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频〔原创〕石瓢紫砂壶史及经典款型

 君德图书馆 2017-03-20



石瓢紫砂壶

及经典款型

文 | 紫砂中华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最终改成石瓢,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老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陈曼生与朱石梅分别在其参与的石铫壶铭文: '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梅花一瓢,东阁招邀'。


由于历代制作石瓢壶的名家非常多,于是在传承的过程中便以具有代表意义的名家名字来作为紫砂壶款式名称,如典型代表有杨彭年、陈曼生、瞿子冶、朱石梅、王东石、顾景舟等人。


曼生石瓢


子冶石瓢


石梅石瓢


景舟石瓢


杨彭年与陈鸿寿合作弧曲面的“曼生石瓢”,朴茂祥和;与瞿应绍合作直坡面的“子冶石瓢”,刚劲明快;与朱坚合作虚盖的“石梅石瓢”,浑厚高古。


顾景舟的“景舟石瓢”,强化浑圆之身,蓬勃沉雄。


石瓢的整体共性是石瓢壶以三足立身,即底置三足、身碓形、盖桥钮。


而在从古自今的创作演变中,艺师会以个人的审美角度改良创新,如石瓢有圈把、提梁之别;由当代实力派艺师马璟辉改创的纳瓢等作品。在石瓢紫砂壶类最具代表的两款壶型即:子冶石瓢和景舟石瓢。下面就这两款石瓢为大家祥细介绍。

 

子冶石瓢壶与景舟石瓢壶对比


壶身对比

子冶石瓢:壶身是较为明显硬朗的三角形形体,底部和腹部线条比较平滑,壶口较小,比较秀气。


景舟石瓢:线条比较饱满,底部和腹部是小弧面,连成较为圆滑的圆锥体,壶口较大,降低了总体重心,产生一种横向感觉。


共同点:三角形要运用得当,恰到好处,感觉刚中有柔,和顺有劲。所有的部件都将围绕这个三角形形体展开。


壶把对比

子冶石瓢的把形是较为明确的三角形,非常有力度且比较张扬。

 

景舟石瓢的把形三角形比较弱化,相对粗大一点,但也不失力度。

 

共同点:壶把要与嘴对称,把内外都是和顺流利的三角形线条,把头与壶体结合与嘴相同,自然流畅。(把手的横断面外圆内平似圆头三角形)把握使用舒适。


壶嘴对比

子冶石瓢的壶嘴细长。

景舟石瓢的壶嘴粗大。


共同点:都是直筒暗嘴,我们称之为“钢管嘴”,形象的说就像一段剪下的钢管,挺括有力,至嘴端1厘米左右是直形,但视觉上看起来似有些喇叭形,这是视角的错觉。长短、粗细的比例恰当,嘴的角度恰到好处,面要平整,内孔要圆,嘴内径是出水口最小,越往里越大,这样出水冲力有劲。


壶底对比

子冶石瓢的壶底比较平坦,但不能内凹,圆形三足是暗接的,过度要和顺流畅。


景舟石瓢的壶底有一定的弧度,三足称围棋足,形如围棋子,足与底面结合是明接的,清晰利落。


共同点:底部三足位置呈等边三角形,要求匀称不偏,使整体统一,显示出一把壶的神韵齐全,风度大气,实用大方。

 

钮盖对比

子冶石瓢的壶盖比较厚实,钮为弯管形,与盖的交接处是暗接。


景舟石瓢的壶盖较薄,盖边圆润,钮为散开的三角形大钮,更具圆弧感,与盖的交接处要似明似暗,看得清但不明显。


共同点:盖上桥梁的钮是最关键之处,高矮跨度都要有符合比例的形,变化较大,钮的两侧对称,处理手法难度较大,需耐心才能达成。钮的内孔是三分之二个椭圆,钮的外形呈三角形,和壶身一致保持连贯,共同塑造三角形的基本几何体型。

 

子冶石瓢 景舟石瓢


子冶石瓢和景舟石瓢整体器型概括是:子冶石瓢“精瘦干练”,景舟石瓢“饱满丰圆”。两者环肥燕瘦皆成经典,深受大众喜爱。




景舟石瓢  合创

一段海上文人与一代宗师顾景舟之间的一段传奇故事,也是近代史上最具标杆性的一次文人壶杰作。| 祥情了解请点链接



五壶图


戴相明先生旧藏


唐云先生旧藏


江寒汀先生旧藏


吴湖帆先生旧藏


顾景舟先生家藏





景舟石瓢  

祥情了解,请点链接


李寒勇 大满瓢


李寒勇(石陶刻)· 摹古子冶





当代石瓢王 李寒勇

祥情请点




专注紫砂实力派


紫砂中华〔中国 · 宜兴〕

投稿  微信 电询  1515  2222  038


Zi Yi Lian Me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