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杏坛归客 2017-03-20

诗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代中华诗词库》代序

文/周拥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遗憾的是,在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唯独没有历史悠久的、承载着中华基因的“诗词”名目,不由令人唏嘘。

中华诗词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历代文人都有诗词佳作存世,经过三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和堆积,已然构成了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一道不朽的风景。在这道风景里,有春秋古韵,有汉魏气象,有唐宋风云,有明清烟雨。这样悠长的韵律,这样厚重的历史,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当然,更重要是中华诗词本身承载的中华精神的信息,依然滋养着我们体魄,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并持续不断的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可以说,中华诗词是炎黄子孙繁衍不息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基因。

人行立于世间,除了满足外在肉体的健康和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外,还要满足内在的精神需要。这种精神需要,就是对生命意义的寻求。如果人们的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觉得生活的乏味与空虚。诗词是一种很好的媒介,他的内容可以涵盖:宗教、哲学、道德、艺术、科学等精神活动领域。通过对诗词的创作、阅读和理解,人们可以寻求灵魂的底蕴、生命的意义,进而达到觉悟人生,使主观精神得到超脱、获得解放、得到满足。数千年以来,人们正是通过对诗词的沉思、哲学的探索,营造了一所属于心灵的精神家园。

说到诗词之精神,让我不由想起诗人胡乔木在为《中国精神》一书题词时所写到的“中国精神”:“天下为公;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杀身求仁,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寥寥数语,便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精神内核表现出来,令人震撼。对于中华诗词精神与“中国精神”而言,内容或更丰富,但万变不离其宗,中华诗词精神自始而终,都深深烙上了中国的印记。

第一、中华诗词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厚重精神。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简而言之,六个字:入世、出世和超世三种文化精神。入世代表着儒家文化,其主要的思想精神就是修身养性,匡时济世,使人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譬如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难而躲开。表现诗者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这便是儒家济世的思想精神。当代诗词,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可以说无处不在,譬如韩成武的《题庭院迎春花》:“忧生厚赠千金串,守道无求一盏茶。岁岁劳君相戏谑,三餐粗粝未曾嗟。”便是对儒家“守贫乐道”“小富即安”精神的另一种诠释。出世则代表着道家文化。其主要的思想精神就是淡泊名利、追求自然,清静无为。道家的“道”是无限的、深奥的,甚至是神秘的。人要挣脱世事的困扰,不被功名利禄所惑,所以要悟道,对人生的终极目的有所悟解,才能摆脱万物所累,保持心灵的恬淡与宁静,使人的意识达到逍遥自得和自由快乐。譬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身处纷纭人世,却感受不到车马的喧闹。写出了诗者高蹈尘俗之上的旷远心境,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的隐居生活和那种悠然、恬静的情怀。当代诗词,对于道家精神的这种承载也是丰富多彩的。譬如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的《山坡羊· 明月》:“星空银厦,粼波倒塔,小桥倩影谁描画?皓无瑕,素无华,悄悄来去静无价。只把清辉留天下,来,无牵挂;去,无牵挂。 以明月清辉喻人磊落之情怀,确是不同凡响。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则与道家“一切虚无”的思想一般无二。至于超世,则是佛家思想精神的集中表现。其主要的思想精神是人生如梦,万境归空。譬如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君知否?路人长困蹇驴嘶。 这首诗是苏轼奉和子由(苏辙)的诗歌而作。嘉裕元年苏轼和子由一起赴京应试经过渑池一寺院,与老僧奉闲和尚言谈甚欢,苏辙作了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题于旧墙壁上。几年后,苏轼故地重游,老僧已死,墙上诗句已不见踪影,诗人由此感叹人生聚散无常,就像鸿雁在雪上留下的爪印一样,雪干之后便什么也没有了。人生没有永恒的存在,这便是佛家的“无生”思想。当代诗词,反映佛家思想的可以说比比皆是。譬如李文朝《步玉东遨虎年人日桃花涧》:“乘风驭虎觅花神,桃蕾村姑粉面新。世态炎凉何碍我,山容深浅自宜人。晴空一抹轻云淡,古国千秋正气纯。忘却忧烦即仙界,不愁前路有迷津。 描写山水,内含深妙的禅理。此诗是禅修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桃蕾村姑粉面新”它与在悟道之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山容深浅自宜人”则是悟道之后“见山不是水”之妙景。当达到一定境界之后,认识的事物又归本来面目:“不愁前路有迷津”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

第二、中华诗词记录着中国历史的重大变革。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下五千余年。素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文学和史学结合的典范。诗词在中国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人喜欢以诗咏史,运用诗词可以突出人物形象,浓缩历史事件。中国历史的重大变革在诗词中都有所反映和表现。一首好的诗词,往往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它叙事清晰,短短数十个字就能将重大的历史事件形象地反映出来。唐代诗人杜甫,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其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诗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譬如《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同情之怀。由此可见,古典诗词是考证历史的一个重要证据,现实主义内格的古典诗词在不同程度上为我们研究历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代诗词记录当代历史这一功能并没有在历史的进程中消退,反而被加强。由于某时间强调文学为无产阶级服务,涌现出一大批反映时代的诗词作品。譬如陈振东《迎香港回归》:“当年炮火震渔村,爆竹今朝万户闻。同是硝烟长不散,两番心事最撩人。”诗者找到自己情感的特殊载体——“硝烟”,也就是找到诗眼,自然获得了艺术生命力。又如王端成《香港》:“蓦地惊逢咫尺间,豪华果是梦中颜。我今来此无他愿,了却相思四百年。”一介书生的爱国热忱,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只能用隔海相望来表达。但这种“望望而已”却十分感人。同样是对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的记录。

第三、中华诗词反映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诗是无处不在的。诗词对人民生活的反映也是无处不在的。游山戏水、吃喝玩乐是常见的。有晨起之诗,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又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有描写午睡之诗,例如陆游《客去》:“相对蒲团睡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须臾客去主人睡,一半西窗无夕阳。”主客对榻,相忘相安,及至客人已去,诗人仍睡意正浓,一觉醒来时,西窗的夕阳已剩不多了,主人怡然自得,颇有生趣。也有夜读之诗,即便是闺房之乐也在诗词中有所反映。譬如李清照《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这首词写一少妇在凉夏之夜撩拨她的丈夫,的确是风情万种,令人暇想。当代诗词,对现代生活的描绘也是与时俱进的,深深烙上了二十一世纪生活的印记。譬如魏新河《水龙吟·黄昏飞越十八陵》:白云高处生涯,红尘万象一低首。翻身北去,日轮居左,月轮居右。一线横陈,对开天地,双襟无钮。便消磨万古,今朝任我,乱星里,悠然走。   放眼世间无物,小尘寰,地衣微皱。就中唯见,百川如网,乱山如豆。千古难移,一青未了,是谁功咎。正人间、万丈苍茫落照,下昭陵后。”本词形式古,内容新,格调高,气象大。全词写高空飞行中所见,真正的前无古人,这全赖诗者飞行的经验所得。又如王善同【越调·天净沙】《红船》:“乌云密布江南,嘉兴湖上风帆。尽处青山辽远,心中有岸,管他多少礁滩。”作者紧扣“红船”来铺陈。写出了时代的大背景:江南“乌云密布”,红船在波云诡谲的时空里行驶,其险恶之境不言而喻。“尽处青山”表面是写景,实则是描绘了令人神往的理想境界。但理想还很“辽远”。“心中有岸”,是点睛之句,是诗眼,“管他多少礁滩”,寓意更进一步,将全诗的艺术形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两首诗词都是在写当代的新事物,这与白乐天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关于诗词的社会功能,诸如中华文明的载体、爱国主义的旋律、陶冶情操的园地等等,不一而足。借一斑而窥全豹,诗词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副其实的。理应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此,我们呼吁,为传承和发展中华诗词文化而努力。

世界汉诗协会在这一领域一直在坚持,在奋进,在发扬。编撰《当代中华诗词库》是对当代诗词状况的一次梳理,我们惊喜地发现,诗词后继有人。广西的许天军系九零后,诗词已入佳境,他的《古风·游子书》:“南岭有行客,二十略有余。身涉大川险,志与名山齐。昼行荆满路,夜宿湖边池。好看双飞鸟,栖在连理枝。三更不能寐,投笔畏惧迟。所看平生苦,抱负有无期?惘然光阴下,凄怆剩有余。沧海遗明月,心事主浮沉。谁人哀大雅,劳我作骚文。虽无三尺剑,徒怀万里云。洪荒远不复,魏晋安可寻。黄金台上天下士,麒麟阁中十一臣。多少王侯将帅府,江山倍有帝子坟。君不见太白书,少陵魂。”一气呵成,颇有少陵情怀。一个弱冠少年,竟有如此见地和学识,着实令人敬重。莫非是诗词之盛的前兆?诚若是,则不负世界汉诗协会十年如一日对诗词文化的忠守之情。

我们处在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理应写出最伟大的诗篇,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当代中华诗词库》计划两年出版一集,拟作为世界汉诗协会文化工程和形象工程向外界隆重推出。以收集当代诗词家的代表作和最新力作为主,同时扶持新人,提携后学,集中展示当代诗词家的风貌和时代精神,永传后世。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说,“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我非常激赏。我希望写诗也能成为我们新时代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或是世界汉诗协会的一种诗词抱负。是的,所谓的“诗词抱负”,就是我们在诗词领域的一种先锋气质。先锋是一种自由、独立、创造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日益汩起的诗词激情,不断地更新我们的生活。

是为序。 

 

 

(作者系世界汉诗协会执行会长、《世界汉诗》杂志总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