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培养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做起

 祥语文 2017-03-20

——专访《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

2017年春节期间,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一经播出就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好感,全民议“大会”背诗词成为一时潮流。

恰在节目播出期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传承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作为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要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作为《中国诗词大会》的点评嘉宾,康震老师用杜甫的这句诗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把古老的诗词“玩”起来

第二季“大会”播出之后,节目选手武亦姝、陈更、彭敏相继上热搜;节目评委康震、郦波等家喻户晓、深受好评;主持人董卿也成为撒贝宁之后,另一名各年龄段通吃的“央视网红”;节目最后一期的收视率问鼎当晚收视冠军……在短时间内达到如此的火爆程度,可算是极其成功。对此,康震表示:“这么火,是因为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如此渴望”。

对于受邀参加《中国诗词大会》,他表示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学术积累越丰厚,才越应该去做学术普及和推广工作,这是崇高的工作。” 

在康震看来,这档节目虽然以电视“大会”的形式呈现,穿插着以画猜诗、“飞花令”等比赛和游戏环节,但这不是一档综艺节目,“重点不是为了让小部分选手在台上PK,而是要让绝大多数的选手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来展示自己的古典诗词储备和对于诗词的热爱,是要让大家更好地来弘扬、传播、推广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 

说到“大会”的成功经验,康震老师认为最重要的还在于“群众基础雄厚”。他认为古典诗歌从来都不是小众的,而是大众化的文化形态和现象,我们家家户户都拥有《唐诗三百首》即是明证。虽然诗词本身是一种相对高雅的艺术,但是它的与我们的生活和生命经验息息相关的特定内涵和形式,以及优美的朗朗上口的韵律都使得它能拥有相当大批的受众。

“大会”的整体设计也颇为人称道。康震介绍说,节目组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他自己也参与了“大会”的部分节目设计,比如“一对一”对抗的“飞花令”环节就是他提议增设的,“考虑的是,如何将诗词的内容融入到竞赛的规则中。”“把诗词的高雅性与传媒的通俗性、趣味性结合起来” “把古老的诗词‘玩’起来”。

中小学老师要有专家的内涵

因为“诗词大会”是在工作间隙提前录制完成的,所以面对春节期间的突然“爆红”,康震显得极为平静。他很忙碌,忙着读书写作,忙着备课,忙着学生,忙着开学的逐项事宜。

说到基础教育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康震认为最关键的应该是师资的培养。他说: “如果说要对我们的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对中小学的师资队伍进行专业化的培训。虽然我们大部分基础教育阶段的老师都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但不是所有的学科老师都一定是精通于传统文化的,因为即使是出身中文系的语文老师,也有外国文学、现代文学等很多专业分支,所以说,应该先从培养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做起。” 

虽然没有从事过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但是康震表示很理解基础教育阶段的老师,“老师们很辛苦,也很为难”。他希望中小学老师既要有大学老师和专家的气派和内涵,又要有基础教育阶段老师特有的细致和面对对象的灵活性,他说,“这需要下功夫,没有专业的高度,课是很难讲好的,学生不爱听,老师也会渐渐失去成就感。”

 “男神?那只是一种调侃”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中的两季点评嘉宾,康震教授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很多观众和媒体因此称他为 “中山装”下的新晋“男神”。

对此,他表示:“男神?那只是一种调侃。我没有觉得自己是神,人要是成了神了就麻烦了。”

不断有记者来采访他:怎么记住那么多诗词的?他说,“背诗无捷径,唯有读书多”。

康震的父母都是文科专业的大学老师,他说“小时候家里就是书多,也有读书读报的氛围”。他从小读的书很杂很广,哲学、历史、文学、文化、考古的都有涉猎,上大学以后,他甚至“恨不得把书店搬空”。

读书除了让康震聚焦了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也让他渐渐感觉到自己似乎是真的“有学问”了,知道了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情,也思考了许多别人没有关注的问题。而且,读书激发了自己的想象力,让他对于新的知识、无穷的世界和领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康震乐于和年轻的学生交往,很满意并享受自己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的状态。他说,“始终和当代最年轻最朝气的才俊在一起,在这些‘小知识分子’身上我能感受到这个时代最新鲜最活跃的一面,这对老师做学问、做人都是有启发和帮助的。”

学生们则觉得他的课不枯燥,有想象力,善于表达情感,更善于把复杂的东西艰涩难懂的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这也正是康震喜欢的教学方式,他说,“讲课最起码不是让大家觉得枯燥的。能通俗的我们还是尽量通俗。”

他寄语年轻学生说:“一是要热爱传统文化。二是要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充满热情。”

本文节选自《教育家》杂志2017年3月刊

《从培养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做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