <wbr>逆转糖尿病》


容易发生餐后饥饿感的高危人群都有哪些呢?肥胖、超重、喜欢静坐的方式,不运动、长期饮食不节制、有糖尿病家族史/怀孕期间曾经出现过妊娠糖尿病,哪怕是生产后血糖恢复到正常,得糖尿病的几率也会大大升高。
对于经常发生反应性低血糖的患者,可以采取分餐制,例如对于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可以将早餐主食分出25克放在上午10点左右作为加餐;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可以将午餐主食分出25克放在下午3点左右作为加餐等,优点是全天总热量没有增加,但主餐减量后使得每一次进食对胰岛β细胞的压力减小,可以降低餐后血糖,同时又预防了低血糖。平衡膳食需要6大类食物:谷薯类(主食)类、蔬菜类、肉蛋类、豆奶类、水果类、油脂类,每类食物所含热量均为90千卡,患者可以在总热量不变的范围内选择相同热量的同类食物进行交换:25克大米,变成125克红薯;血糖不高,加苹果;瘦猪肉,变成鸡肉或鱼肉《饥饿感引发的致命危机》

关键词:糖尿病早期饥饿感 不到饭点就饿 心慌紧张 反应迟钝 分餐制 食物交换法则
专家:邢小燕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森林探秘”又开始了,今天主持人一玲化身的小猫警长继续来破案。最近她接到我们一位森林居民武大姐的电话,她说最近在她的身上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儿,曾经还因为它晕倒过,这件事导致她得了糖尿病,而且这件事大家每天都会遇到,但是大家并没有注意。于是小猫警长带着我们一起来到了武大姐家,发现她经常在两餐之间出现饥饿感,为什么出现两餐之间的饥饿感就预示着要得糖尿病呢?这一阶段的糖尿病能否逆转呢?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邢小燕为您讲解的《饥饿感引发的致命危机》。

2017年3月30日播出《管好“饥饿感” <wbr>逆转糖尿病》


森林里有四种动物,身上的特点是代表着发现糖尿病的四种线索。小猪代表“不到饭点就饿”;小鹿代表“心慌紧张”;棕熊代表“吃糖充饥”;树懒代表“反应迟钝”。这四种线索预示着正在走向糖尿病,而预防反应性低血糖,逆转糖尿病的方法也在他们身上,到底是什么呢?

2017年3月30日播出《管好“饥饿感” <wbr>逆转糖尿病》

容易发生餐后饥饿感的高危人群都有哪些呢?肥胖、超重、喜欢静坐的方式,不运动、长期饮食不节制、有糖尿病家族史/怀孕期间曾经出现过妊娠糖尿病,哪怕是生产后血糖恢复到正常,得糖尿病的几率也会大大升高。
对于经常发生反应性低血糖的患者,可以采取分餐制,例如对于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可以将早餐主食分出25克放在上午10点左右作为加餐;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可以将午餐主食分出25克放在下午3点左右作为加餐等,优点是全天总热量没有增加,但主餐减量后使得每一次进食对胰岛β细胞的压力减小,可以降低餐后血糖,同时又预防了低血糖。平衡膳食需要6大类食物:谷薯类(主食)类、蔬菜类、肉蛋类、豆奶类、水果类、油脂类,每类食物所含热量均为90千卡,患者可以在总热量不变的范围内选择相同热量的同类食物进行交换:25克大米,变成125克红薯;血糖不高,加苹果;瘦猪肉,变成鸡肉或鱼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