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佛塔的塔刹

 木头1018 2017-03-20


> > >

塔刹位于塔的顶的最高位置,是中国古代塔类建筑的重要象征物和装饰部分,在佛教教义中,还有着更多复杂的意义。


佛塔起源于印度吠陀时期专为藏纳圣人骨骸的陵墓或坟冢,早期的这种坟冢还被视为禁忌或不洁之地,一般修建在人际罕至之所。佛陀涅槃之后约两百年,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打开了佛陀的坟冢,以神力分舍利,并为佛陀舍利修建了八万四千所“窣堵波”,供天下人礼拜。“窣堵波”绝对不同于以往“墓”的概念,而是如佛经解释的一样,佛陀入灭不是“死”,而是脱离了轮回转生达到寂灭为乐的境界,意味着佛教理想的最终实现,是佛教终极境界的象征。


 △ 印度桑奇大塔,是阿育王早期兴建的窣堵波之一


 △桑奇大塔结构示意图


> > >

在窣堵波中,覆钵丘是窣堵波的主体,埋藏着佛陀的舍利,其半圆形的覆钵丘顶上的石围栏部分称为平头(平座),围栏中间竖一根杆刹,杆上面叠放三层圆盘,即三层“相轮”。


《大唐西域记》记载佛曾教示如何建造窣堵波:“如来以僧伽胝方叠布下,次郁多罗僧,次僧却崎。又覆钵竖锡杖,如是次第为窣堵波。”由此可知,方叠僧衣象征台基、饭钵象征覆钵丘,锡杖象征刹杆相轮,三者合一就是窣堵波的最初原型。


 窣堵波传入中国之后,覆钵的主体地位被中国楼阁式的塔身所取代,舍利被埋藏在了地宫,而平头、刹杆和相轮逐渐构成了中国式塔的塔刹的主要部分。


△襄樊市出土的汉代陶楼


> > >

2008年在襄樊市长虹路建设工地上出土了一个东汉时期的陶楼,陶楼经过修复之后发现其屋顶之上有类似于佛塔塔刹的相轮和刹杆,乃至火焰,似乎可以视为窣堵波式佛塔与中国式楼阁结合的最早期样式。



> > >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塔刹主要形制逐渐定型,印度式窣堵波的底座演变为塔刹的须弥座;覆钵变得极小,位于须弥座之上;窣堵波的围栏抽象成为不大的平头、受花或蕉叶;相轮和刹杆取代覆钵的主体地位,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高,甚至占据多层佛塔高度的三分之一。紧接着,相轮之上出现了宝珠、火焰和仰月、刹尖等形象,意味着塔刹的形象愈发丰富、精致,塔刹各部分之间关联性更强。


△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铜浮屠


△应县木塔辽代塔刹

> > >

从晚唐到辽宋,塔刹出现了一些新形式,如应县木塔塔刹,仰莲之上、相轮之下出现了一个铁制桶形构件,露盘、火焰等进一步艺术化处理,而基本形制大体不变。


△平湖寺塔塔刹


△飞英塔塔刹


△开元寺塔塔刹

> > >

到了明清时期,江南诸地塔刹各部分本名尽失,《营造法原》内有一段修理记录:“合缸一只。膝裤八套,俱套抹塔心木。膝裤桶口,俱架蒸笼圈七套。第八套膝裤桶,套凤盖。凤盖上面套珠球…..”文中的合缸即露盘,塔心木即刹杆,膝裤桶即木质刹杆外包的铁皮,蒸笼圈即相轮,凤盖即华盖。直至此时,塔刹在匠人心中的佛教意义已不存,除极少部分外,与正规名词差矣。

> > >

文案 | Mr Xu

设计 | Nivan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