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资本狂欢下,健身界的创业者忽略了什么

 kimlee19riscsu 2017-03-20

听说2016是资本寒冬,可能健身市场是唯一没感到冷的地方。

年初健身房遍地开花,走到哪里都会听到“新开的游泳健身看一看”。然而,今年夏天老牌健身会所加州健身的倒闭风波,让人意识到,也许传统的大型会所模式就要走到尽头,行业洗牌即将来临。

于是,健身界的创业者们开始转向一些“新概念”、“新模式”,在资本的助推下,光猪圈、乐刻、超级猩猩等连锁化的小型健身房逐渐走入人们视线,小熊快跑在健身O2O上尝试失败后,也转型加入了小型连锁场馆的竞争行列。

v2-1c6e3b21c62aaa4d0a584ca1e1965490_r

就在2016快结束时候,上市公司贵人鸟收购老牌健身巨头威尔士的新闻又在健身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紧接着,乐刻宣布完成一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这两起事件标志着健身行业进入金融驱动阶段,并购、大额融资、证券化可能成为接下来两年健身市场的关键词。

作为一名健身教练,当然会为市场的火热感到高兴,大势之中,任何从业者都会分到一杯羹。然而,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在资本的狂热助推下,场馆越开越多、概念越炒越火,却没有人关注健身领域重要的东西——训练本身。这恰恰是数量庞大的健身者最核心的需求点。

健身市场至今没有真正的变革与创新

对于健身市场的经营者来说,提供的产品及服务无非就是两方面:1.训练器材及训练场地(让消费者有地方练);2.训练教学及训练内容(让消费者学会练、知道练什么、能更好地练)。

对于目前国内的健身大众来说,绝大多数人处于“不会练”的阶段,所以大众真正的需求在于学习训练,在他人的指导下更好地练。有自练能力的健身者在任何地方都是少数。然而国内健身市场的现状却是:训练场馆越开越多,已经产能过剩,进入恶性竞价阶段;而好的教练、好的训练教学产品少之又少,无人关注训练本身。

传统的大型商业健身房,本质上就是作为训练场地和器材提供商而存在,会员购卡消费,买的是器材和场地使用权。

健身市场发展之初,健身会所的装修风格、器材档次、地域等因素决定了会员卡价格的高低,后来随着健身房越开越多,整体环境趋于同质化,大型健身房陷入了恶性竞价阶段,价格逐渐走低,健身房只能靠储值模式来维持利润,出现了“一年3000,两年3500,三年3800”的促销措施,在这种模式下,健身房赌的就是消费者不会有持续健身的动力,绝大多数人办卡了之后不会坚持来练,健身房可以办出去的卡远高于其本来容量。这确实让健身房尝到了甜头。

然而,随着传统健身房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价格越来越低,再加上房屋租金及人力成本持续走高,储值模式也难以让健身房维持经营,经常有人遇到“刚办完卡健身房跑路”的事。于是,健身房开始大力推动新的赢利点:私教服务,致力于在训练教学方面提高收益。在此背景下,每一个私教都背负巨大的业绩压力,主要任务就是给会员卖课,根本不会关系课程质量!健身市场出现了“教练皆销售”、“教得好不如卖得好”、“会忽悠会搞关系就是好教练”等行业乱象,被私教坑骗的例子网上一搜一大堆。

过去几年,青鸟、浩沙等多家连锁健身房都爆发过资金链危机,直到2016年7月的加州倒闭风波,业内人士才开始意识到,传统健身市场的大洗牌即将来临。

今天的很多创业者,也是抓住了健身行业洗牌的机会,开始新一轮跑马圈地。然而在我看来,很多所谓的“模式创新”,并不是真正的创新。

比如前文所举的几家打着“平价健身”旗号的新式连锁健身房,本质上仍然是“场馆及器材”的提供商,之所以能“平价”,正是因为和大型会所相比,小型健身房大大降低了房租成本。99元一张月卡吸引来更多人消费,但真正能持续锻炼的少之又少,健身房基本不会出现“人满为患”的状态。人满为患怎么办?可以夜里来呀,我们这24小时开放。

实际上,300平和3000平没有任何差异,24小时开放和22点关门也没有本质区别,因为他们提供的产品及服务没有任何创新。甚至他们和传统健身房一样,根本不指望99元的月卡能赚钱,那些披着私教外衣的“销售精英”会让很多运动小白乖乖掏出腰包,单独为私教课程付费,这是他们最大的盈利点,丝毫没有逃出传统健身房的套路。当然,买到的课程质量如何,就要看运气了。

教学产品/训练体系的商业化是市场突破口

那些真正有健身需求、愿意为健身持续消费的群体,他们的要求很简单:能更好地训练,收获更佳的效果。我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能持续训练的健身者,才有二次购买的动力。传统健身房指望会员办卡后不来,实际上是在做“一锤子买卖”,卡到期后会员基本不会二次消费,只能等下一次“头脑一热想锻炼”的时候再来。

因此,让消费者更好地练,并长久坚持下去,是使健身房持续存活并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家想要的是练得好、教练教得好,而不是场馆多高大上、教练多帅,这些因素只是加分项,但不是核心。现在的健身市场缺的不是场馆,不是各种新概念,而是优质的教学产品,适合当下大众的训练体系。从这个角度说,健身行业更偏向于教育产业而非体育产业,或者说是二者相融合的产业。

但是这里有一个重要矛盾:要想教学产品好,客户练得好,必须要有好教练。可是现在市场上那些“销售型教练”都动辄四五百的价格,好教练更是难以让多数人支付得起。

所以,健身行业的创业者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培养并复制靠谱教练,通过什么模式把好教练的价格降低到一个大众可以承重的范围内。

这里分享一下我的个人经验:我的工作室弃用了私教模式,全部改成4-6人小团课,小团课模式不仅降低了每个人的价格,还能提高教练的收入。重要的是,这个人数下教练可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能照顾到每一个人。如果人数超过8个人,教练就难以发挥指导职能,十几个人或更多时教练就不再是教练,而是DJ。4-6人同时训练的课程体验不亚于私教,还能形成相互鼓励的团队氛围,有助于更好地完成训练计划,更方便课后建立社群。

吸引并培养优秀教练的同时,需要做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把训练内容体系化、产品化。之前国内健身者的训练内容都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学员跟着教练训练,练好了也是认可教练本人,而不是认可教练所执行的课程内容。

在这一点,我们可以学习CrossFit的模式。CF之所以能火遍全球,就是因为归纳出了自己的独特体系,并且让这套体系得以复制。我本人作为一个CF爱好者,曾经深入考察过CF市场,但是最后发现CF的训练内容并不适合当前中国的大众健身水平,因此没有在CF上进行尝试。中国现在需要的,是符合中国当下健身水平的、能让入门者持续进阶的训练课程体系。现有的一些轻量化的团操课程,是不能满足健身者的效果导向和进阶需求的。

当然,这里又涉及到如何培养合格教练、课程执行如何标准化的问题,这个问题之后再单独写文章讨论,这里先省略。

教学产品或课程体系形成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之商业化,把产品稳定地推广出去。当前中国健身界并非没有好教练,我认识几位教练前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早就有了自己的教学体系。然而问题是,好教练多数都只是“匠人”,所以他们的东西只能给少部分人带来帮助。很多优秀的教练甚至排斥商业,不愿意去做商业化的尝试。而那些走在商业化前列的,却对训练本身及大众的实际需求一无所知,热衷于一些浮于表面的概念。

中国健身市场的发展才刚刚开始,而且这个市场足够大,能容得下足够多的人去尝试。但无论如何,专注于训练本身,用优质的课程体系满足消费者最本质的需求,一定会收到最积极的回馈。

文章转自“健身教练冉苒”微信公众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